革命尚未成功——谈谈纸质书与电子书

原谅我又提起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我只是最近受够了电子书。

 

我曾经是数字化的忠实拥趸——做过把中学教材课文手动录入到 PDA 里的事;做过把四六级词汇手册整理成带格式标记的文本文档的事;做过把笨重的 CS:APP 扫描成 PDF 的事……这并不是松鼠症,一切只是源于希望自己所有的书籍,或者说知识,可以通过一台单独的设备随声携带。

PC、PDA、电子书阅读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每个都杀气腾腾,仿佛可以革了纸质书的命,但我不得不说,迄今为止,这些数码设备都尚不具备这样的能力。电子书可以提供阅读体验,却没能成为提高效率的工具。

诚然,电子书具有很多纸质书也许永远无法实现的优点:超大容量、强大的搜索功能、几乎无穷尽的书签与标记功能、词典或其他在线/离线数据的联动。与此同时,电子书的缺点也同样明显。

不适合页面的反复跳转。

不适合快速扫览与定位。

不适合做格式丰富的笔记。

无法灵活调整开本。

显示效果差强人意。

这里暂且忽略缺少收藏价值、错过精美装帧、无法承载纪念意义等无关痛痒的问题,仅以上几点不足,对于主要体现工具属性的书籍来说,都是致命的。

 

想必每个人都会在读书时有这样的体验,常常需要在两三处不同页面间来回切换,或是为了帮助回忆,或是为了对比,或是为了关联。只需两三根手指,或几张小纸片,纸质书就能完美实现这一功能。但无论是基于鼠标的 PC,还是基于触摸的智能设备,都无法提供相近的使用体验。你可以快速滚动滚轮、拖动滚动条、搜索关键字、直接填写页面……跳转到特定页面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没有一种如纸质书那样直观、自然、快捷。在大屏幕的显示器上,你或许可以展开笔记与书签列表,在需要的地方插入标记,在需要时移动鼠标,定位,单击,回顾之前的内容(可别忘了记着跳转前的位置),但在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上,这就成了噩梦。你通常需要经过两步才能访问标记列表,然后费力地从若干条文本预览中找到需要的那条,点击,等待设备渲染新的页面(对于格式丰富的大型文档,这可能需要数秒)。一些应用贴心地提供了返回上一次跳转前页面的功能,但如果跳转位置不止两处,这个功能就只能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不要说数百页的技术文档,即使只是十几页的论文,电子版也不如打印出来的纸质版方便。不要觉得亚马逊的 Kindle DX 或索尼的电子纸因为有了A4尺寸相当的屏幕就能让你多读几篇论文。仅仅这一条天生“缺陷”就足以让你重新回忆起纸张的好。

电子书的搜索功能很强大,但如果要快速找到曾经读过的内容,或是希望快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章节,或许纸质书会更加高效。谁都拥有每秒快速扫览数十页纸质书的技能。页边索引、页眉页脚、段落的大致排版、图片,这些都可以帮你在短短数秒内找到之前读过,现在又要重新回顾的内容——在电子书上输入一个关键字,你可能要面对数十个结果(前提是你没有记错关键字),然后再从中寻找答案,更重要的是,这种搜索方式仅对纯文本有效,就算是图片中内嵌的文字也束手无策。如果要找的是还没有读到的内容,纸质书的优势将更为明显——电子书能够依靠的就几乎只有目录。快速拖动进度条?放弃这个想法吧。且不说移动设备的处理能力还无法跟上拖动速度,不能即刻显示页面内容,小屏幕上的滚动条,在操作精度上就差了手动翻页一大截。纸质书可以快翻、慢翻、正翻、反翻,甚至动态限定查找的页码范围。

不适合做笔记的原因很简单,电子设备的书写体验还很差。Surface 也好,iPad Pro 也罢,说到底无法模拟真实的书写手感。PC 上文本笔记的输入速度与字体格式是一个加分点,但它在移动设备上不复存在。目前人们还没有设计出便携小巧与舒适高效兼得的键盘,即使你愿意随身多带一台重达数百克的设备。

以上三点,或许能随着软件的进步得到一定的改善,但下面这两点可能就要依赖硬件的进步了。

在可见的未来,电子书阅读设备的尺寸无法任意改变。没有人希望在阅读口袋书时拿着 A4 大小的平板,也不希望在5寸小屏幕上翻看杂志。柔性屏幕也许能解决携带问题,但也无法解决开本大小的问题。即使同样32开,不同的长宽比也会带来恼人的黑边问题。尽管纯文本或只包含简单插图的书可以通过重新排版的方式缓解这个问题,阅读体验仍然会不可避免地下降。设计精美的杂志与画册则完全不适合重拍版。

另一方面,无论平板电脑显示屏的像素密度已有多高,这种自发光的技术始终无法带来比纸张更舒适的视觉感受。而且,平板电脑依然太重了。我喜爱索尼的平板电脑,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它对轻薄的坚持——比竞争对手轻10%以上。但8寸约270g、10寸约390g的重量,依然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至于以 Kindle 为首的 E-Ink 屏幕电子书,虽然已经解决了分辨率与背光的问题,却在反应速度和彩色显示上迟迟没有进展,前途也并没有那么光明。

 

必须承认,电子书已经很完美地解决了顺序阅读型书籍(小说、传记等)的阅读问题。从内容推荐到书籍购买,从容量到便携到书签到分享,电子书已经做得足够好——这也是它能如此蓬勃发展的原因。但电子书目前还没有什么很好的办法为非顺序阅读型书籍(参考书、工具书、技术文档或论文等)提供媲美纸质书的体验,也是不争的事实。可以想见,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电子书都无法完全替代纸质书的地位,它可以承担轻松的,娱乐目的的阅读,却不能满足深度细读的需求。

革命,尚未成功。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欢迎赞助本站

王者归来——索尼(Sony)发表智能手机旗舰 Xperia Z5 系列

昨晚看了 IFA2015 (柏林消费电子展)的索尼发布会直播,新一代旗舰 Xperia Z5 系列让自己兴奋不已。从 Z5 身上,可以看到索尼的野心与决心。

Xperia Z5 可谓索尼移动去年换帅后全新打造的野心之作。除了4.6寸屏幕的 Xperia Z5 Compact、5.2寸屏幕的 Xperia Z5,这次还新增了5.5寸屏幕的 Xperia Z5 Premium——世界首台 4K 屏幕智能手机。

Xperia Z5 Premium ——世界首款 4K 屏幕智能手机
Xperia Z5 Premium ——世界首款 4K 屏幕智能手机
Xperia Z5 ——主流尺寸旗舰
Xperia Z5 ——主流尺寸旗舰
Xperia Z5 Compact ——小尺寸旗舰
Xperia Z5 Compact ——小尺寸旗舰

Z5 系列功能亮点

  • 可能是最好的智能手机相机
    • 索尼独家2300万像素1/2.3′ 大型 Exmor RS for mobile 传感器(最新型号IMX300)
    • 画质出色的6镜片 G 镜头,F2.0
    • 世界最快的0.03秒反差+相位混合对焦
    • 世界最高感光度,静态ISO12800,动态最高3200
    • 24mm超广角
    • 广受好评的高级智能防抖(然而未搭载光学防抖,算是为厚度与故障率做的妥协)
    • 前置500万象素25mm广角摄像头
    • Z3/Z3+ 的相机虽然有宽容度低的缺陷(具体表现为在夜间或昏暗场景下,强光源的眩光问题十分严重),但在其他所有场景下画质都十分出色,尤其夜间弱光环境下领先所有竞争对手一个水准。如果 Z5 系列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它很有可能真正成为接下来一年中最优秀的拍照手机。期待它的实际表现
  • 侧面指纹识别按钮(兼电源按钮)
    • 姗姗来迟的指纹解锁功能,置于侧面而非背面,没有破坏产品整体美感,是索尼一贯的坚持

Z5 系列设计亮点

白色版屏幕四周几乎没有黑边,实现了完整的视觉体验——那些号称窄边框/无边框却在屏幕四周夹着超宽黑边的国产厂商是否应该感到汗颜?
白色版屏幕四周几乎没有黑边,实现了完整的视觉体验——那些号称窄边框/无边框却在屏幕四周夹着超宽黑边的国产厂商是否应该感到汗颜?
释放存在感的电源键(内置指纹识别器)
释放存在感的电源键(内置指纹识别器)
左侧边框上的金属蚀刻徽标,低调优雅
简约的边框设计,底部依旧提供挂机绳孔
高性能摄像头与平整背面兼得
高性能摄像头与平整背面兼得
Premium 别具一格的 Chrome 配色方案——完美的镜面
Premium 别具一格的 Chrome 配色方案——完美的镜面
左侧边框上的金属蚀刻徽标,低调优雅
左侧边框上的金属蚀刻徽标,低调优雅

Z5 系列传统强项

  • 效果优异的显示屏
    • 广色域——Triluminos display for Mobile
    • 智能优化——X-Reality for Mobile
    • 根据环境亮度自动调节画面对比——Dynamic Contrast Enhancer
    • 这次官方的文案没有提及屏幕亮度。Z3/Z3+ 依然是目前屏幕亮度最高的智能手机,不知 Z5 是否会保持这一优势
  • 动听音质
    • 立体声双扬声器
    • 主动降噪
    • HiRes 高解析度音源回放
    • DSEE HX 音质增强技术
    • S-Force Front Surround 环绕声技术
    • LDAC 高解析度蓝牙音频
    • 索尼从来没有像国内一些厂商那样内置音频解码芯片,不过实际的音质优化功能和播放效果却从不马虎
  • 高强度防水
    • 耳机插孔、USB 接口无盖防水
    • IP65/IP68 防水防尘认证
    • 尽管如今支持防水的手机越来越多,但显然先行者 Xperia 是做的最出色的
  • 持久续航
    • Z5 系列的电池容量均高于同尺寸平均
    • 高性能锂离子聚合物电池
    • 根据场景自动调节刷新率省电液晶屏
    • 支持 QuickCharge 2.0 标准,充电10分钟,号称通话5.5小时。至于能不能充电5分钟,通话两小时就不知道了,不过比起需要经常连着电源线的小容量电池手机,或许还是大容量电池和快速充电的组合更加实用吧(笑)
    • 可惜不支持无线充电

杂项

  • Qualcomm Snapdragon 810 MSM8994 芯片(2.0GHz/1.5GHz 处理器与 Adreno 430 图形处理器)
  • 3GB 运行内存(可惜的是,Compact 依然只有2GB)
  • 32GB 存储容量,支持最大200GB扩展存储
  • 更优秀的散热设计与处理器调度策略(Z3+ 率先得到更新,发热量已经回复到 801 水准,完全可以接受)
  • 双卡双待,支持国内联通移动双4G(同样地,Compact 仅支持单卡,联通4G/移动2G)
  • MIMO 高性能 WiFi
  • 蓝牙 4.1 LE
  • Z5 回到了 Z3 的7.3mm、Z5 Compact 依然保持了 Compact 系较厚的8.9mm、Z5 Premium 则是7.8mm——于是 Z3+ 仍是目前最薄的主流 Xperia 智能手机(撇开6.5mm的 Xperia Z Ultra
  • Z5 与 Z5 Compact 背面为磨砂玻璃,Z5 Premium 为镜面玻璃

 

Xperia Z5 Xperia Z5Xperia Z5 CompactXperia Z5 Compact

 

 

在过渡机型 Z3+ 之后,Xperia Z5 系列至少在规格上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在几乎所有方面都做到优秀,颇有王者归来的气势。据说,经过大跃进式的发展,Z5 起索尼将回归一年一次的产品线更新周期,也就是说,它们将是接下来一年内索尼的唯一旗舰。能否获得市场,就要看营销手腕如何了。虽然对中国大陆的业绩完全不报希望,如果索尼能清醒过来,在北上广等大城市费点心思打造高端品牌形象,或许事情不至于如此糟糕。但愿今年可以成为索尼移动业绩起死回生的转折点。

 

本文图像版权属于相关版权所有者

 

日语学习——日文词典的选择

开始学习日语,已经是2006年的事了。从最初的50音开始,到现在能够基本无障碍地阅读日文小说、计算机专业书籍与文档,理解新闻与电视节目,与日文母语者进行口头与书面的交流,自己的世界,无疑扩大了很多。

作为一份总结,通过这篇文章简单谈谈自己使用日文词典的经验与体会,愿能为其他学习者选择词典提供一些参考。

《精选日汉汉日词典》 商务印书馆

自己的第一本日文词典。不过,这本词典并不适合初学者,或换言之,这并不是一本学习型词典。首先,这本词典没有提供汉字假名反查,对初学者而言,这是致命的问题——最基本的查词功能都难以满足。至于内容,每一个词条下罗列了若干可选的释义——缺乏例句与辨析,更不会有语法或文化方面的提示。这类词典或许可以称为“应急型词典”,在不追求翻译质量或学习效果的情况下,获得一个能够接受的结果。因此,事实上,这本词典也不适合中级学习者。它不是能够常备案头的可靠工具书,也不是可以答疑解惑的益友良师。此外,这本词典还有诸如开本过小、纸张过薄而不易翻查等不足。或许,它的定位是为高级学习者设计的便于携带的应急备忘吧。

《袖珍日汉词典》 商务印书馆

优秀的入门词典——便携小巧、选词恰当,最重要的是,附录收录了常见汉字词汇的假名发音。价格几乎可用低廉形容的这本《袖珍日汉词典》可说是初学者查询词义、扩充词汇量的最佳选择。强烈推荐。

《日汉大辞典》 上海译文出版社 讲谈社

自己学习日语时的主力词典之一,是一本收词广泛的辞海型词典,包含了大量专有名词,对一些抽象概念还做了简单的解释。事实上,这本词典的收词几乎肯定参考了《広辞苑》,例句与成语丰富,条目质量相当高,还添加了英文释义供比较。唯一的不足,恐怕就是体积较大且没有标注音调了吧——电子版完美解决了这两个问题。

「クラウン中日辞典」 三省堂

收词数量一般,释义简单,不过提供了基本的例句。作为一本为日本人设计的词典,总觉得有些别扭,实用性一般,同样偏“应急”。

「日中辞典 第2版」 小学館

为日本人编写的中型日汉词典,收词充分,例句相当丰富,附有文化专栏,不过释义较简单,工具感较强。

「中日辞典 第2版」 小学館

和「クラウン中日辞典」的定位类似,不过收词量更胜一筹,包含的新词也更多。

「広辞苑 第五版・第六版」 岩波書店

享誉盛名的辞海型日文辞典,适合中、高级学习者作为权威参考书收藏于书架(笑)。「広辞苑」的释义精炼、典故与出处全面、成语丰富、收词全面,是日语更上一层的必备工具。与《日汉大辞典》一样,体积与音标的问题只能以电子版的形式解决。

「新明解国語辞典 第五版」 三省堂

个人非常中意的一本中型词典。首先,它标注了音调,解决了日语词汇积累过程中的一大难题。其次,必要的用法提示与表记说明,也都是中级学习者关心的内容。同时,格助词搭配说明,能有效帮助读者学会如何在具体语境中使用词汇。最后,词条的释义较为详细(罗嗦),不但能帮助读者理解与区分用法,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锻炼日文阅读能力。值得一提的是,「新明解国語辞典 第四版」因不少词条的释义包含了编纂者对世俗的“批判”而获得了关注。例如经典的“动物园”:

どうぶつえん【動物園】
生態を公衆に見せ、かたわら保護を加えるためと称し、捕らえて来た多くの鳥獣・魚虫などに対し、狭い空間での生活を余儀なくし、飼い殺しにする、人間中心の施設。(第4版1~6刷)

在之后的改订版中,一部分内容迫于压力被修改,更增加了第四版的魅力(笑)。

「明鏡国語辞典 第二版」 大修館書店

与「新明解国語辞典」的定位类似,但缺席了音调与格助词的标注。释义不如前者那么详细(罗嗦),但也足够帮助读者准确理解词义,用例也相当充沛,能满足一般需求。

 

最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趁手的电子辞典远比纸质辞书、PC或智能手机应用更加高效。仅收录高质量版权辞书、电力持久、使用便捷、坚固耐用的卡西欧电子词典,是有志于深入钻研某一门语言的学习者的必备工具。虽然近两年的机型有不少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的设计(按键布局不人性化、反应速度下降、做工与质感降低等),在扩展性与学习功能上始终死板而落后,依然瑕不掩瑜,是纯粹而优秀的“电子辞典”。要感谢陪伴了自己多年而依然健在的电子辞典,它无疑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

Android 中为 EditText 提供平滑滚动功能

代码与范例:

说明:Android 中的 EditText 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控件,与 TextView 不同,它并不支持平滑滚动及相关的视觉反馈,不过,我们可以将其置于某个 ScrollView 内,以实现类似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此时由于尺寸可变, EditText 的高度和宽度即使设为 fill_parent 也不会起效,可通过 ScrollView 添加 android:fillViewport=”true” 属性解决。

不完全的完全型——索尼(Sony)Xperia Z3+ Dual/ Z4 简单测评与使用感想(硬件篇)

今年第二季度闪电发表的 Xperia Z3+/ Z4(日版命名)上市已经一段时间,在使用了  Xperia Z3+ Dual(同型双卡双待版,下称 Z3+)一个多月后,简单说说自己的感想,谈谈它的特长与不足。

 

令人眼前一亮的 Aqua Green 配色
令人眼前一亮的 Aqua Green 配色

Z3+ 相比 Z3 ,并没有特别明显的进化。它更像是为了完善了Z3 的缺憾:

  • 与 iPhone6 一样轻薄的6.9mm机身(考虑到大部分 iPhone 用户为保护背面突起的摄像头,通常会再另外使用保护套,Z3+ 从感官上或许会更加纤巧)
  • 防水 USB 接口,免去每次使用 USB 都要开启防水保护盖的麻烦
  • 更加简洁的侧面设计,防水保护盖的数量缩减至1个
  • 更耐磨的背面摄像头设计
  • 性能更强的64位高通 Snapdragon 810 处理器
  • 更优秀的色彩表现,依然是世界最高的屏幕最高亮度(700尼特)
Z3+ 依然采用了与 Z3 类似的设计语言
Z3+ 依然采用了与 Z3 类似的设计语言,外观十分相似
Z3+ 改进了镜头结构,与背面整合一体,更为耐磨
经改进的镜头结构,与背面整合一体,更为耐磨
Z3+ 的侧面只有一个防水保护盖,容纳了双 SIM 卡插糟与 SD 卡槽,更加简洁干练
Z3+ 的侧面只有一个防水保护盖,容纳了双 SIM 卡插糟与 SD 卡槽,开口凹槽也移至顶部,更加简洁干练
全新的防水 USB 接口,实现了防水功能的进化
全新的防水 USB 接口,实现了防水功能的进化
扬声器再次隐藏起来,整体感官更融洽;正面贴有出厂防爆膜,但不是特别耐刮,相比背面直接裸露的玻璃表面而言
扬声器再次隐藏起来,整体感官更融洽;正面贴有出厂防爆膜,但不是特别耐刮,相比背面直接裸露的玻璃表面而言
新的默认动态壁纸采用了扁平化设计,且随手指上下左右滑动而流动,灵动自如,深得我意
新的默认动态壁纸采用了扁平化设计,且随手指上下左右滑动而流动,色彩渐变,灵动自如,深得我意

关于网络上颇为诟病的外形设计缺乏变化,个人并不觉得这有任何问题。且不说每一代 Xperia 都在传承全平衡设计的基础上不断改良,如果一种设计本身是优秀的,何必急于放弃呢?以外形变化小,而非外形平庸为理由指责一款产品,其实反而是一种褒奖吧——对设计之经典的肯定。

值得一提的是,Z3+ 的拍照效果令人称道。自己对照片的成像质量要求不算低,而 Z3+ 已经达到了我对其规格的期待。日常使用下,Z3+ 在白平衡和画面细节上领先 iPhone6,光线昏暗处更是凭借 ISO12800 的高感光度获得压倒性的优势——在 iPhone 只能拍出一团黑的时候,Z3+ 得到了有模有样的照片。尽管直到今天,国内网络上还是有一些人时不时拿 Z1 时代的画面涂抹感说事,人云亦云地批评索尼的拍照效果,Z3+ 的细节画质已经在 Z3 的基础上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也得到了包括 DxOMark 等不少国外媒体的高度肯定。也许缺乏光学防抖的 Z3 依然不是最优秀的拍照手机,但综合成绩位列前茅的它,毫无疑问可以满足绝大多数用户的需求。顺便一提,全新的美食模式识别准确率出乎意料地高,且的确有一定的增进食欲的优化效果。

 

然而,尽管有这样那样的改良,这一次,Z3+ 依然让我有些失望。从结论上来讲,它身上存在的各种问题,掩盖了这些闪光点,使得最终的使用体验,不但没有比 Z3 更好,反而有所下降。

  • 810 处理器由于高通的设计缺陷,发热明显。尽管 Z3+ 的发热部分位于正常使用时不易触及之处,但依然超过了大部分人能够接受的程度
    • 平心而论,Z3+ 在高负荷下的发热,并不比采用了 801、800 处理器的 Z3Z2 高很多,然而,在20多度的环境下,中低负荷运行的 Z3+ 也会产生相当的发热量,就未免有些说不过去了
  • 为了缓解发热问题,Z3+ 和其他很多采用了 810 处理器的设备一样,会在高温时降低处理器运行频率,最终的结果便是,在日常使用时,Z3+ 的反应速度甚至会不及 Z3
    • Z4 Tablet 可以看出, 810 的性能确实强于 801,不过,这仅仅是在散热充分,没有被强制降频的前提下
  • Z3+ 强求6.9mm的纸面规格而削减了电池容量,加上 810 处理器更大的功耗,Z3+ 的续航时间仅有 Z3 的70~90%。如果使用 4G LTE 网络,情况将更为糟糕
    • 长达两天的使用时间,已经完完全全成为了一个噱头。在 Z3 时代,轻度使用下,一天半至两天的使用并非不可能。事实上,Z3 是当时续航最佳的高端智能手机之一。而对于 Z3+,即使只是轻度使用,也只能勉强达到1天半的续航。好在只要不是连续玩游戏或看视频,正常情况下 Z3+ 都能满足不用充电度过一整天,算是跨过了合格线
    • 其实,如果关闭全套 Google 服务背景同步、关闭全天候蓝牙连接(智能手环、蓝牙耳机等)、不使用在国内访问不畅且会定期更新位置信息的 Lifelog 应用……Z3+ 的发热与续航理应更好。自己这些小众的需求占据了大约2-3成的耗电量
  • 边框的处理与 Z2 类似,略高于机身面板,并由此带来了一定的割手感,握持的舒适度较 Z3 下降。兴许 Z5 系又会回到边框低于面板吧

2015/9/1 更新

Z3+ 与 Z4 Tablet 获得了新的固件升级(28.0.A.8.251),除了修正了 Stagefriht 安全隐患,发热和性能也获得了令人惊讶的提升——发热降至先前801的程度、系统流畅度提升至令人有些不习惯的新高。不过电池续航没有太大改善。无论如何,对9月份的5.1系统升级更加期待了。

2015/10/1 更新

看来 Android 5.0.2系统内存泄漏的问题确有其事,Z3+ 在升级并使用了数天后,流畅度又回到了原来的水准,甚至明显不如三年前的 Xperia Z Ultra 和 两年前的 Z2(当然,这两台目前都运行于 5.1.1 系统)。Z3 系列的 5.1.1 系统到底何时才能到来呢。

SONY 字样上方是集中发热区,其余部分温度始终较低
SONY 字样上方是集中发热区,其余部分温度始终较低

总而言之,采用了 810 处理器的 Z3+ 可能在秋冬季运行起来更快更流畅,但是在夏季,它只会又烫又卡又费电,掩盖掉它所有的优点与改良。事实上,这几天早晚相对凉爽,Z3+ 的发热问题就立即得到了可观的缓解。如果在冬季发布,Z3+ 的口碑与表现或许会好很多吧(笑)。

 

小结

优点

  • 旗舰机型中亦属出众的轻薄机身
  • 典雅干练的全平衡设计:金属边框、双面玻璃、窄边框、时尚配色、各方向对称、背面摄像头无突起
  • 效果出色的屏幕:FHD 确保了极高的精细度又不至于过分耗电、700尼特的高亮度在夏季的阳光下依然能够清晰显示、高达130%sRGB 覆盖的广色域令照片与视频更为养眼、对比度等参数可随环境光亮度自动调节
  • 完备的音乐性能:立体声双扬声器、全面 HiRes 回放支持与优化、LDAC 高音质蓝牙音乐协议、主动降噪耳机支持
  • IP6/8 高强度防水:耳机插孔裸露防水、USB 接口裸露防水、更好的湿手触摸识别准确度
  • 名列前茅的拍照能力:得益于1/2.3’的大尺寸 Exmor RS for mobile 背照式传感器,Z3+ 拥有领先绝大部分同级别产品的的弱光拍摄能力;高级自动模式的对焦速度和成像质量进一步提升,能够完全满足日常分享与浏览需要;2070万高像素可以承受一定程度的后期裁剪;实体快门键易于操作
  • 接近原生 Android 的系统界面:感受纯正的 Google 设计规范与用户交互体验
  • 可与索尼其他产品通过 NFC 轻松连接:包括蓝牙设备、BRAVIA 液晶电视、家庭音响设备等,简单方便
  • MIMO 技术提供了更稳定的无线局域网连接性能
  • 支持快速充电技术,使用快充充电器单次充电 10 分钟可以最长使用约 5.5 小时

不足

  • 处理器功耗大、发热明显:高温下相机将强制暂停等待冷却;处理器性能会在高温时下降
  • 电池续航时间明显低于前代 Z3,从优秀降为中规中矩
  • 面板略低于边框,握持感受不佳
  • 扬声器最大音量不够响亮
  • 指纹识别、无线充电等热门功能依然缺席
  • 摄像头对夜间光源眩光的控制能力令人遗憾,不适合拍摄包含明亮灯光的夜景

 

如果不考虑价格和续航能力,Z3+ 依然是优于 Z3 的选择,但如果无所谓 Z3+ 的这些改良,Z3 则凭借着全面的性能,成为了目前极具竞争力的产品。号称 Z 系列完成形的 Z3+,最终还是没有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P.S. 从最近网上流传的 Z5 的消息来看,Z 系列根本没有终结嘛,果然,说什么 Z3+ 是 Z 系列的最终形态都是骗人的(摊手)。

另,有朋友提问说为什么从来没有读到过“软件篇”测评。好问题。一方面,索尼各型号一直有着相对统一的系统设计,不必特地介绍每一款型号,且目前的趋势是越来越接近原生 Android 系统,没有特别值得大书特书之处。另一方面,目前很多所谓的软件测评都把重点放在了 UI 设计是否精致美观、细节功能是否人性易用上,这样的测评相对比较主观,个人认为,并没有过多的参考价值。一款产品外形多轻薄、屏幕多亮丽、拍照多出色,大体上还是可以作出中肯的评价——即使是主观的,屏幕看起来是不是明亮、色彩是不是准确,和其他机型相比是不是更惊艳,只要不故意违心,大部分人的结论理应相似。然而,软件测评并非如此。先不说 UI 设计各有所爱,有人偏好大小统一,有人喜欢各具形状,很多人对启动器应该是单层逻辑还是双层逻辑都能意见迥然,要客观地描述一套软件设计,并不容易。为了一个贴心的小设计而大加赞赏,会不会让人对整体的软件水准产生错误的预估?更何况,软件和硬件不同,即使在上市后依然可以不断改良。刚上市的软件或多或少会有问题,但它们很有可能在今后的系统更新中被修复,如果就此为其贴上体验欠佳的标签,会不会影响到阅读者的判断?一想到这一系列令人头大的问题,软件篇就一直搁置了。所以,只能说,如果有机会的话,软件篇会有的(笑)。

重新定义中端机——索尼(Sony)发表智能手机新旗舰 Xperia M5 & C5 Ultra

昨天索尼闪电发表了两台各具特色的中端智能手机,Xperia M5 与 Xperia C5 Ultra,系列序号更新至了5。两者的主要参数如下。

01-Xperia-C5-Ultra-Colour-Range

Xperia C5 Ultra

  • 6英寸 FHD IPS 液晶屏
  • MTK6752 处理器 + 2GB DDR3 RAM
  • 16GB 内置存储空间 + MicroSD 扩展
  • 双面:1300万象素 Exmor RS for mobile 摄像头(IMX214)+闪光灯
  • 2930mAh 电池

02_M5_gold_group

Xperia M5

  • 5英寸 FHD IPS 液晶屏
  • MTK Helio X10 处理器 + 3GB DDR3 RAM
  • 16GB 内置存储空间 + MicroSD 扩展
  • 背面:2150万象素 Exmor RS with Hybrid AF 摄像头(IMX230)+闪光灯;正面:1300万象素 Exmor RS for mobile 摄像头(IMX214 )
  • 2600mAh 电池

 

C5 Ultra 的卖点是远远领先业界主流水准的0.8mm窄边框与为自拍优化的高性能超广角前置摄像头。在国产厂商“假窄边框(在白色机身内嵌入黑色边框,营造出白色边框极窄甚至没有边框的错觉)”盛行的现在,真正边框极窄的 C5 Ultra 仿佛一阵清风。22mm超广角 Exmor RS 前置摄像头和闪光灯的搭配也使得自拍可以真正做到随时随地。

C5 Ultra 似乎结合了所有的流行要素——窄边框、大屏幕、方便自拍,不过,对自己而言,它的吸引力并不大。为了追求屏占比而放弃了全平衡设计,上下比例略显失调;极窄边框必然会带来大量的误触,为了迎合潮流而本末倒置(事实上,之前 Z2 2mm的窄边框就已经造成了很高的误触率)。C5 Ultra 并不会在中国大陆上市,自然也就不可能获得令人惊讶的销量。当然,即使上市,全面缺席电商、柜台与电视广告的索尼智能手机,也根本不会有人关注就是了。

Xperia M5 是一台性能全面的中端机。它巧妙地削减了大量常人不关心的高端配置,保留了相对漂亮的纸面规格,新的摄像头与高速混合对焦系统甚至优于以往的 Z 系列旗舰。联发科的高端处理器或许理论性能不及 Z 系列采用了高通 810,却换来了更低的发热量,值得肯定。中规中矩的屏幕色彩与亮度指标既降低了成本,又不会引起用户的不满。毕竟在没有比较的情况下,大多数人很难区分这些。同样地,M5 不会在中国大陆上市。

身边很多朋友对索尼的评价都是:“看了你的索尼手机,觉得索尼的手机确实还挺不错,但在此之前,买手机时完全没有考虑过索尼,甚至不知道索尼也出手机。而且今后也并不打算买这样一个小众品牌的产品”。C5 Ultra 与 M5 都是该级别中素质很优秀的产品,继续错失大陆市场,只能说是索尼移动咎由自取了吧。

最后,最新泄漏的 Xperia Z5/Z5 Compact的谍照显示 Z5 系列将搭载侧面指纹识别系统。虽然晚了一些,不过索尼也终于要加入指纹识别阵营了呢。继续关注。

小米式营销

我信不过小米这家公司。

对小米的反感由来已久,前些天它家发布的小米电视2S 与小米净水器,让我进一步加深了对这家公司的负面印象。

在普通人看来,小米这几年的成长堪称奇迹。小米手机仅仅数年销量就进入世界前列、小米电视、空气净化器、移动电源等产品,都实现了极高的性价比,打破了原有的市场秩序。就连一些国外的朋友都对小米有所耳闻,感叹它通过低价高配取得的成功。

平心而论,小米的产品,对得起它的定价,甚至超出了它的价位通常应有的水准。然而,和很多国内厂商一样,小米在营销与宣传上并不老实。自始至终。

最早的小米手机游戏性能堪比 Xbox (2代甚至进化为 Xbox360)的官网文案就匪夷所思。通过“堪比”这样模棱两可的词,让消费者对手机孱弱的图形性能有了不切实际的想象。

当年小米手机3号称拍照效果如何如何强大,官网样片美轮美奂,家里亲戚买了一台,却发现还不如两三年前的高端型号。室内一片昏暗,细节丢失严重,和官网天花乱坠的说辞给人的期待完全不符。老实说,一千多的手机只有这样的效果本无可厚非。小米何必通过虚假的方式包装自己呢。

小米空气净化器仅仅是克隆了别家的外观设计和对超过平均水准的噪音绝口不提外,倒没有特别的问题——除了它的价格其实并不便宜。

第一代小米电视在面板供应商宣传上耍了花招,标注了两家供应商,实际销售是却主要采用了第二家性能较差的部件。小米电视2S 更是直接点名索尼和夏普(之后改为日系高端产品),通过不公平的比较方式(显示设置条件完全不同),且故意不提影响观看效果的重要因素(例如动态补偿、降噪等),而大言不惭地宣称自己战胜了老牌电视机厂商的高端产品。

自欺欺人也要有个度。

至于小米净水器,官方白纸黑字宣称采用了陶氏/ GE 的 RO 膜。对陶氏化学这家公司略知一二,据个人的了解,这很可能又是彻头彻尾的欺骗。陶氏的 RO 膜确实高端(而且价格高昂),但却并没有用于生活用水过滤产品的 400g 产品。类似产品的价格也和499元的滤芯价格不符。陶氏确实和美的、海尔等国内企业合作,提供自己的 RO 膜,并作为行业 CIC 案例宣传。此外,为了对普通消费者建立品牌概念,陶氏会在自己的零件上另外标注 Dow 钻石形商标。如果真和小米有大规模合作,没理由不摆上台面。小米净水器究竟有没有使用陶氏 RO 膜,无疑需要打上一个问号。

互联网时代,营销变得太过容易。夸张、隐瞒、偷换概念,都变得易如反掌。注册一些 SNS 账号,就能操作舆论。

这样一篇碎碎念,可能完全不会有任何的实际作用。只是希望,劣币驱逐良币,这种事不要再次发生在国内的数码产业,让兢兢业业做产品的厂家破败,让满口胡言的厂商得志。

行业的领头者,本应更有担当。

 

2015/10/19 更新

小米电视3 官网宣传图片盗用陈汉星导演,thatgamecompany 开发,索尼电脑娱乐公司发行的 PlayStation 游戏《风之旅人》(原标题:JOURNEY)。

2016/01/15 更新

小米空气净化器在上海质量技术监督局的抽查中被查出,型号为“AC-M1-CA”的小米产品主要在 CADR 值、噪声等两项上不合格。

2016/07/27 更新

小米笔记本 Air 的发布会上,用最薄处与苹果 MacBook Air 最厚处比较,试图证明自己更薄。并打出“比一元硬币更薄”的低水准口号(图示实为比一元硬币直径更薄,并非值得夸耀的成绩)。

2016/09/19 更新

小米旗下小蚁发布小蚁微单相机,侵用索尼“微单”注册商标,使用其他产品拍摄的照片冒充样片,以夸大不实的宣传与其他产品对比,试图营造自己性价比很高的假象。

SOAP 与 REST 简单比较

SOAP
SOAP是一种协议。
SOAP是Simple Object Access Protocol的缩写,用于传输小规模数据。SOAP消息为XML格式,通常以HTTP协议发送(亦通过TCP/IP)。
由于采用了XML格式,SOAP需要定义数据的类型与功能。如果要传输二进制数据,则必须先以base64格式对其编码。WSDL、XSDs、WS-Addressing等协议或技术都与之相关。
SOAP由于可以同时控制服务器与客户端的行为,因此经常被用于内部网络API。

REST
REST是一种传输架构,与协议无关。
REST是Representational State Transfer的缩写,可以较为灵活地在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传输数据,格式可以是JSON、XML甚至纯文本,机制较SOAP更为轻量。
REST采用通常的HTTP方法(如HTTP GET、HTTP PUT等)传输,而无需借助XML。只要框架支持HTTP,就能实现REST。二进制数据也可以通过请求传输。不过需要注意,REST并没有与CRUD方法一一对应。
REST由于简单轻量,且格式更为灵活,不少公网API都采用了这种方式。

在选择SOAP还是REST时,可以考虑以下几点:

REST的优势:

  • 实现简单
  • 学习曲线平缓
  • 传输效率更高(无需定义XML)
  • 传输速度更快(没有引入额外的处理)
  • 与其他一些网络技术在设计理念上有共通之处

REST的劣势:

  • 是否需要独立于平台、框架或协议(REST依赖HTTP)
  • 是否需要在分布式企业环境中运作(REST是直接的点对点通信)
  • 是否需要限定传输格式
  • 是否需要使用WS标准提供的扩展功能(如项目已有的代码或接口)
  • 是否需要利用内建的错误处理机制
  • 是否希望利用语言或框架自带的自动化机制来创建接口

Java 非访问修饰符简述

 

abstract

用于定义抽象方法。抽象方法仅具有签名(方法名、参数与返回值),需进一步覆盖使用。包含抽象方法的类称为抽象类,同样需要添加 abstract 修饰符。继承抽象类时必须覆盖其中所有的抽象方法。interface 指令也起到了抽象的功能,因此常省略重复使用 abstract。

 

static

用于定义静态成员(字段或方法)。静态成员无需实例化即可访问。

 

final

final 方法无法覆盖、final 字段无法再次赋值、final 类无法被继承。

 

transient

transient 对象不会被序列化。有时,为了将对象通过网络传输或存入数据库,需要将序列化(如将其转换为字节数组形式)。对于一些临时变量,或其他一些特殊原因,可通过 transient 修饰符是成员免于序列化。

 

volatile

多线程处理中,各线程的成员将各自分配缓存。volatile 修饰符强制所有线程中的成员共用同一缓存,共享相同的值。

 

synchronized

synchronized 修饰符使成员无法被多个线程同时访问,必须依次进行(同步处理)。如果方法分属不同实例,synchronized 将无法确保处理同步。

 

native

native 修饰符表示方法由非 Java 语言实现,因此,方法体将被省略。随着 Java 性能的改善,native 的应用范围也逐渐缩小。

 

strictfp

strictfp 修饰符要求程序严格遵循 IEEE 754 标准对浮点小数进行计算。此时,不同环境中浮点数运算的误差不复存在,但处理速度将有所下降。

Android Studio 开发环境概览

Android 操作系统诞生至今业已8年,不但系统自身逐步完善,开发中的最佳实践也不断推陈出新,连 Google 官方的推荐 IDE 也从 Eclipse 变为了 Android Studio。在相当时间的预览版之后,Android Studio 终于于去年底(2014年12月8日)发布正式版。经过学习与摸索,自己的项目也都迁移至 Android Studio。

Android Studio 基于 JetBrains 开发的 IntelliJ IDEA,它提供了极为强大的上下文提示与代码补全、资源实时预览、丰富便捷的跨项目导航、内置终端界面及可靠的重构工具。Eclipse + ADT 已经成为了过去时。

Gradle 是一种比 Ant 与 Maven 等传统方式更为先进的编译工具,被整合于 Android Studio。唯一的问题是自动解决库依赖等一些特性需要网络支持,在网络环境不好的情况下反而成为了拖累。

JUnit 与 Espresso 是官方推荐的测试工具Genymotion 是性能远超官方的模拟器(及 Intel HAXM)。不过没有对 Google Play 开发者服务提供原生支持。此外,用于代码混淆的 ProGuard 和静态代码优化的 Lint 也都是常用工具。

从 Eclipse 迁移至 Android Studio 已是大势所趋,初学者也应直接从 Android Studio 入门,从最初就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问题。尽管目前网络上仍以 Eclipse 的教程居多,但谁能保证 Google 不会哪天就决定放弃支持了呢(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