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虽说真若走极端事无巨细地制定计划,不说效率有限,仅从计划赶不上变化这一铁则来讲,因频繁调整计划带来的重复劳动,及目标难以按计划实现的挫折感也会令人疲惫。如何在过度计划和缺乏计划之间取得平衡是一门有意义的课题,一方面需要从顶向下地规划自洽且能容错的体系,一方面更要亲身实践与改良,将理论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与生活之中,获取成效。本文试图梳理自己的一些经验与感悟,作为自己迄今对目标计划制定的总结,及今后进一步优化的备考。
诚然,世上没有银弹。不存在绝对的普世方法,能够不加调整就适应每个人的特殊情况。寻找更具普遍意义的理论与法则是很多人的毕生追求,不过从务实的角度来讲,更为具体的定制的方法论往往能更快地提供效用,勿论这些细枝末节也许能成为更高层法则的灵感与论据。因此,即使方法固有优劣,对那些宣称高效万能的方法也应始终保持必要的谨慎,至少应先有意识地判断自己的情况是否与其适用范围相符,再根据需要采用与实践相应的方法。本文亦然。常感世间流行的热说与自己脱节,或是明显缺乏指导意义,或是由结论反证并不符合实际情况。这也是本文从一开始就不以提供普世的指导与启发为目标的根本原因。
繁冗铺垫之后,切入正题。
诸如新学期目标这类假期作业式的计划恐怕很多人从小就有经验。自己系统地制定目标与计划的尝试则始于中学时期。那时的计划大多指向学业,更接近中短期的学习计划,范围限定,目的单一。即使如此,制定计划也并不轻松愉快。难以具体、不易执行、追踪不便、缺乏灵活,最终无法达成…种种难题在当时就令人头痛,甚至怀疑设立目标制定计划的意义。
不具体、不实际、不可考,都属于术的问题,相对容易改进与琢磨。不灵活,则更接近略的范畴。世间唯一不变的就是改变。这意味着,制定目标与计划时,从最开始,就需要从体系上考虑到灵活,从心态上拥抱变化。这也是本文将讨论的首要问题。
灵者,迅敏,活者,可变。灵活,意即能根据情况迅速地作出改变。论迅速,大体是越快越好,又回到术,论改变,正是问题的核心,不能肆意妄为,否则不免南辕北辙,只增徒劳。身处不断变化的世界,短期计划不得不频繁调整才能适应新形势,进而积少成多,量变引起质变,中期乃至长期计划随之变化的事例也并非罕见。话虽如此,根据目标的类型,变化的频率和幅度大相径庭也是事实。不同周期的目标有不同的特征,有必要大致了解它们的性格,才能更好地制定计划。
以周或月为单位的短期目标几乎要时刻做好改变的准备。或公或私的突发事件,与他人进度的依赖关系,感冒腹泻之类的身体不适,甚至预料之外的堵车与阵雨,都可能打乱一天乃至数天的计划。
年度目标看似相对稳定,其实依然充满变数。一项新的职务,一次组织调整,又或是一份新的工作,就能让目标大幅调整,原定的计划也不再适用。搬家、买车之类的变化虽然不会影响目标,但也会对计划的实施造成不小的影响。各种因素综合,年度目标与计划很难如一而终。个人经验,一份较为细致的年度计划,最终若能达成较核心的三成内容,便可说是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中长期的目标时间跨度可从数年至数十年,相对稳定,但仍可能被彻底颠覆。职业规划方面,或家庭生活、兴趣爱好相关的目标通常属于此类。一般而言,越是年轻无拘束,越能调转方向无负担。自己初中接触编程后想做游戏开发,高中时想当英文翻译,大学里跑去翻译日文,毕业后又成为程序员。这种程度的目标切换,想必每个人都深有体会。个人情况不同,可以想象,一方面,一些人方才毕业就已能看到退休,另一方面,有些人即使已然而立乃至不惑,开辟新战场确立新目标仍果敢无畏。中长期目标可适当拔高理想预期,同时考虑底线,一方面自我挑战,一方面接受变数。
更长期的目标通常不再拘泥于具体的工作,而已然成为个人价值观的体现。想要过怎样的人生,希望成为怎样的人,直接决定了这份目标的基调。因此,尽管长期目标在年少时同样易变,但随着阅历积累,三观逐渐构筑完整,跨入成年后长期目标总能落入一个较为稳定的范围。稳定的长期目标对个人的自我认同与自我实现至关重要。它就像是企业的使命与价值观——缺失固然不意味着无法生存,但显然少了一份灵魂。自洽的、相对稳定的自我认同可使人免于因苦恼处世原则而产生的无谓的精神疲劳。更重要的是,它确保了中期目标无论如何变化,总能在大方向上与个人价值观匹配,进一步落实到短期目标,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目标体系。值得庆幸的是,自己在五年前为自己设计的人生蓝图,现在看来毫不过时,并且站在今天的立场来看,至少在今后若干年内依然适用。从事实来看,它多次在自己迷茫时找回方向,帮助自己在中短期目标不得不发生剧变时调整心态并尽快修复目标体系,意义重大。对于不安于平庸者,这样一封作给自己的答案,不管是否成文,恐怕大都不可或缺。于情于理,都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较早地开始构建属于自己的长期目标,并根据环境变化与自我发展而经常性地补充、完善与调整,以应对复杂多变的世界。当然,及时行乐、得过且过也都是,如确信这是所期望的生活方式,在日常生活中能知行合一,精神负荷也会减少很多,倒不失为一种自洽的选择。只是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个人性格有关,非一朝一夕形成,亦难在一夜之间改变,不可强求。
如上所述,制定目标的关键在于认识不同层级目标的意义与性格。长期目标不需要非常具体,可以仅包含抽象条目。它至关重要且相对稳定,应尽早确立。中期目标只要能与长期目标融洽,应接受并允许大幅度的调整。短期目标则需以不确定为前提设立,充分考虑灵活性的问题。
问题回到实际目标与计划的制定。
长期目标稳定,长期具体计划却不现实。国家与巨大企业在掌握大量一手数据时依然无法保证准确预测三至五年后的未来,判断失误的例子数不胜数,对于普通人,要断言一年后自己会处于怎样的状态就已经是高难度动作。因此,长期与中长期计划不必也无能深入细节,止于路线图级别的大纲即可。于是,长期目标与长期计划的界限相对模糊。长期计划中不会包含实际可执行的步骤,本质上是一系列细化目标的集合。逐步实现这些目标,也就是有计划地实现更高一级的目标。
例如,在确立自己相信的价值观后,长期目标可能包含确保自身和家人较自由的、较高质量的生活条件,以支持较为自主的创造性活动,并输出有一定独创性的价值,最终自我实现,诸如此类。进一步说,若致力于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一种可能的中长期职业目标是成为具有扎实技术背景,在某一细分领域拥有较强实力,能够带领团队完成较大规模复杂项目的专家人才。若兴趣爱好是学习外语,掌握某语言一定数量的词汇量,能正确理解与使用该语言的现代语法,具备书籍报刊的阅读理解能力及新闻影视作品的听力水平,了解基本的文化背景与习俗常识,可在不借助他人帮助的情况下与母语话者正常交流等,都能作为中长期目标的内容。甚至对静态模型制作这样纯娱乐性质的项目,中期目标也能列举掌握高阶制作工具技巧的使用,理解并能实际应用各类上色手法,有模具改造及引入其他材质组件以提升细节与质感的能力,能够制作可承载若干作品的场景,等等。从个人实践来看,基于以上原则制定的五年计划,总体上可以保证一定的稳定性,给中短期计划足够的安定感。
时间跨度在两年以内的目标初具现实意义。可实现,可衡量,可追踪是保证中短期目标能有效达成的要点。
中短期目标与计划不应包含明显不可实现的内容,应根据个人实际情况量身定制。过分超出自身能力范围的计划对目标的最终达成反而有负面作用,容易半途而废,持续消极懈怠。可以说,一个可实现的目标才能导出一份可实现的计划。如何预判能否实现,一个简单有效的依据便是过往事实。对曾经完成过的项目,可适当提升预期。对自己未接触但有他人先例的项目,可分析彼此条件后选择合理的目标。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不确定性较大,也难见于日常,这里不作深究。举例来说,如果去年一年阅读书籍册数为零,今年订10册的目标就有很大风险,要做好大幅修改目标的准备,或者根据第一个月的结果再提出具体目标。假如去年已经读完10册,今年则可以综合其他目标,考虑优先级,在这个数字上略作调整。他人的经验固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如果和自己的条件不同,就必须意识到不一定适合自己。如今互联网发达,虽能轻松接触到很多相隔千里的陌生人,也带来了虚夸成本低、软广告普遍、幸存者偏差被放大的副作用。鼓吹德语无法自学必须找老师的人里难免会有教育机构的托,声称零基础6个月通过日语 N1 的人大多美化了经历,即使一个论坛里通过健身获得提升的真实案例上百,也不意味着大多数人都能轻而易举做到。
可衡量也是中短期目标的必要条件。无法衡量便无法比较,无法比较便无法评判,若无法定性是否达成,目标本身的意义也会消散。为衡量目标,需要设定标准。数字通常是简单有效的标准。前文所举的读书10册便是一例。诚然,世间存在大量无法以数字衡量之事。心态是否更加乐观,生活是否更加幸福,都不会像电子游戏,可以通过一组参数一目了然。中短期目标可以从主观的抽象的感受出发,但若要落实,可以操作,最终还是需要细分到能够衡量的条目。否则,这可能不是一条合适的目标,或者说至少不属于本文讨论之列。
可追踪更多是流程问题和工具问题。政府、企业办事都有流程,良好的流程有助于减少不确定性,提高效率,并能在更短时间内建立习惯。习惯可谓生物进化过程中获得的神奇机制。它帮助大脑减负,让人的行为模式仿佛有惯性一般,无需过多外力介入也能自行运转。一旦追踪目标形成习惯,进度才能持续推进,并避免不知不觉越发偏离。那么,对于制定与追踪目标,何谓良好的流程?简单明确、有据可查、滴水不漏,或许是几个要点。个人目标的追踪相对而言较为频繁,复杂一分,日积月累就容易变成重担。这不仅是身体负担,更会成为精神负担,严重影响可持续性。因此,可以只有一条分支就只设计一条分支,可以省略一个步骤就省略一个步骤。有据可查是指追踪的数据被长期保存,将来有需要时总能迅速查找。如今大数据成为热点,无数人都想从大数据中找到价值。个人在自己制定与追踪计划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自然也弥足珍贵,信息量巨大。纸片、单独的文档,又或是零散的邮件,显然不能满足这一需求。大容量的,便于搜索与处理的,可长期保存不易丢失的方式更为推荐,各种数字化的工具会优于传统方案。滴水不漏则指流程涵盖各类场景,无论何时何地,追踪都不会受限或搁置。换句话说,不能因为不在家中就中断执行,也不能因为出门在外无法携带大件包裹而无法实施。举例来讲,制定了跑步目标,就可以考虑借助专门的运动助理软件来记录计划的执行。单一的入口与固定的操作,可以大幅提高长期坚持追踪进展的可能。数据存于云端,无论是手机还是电脑网页都能以最佳模式访问。又因为支持手机这一几乎总能随身携带的设备,追踪流程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会被客观因素打断。
最细粒度的计划以周还是月为单位见仁见智,不过工作之外,周计划通常不确定性较大,制定、追踪与更新的成本也高,还是月度计划更具可行性。尤其是工作多年,业已成家的情况下,不仅每日工作强度不会太小,周末也可能要承担家务或陪伴家人,业余时间不一定总能保证,更不必说依然精力充沛。个人经验,除去已成习惯的日课,或是特别简单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的任务,每个月根据当前状况专门制定的目标与计划不宜超过4项。条目数量众多不利于记忆与识别,也不利于集中力量逐一完成。精力过度分散往往最终事倍功半。月度计划应预留足够的灵活性,并对随时可能发生的变化做好准备,不必拘泥完美,让计划不但没有帮助自己,反而成了一种束缚。
最后,目标与计划的制定终究是具体的,个人的。根据个人做事风格,随着所处环境变化,恰当地调整,才能最大程度上发挥其效用。通常,在经过数十次尝试与改进后,会对自己有更深的了解,制定计划时也会更游刃有余,结果更贴合实际。
接触所谓 GTD 概念十数年,对自我管理的方方面面都做了大量尝试,积累经验教训无数,其中目标管理可说还是其中较为简单的一环。如何设计适合个人的整体流程、如何有效处理信息、如何选择和利用工具、如何迭代改进,无一不是更加灵活深奥的主题。
以上仅为在设立目标与计划过程中的一点心得,在此整理成文,以飨读者。如能抛砖引玉,引发一些新鲜思维的碰撞,将不胜荣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