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理成章,Xperia 1 IV 的官方产品名发音为 Xperia One Mark Four。由于此次 Android 13 升级没有赶上 11/11(One One One One),便没有用四连 One 作为本文的标题(笑)。今年中国大陆官方依旧在官网和电商将其定义为“微单”手机,从结果上来看,似乎对销量也没有太多可见的帮助。这其中一部分原因来自发热巨大的高通骁龙 8 Gen 1 芯片组(下称 8 Gen 1)。历史时而轮回,Xperia 1 IV 可谓生不逢时。
Xperia 1 IV 今年的宣传语是 Speed is Everything,速度即是一切。然而 8 Gen 1 巨大的发热让这句原本就了无新意的口号显得更为荒诞。在 Xperia 1 IV 上市的夏季,用户唯一能感受到的恐怕只有热得快和耗电快。为了缓解问题而强加的处理器锁频和禁用屏幕高刷新率,室外连续使用两三分钟就警告过热并限制使用的相机,加之系列历史上几乎最高的定价,让 Xperia 1 IV 从上市伊始就恶评如潮。
记得当年 Xperia Z2 大幅打磨了前作成为一代经典,Xperia Z3 继续完善,Xperia Z4/Z3+ 因高通骁龙 810 芯片组的巨大发热而身败名裂,甚至直接导致继续使用了同款处理器的 Xperia Z5 成为了 Z 系列的绝唱,索尼移动为了摆脱负面评价做出错误决策另起 X 系列,走了一大段弯路。今年,历史重演。
因为在去年和今年夏季使用过搭载了发热同样巨大的高通骁龙 888 的 Xperia 1 III,对于在今年夏天满心欢喜高价购入了这款今年的新旗舰的用户的不满和后悔,完全能够感同身受。幸运的是,在平均气温不到 25 度的十月,Xperia 1 IV 的发热问题严重性远低于预期。可以说,至少在秋冬季节,在自己的日常使用场景下,Xperia 1 IV 没有严重发热问题。通信聊天、浏览网页、观看视频、拍照录像……除了 3D 游戏外的各类场景都不会引起机身显著的升温。拍照和摄像时机身背面上方会升温,但只要不是连续数分钟拍摄,就不是一个问题。相机应用至今也没有遇到因过热而被限制使用的情况。甚至可以说,在绝大多数情况下,Xperia 1 IV 完全不热,同时提供了远高于前两代机型的处理速度。无论是主力备机的 Xperia 1 II,还是迁移期同时使用了约一周的 Xperia 1 III,它们在设备重启、程序启动、应用更新与安装等场合,都会比 Xperia 1 IV 多花短则若干秒长则十数秒的时间。高通宣称高达 20% 的处理性能提升,在没有触发发热问题时,确实能够在日常使用中被感知。
Android 13 对发热和续航的改善并不明显,但系统流畅度有所提升。Xperia 1 IV 在夏季的使用体验会糟糕到什么地步,待明年夏天再作更新。
Evolution From Everywhere?
每年都说智能手机的发展进入瓶颈期,作为索尼的旗舰机型,Xperia 1 IV 依然试图在各方面较前代有所进化。
续航
续航本是搭载了 8 Gen 1 的 Xperia 1 IV 最令人担忧之处,结果反而令人惊喜。
Xperia 1 IV 的续航大幅领先 Xperia 1 III。在秋冬季节,按照自己的使用习惯(蜂窝网络熄屏蓝牙音频 2 小时、无线网络亮屏通信/浏览网页等约 3 小时),从早晨六点到晚上十点,通常还能剩余电量 50% 以上(作为参考,Xperia 1 II 也是大约 50%,Xperia 1 III 则约 35%-45%)。如果白天使用手机较少待机较多,甚至可以在睡前剩余 60% 以上的电池。过去数周,已经三次夜间不充电也能坚持到第二天晚上,实现了没有续航焦虑的使用体验。夏季的续航想必会打折扣,到时候再更新情况。
相比 Xperia 1 III,Xperia 1 IV 机身体积和重量不变,电池容量大幅增加,相机系统还要有新的卖点,最终只能螺蛳壳里做道场,效果差强人意,提升不及预期,也仍然不及其他同级对手。Xperia 1 IV 虽仍在相机功能和可玩性上拥有优势,但在画质和易用性上缺乏建树。从市场反馈来讲,主流消费者并不为此买单。
原本那些系列特色或许可以留住已有的用户群体,可惜今年 Xperia 1 IV 遇到了 8 Gen 1 的发热地狱,同时定价大幅上涨,彻底打破了原本就脆弱的平衡。一些渠道消息称 Xperia 1 IV 的出货量不及上一代的一半。日本市场提前数月推出非合约机版本,各地区官方商城不到半年定价下降近两成,也侧面印证了这一说法。虽然在秋季上市又解决了无线充电等多个痛点的 Xperia 5 IV 获得了好得多的口碑,但较高的定价仍然无法在全球宏观经济不景气的今年挽救 Xperia 的销量。
Covid-19 仍未消散。和去年一样的是,受各种因素影响,Xperia 1 III 在发布后数月,直到夏天才开始逐渐在各个市场上市;和去年不同的是,这次大陆行货全球最先上市,6月初便投入市场,而港版则在7月末才发货,完全逆转了 Xperia 1 II 上市时的情况。首发港版 Xperia 1 III 至今大半个月,考虑到它和去年的产品没有明显区别,聊聊使用感想已经足够。
截至写作时,Xperia 1 III 运行于2021年8月提供的软件版本 61.0.A.11.23。延续去年,这次也会着眼主观,从 Xperia 系列长期用户的角度来谈个人的使用感想。其中部分引用了 Xperia 1 II 使用感想中的表述,及 Xperia 1 III 开发者访谈中的内容,以便新读者也能尽可能了解全貌。
同样地,Xperia 1 III 的官方产品名发音为 Xperia One Mark Three。大陆地区的营销部门没有像去年一样创造和推广类似于“马克兔”(Mark Two)的昵称,而是用了自家单镜头无反相机在大陆地区的注册商标“微单”,在官网商品标题上就着重强调 Xperia 1 III 是微单手机,也不知道最终会对产品的口碑和销量起到正面还是反面作用(笑)。
上一代产品 Xperia 1 II 的理念是 Built for speed,这次 Xperia 1 III 则是 Speed and beyond,在继承了 speed 的同时,更进一步。这里的 speed 不止是从 Xperia 1 II 开始支持的 5G 通信速度,还包括相机的高速自动对焦、屏幕的高刷新率等性能和体验。
当然,撇开 SoC 带来的可谓“不可抗力”的问题,Xperia 1 III 确实在各个方面有扎实的改进。如果对续航要求不高,对机身发热不那么介意,或者日常生活所处的环境温度不会太高,集成了索尼最新移动影像影音技术的 Xperia 1 III 仍然是目前最先进的 Xperia。
Photography Pro
相机是 Xperia 1 III 最重要的升级之一。
荣获 TIPA World Awards 2021 最佳拍照智能手机奖项的 Xperia 1 III 名至实归。它不但从硬件上补齐了上一代在超广角和长焦端的短板,创新地加入了世界首创可变长焦镜头,还继续改进了 Photography Pro(下称 Photo Pro),同时提升了拍照的画质和易用性。
Xperia 1 III 总体延续了 Xperia 1 II 的三镜头相机系统+3D iToF 传感器,并以受到好评的高速自动对焦为轴做了功能强化。主摄像头是24mm的广角镜头、还搭配了16mm的超广角和70/105mm的长焦镜头,三块传感器有效像素皆为1220万,分别为尺寸 1/1.7”、1/2.5” 和 1/2.9” 的索尼 Exmor RS™ for mobile 传感器。
Xperia 1 III 的 Photo Pro 在前代基础上做了增强,继续提供一系列被称为 Technology from α 的相机技术。新增的实时追踪对焦功能,可以通过点击屏幕并锁定对焦目标,借助 AI 算法,以颜色、图案、距离、人脸、眼睛等为依据,持续自动对焦。实际使用中,Xperia 1 III 的实时追焦性能十分优秀,对焦迅速准确,即使目标离开取景画面,也能在再次回到画面中后继续对焦。在公园拍摄奔跑的儿童等场景时,抓拍成功率大幅提高。即使被摄物体自身不动,实时追踪也能发挥功效。比如要拍摄料理上传 SNS 时,只要触摸对象启动追踪对焦,就能在移动并改变构图的同时持续对焦。Xperia 1 III 的实时追焦功能不易用语言描述,只有实际体验才能感受到它的便捷。
除了所有镜头都支持的眼部对焦,Xperia 1 III 的广角镜头(主摄)还支持实时眼部对焦。半按相机快门键后, Photo Pro (含 BASIC 模式)就会开始持续检测画面中的人或动物的眼部并追踪对焦,便于随时捕获被摄对象的瞬间表情。
Xperia 1 III 支持在 AUTO/P/S/M/MR 模式下最高20帧每秒的 AF/AE 高速连拍,并新增了逐帧降噪,提高暗光环境下的连拍画质。其中超广角和长焦镜头仅支持10帧每秒。Xperia 1 III 还继续支持每秒60帧 AF/AE 计算,帮助在持续对焦过程中得到准确的拍摄参数。类似地,超广角和长焦镜头仅支持30帧每秒。实际使用中,Proto Pro 的连拍能力令人印象深刻,连续拍摄上百张也毫无压力,还能通过 Google Photo 等软件轻松制作成动图视频,别有乐趣。
最后,为了应对潮流和竞品,索尼这次把 AI 字样加入了 Xperia 1 III 的数码变焦技术名称中,称之为 AI 超解析变焦,号称和传统数码变焦不同,通过索尼的 AI 技术修复图片,实现丰富细节和更高的清晰度。另外,Xperia 1 III 虽然并没有专门的夜景模式,也很尴尬地小幅宣称,仅靠其广角镜头的 1/1.7” 大尺寸传感器就能实现纯净夜拍。
主观来讲,Xperia 1 III 的相机系统表现出色。 Photo Pro 也提供了相比传统智能手机更有趣的专业摄影体验。不过 Photo Pro 略显生搬硬套的操作界面,不一定能获得所有人的好评。索尼显然也意识到了在还原 α 的同时,也要考虑到手机本身的操作特性,但诸如专业模式下无法连续切换焦段、切换焦段需要的操作步骤较多、一些特性和设置有镜头、模式的限制,甚至可能和其他功能互斥等,都给人一种软件设计理念缺乏打磨,易用性还有改进空间的感觉。有个比较微妙的一个问题是,相机拍照时的快门音会有约半秒的延迟。希望这些可以在今后的产品中被不断完善。当然,Photo Pro 在相机启动和保存速度等基本性能上做的还不错,维持了从 Xperia 1 II 就实现的水准。如有兴趣,可以参考去年的文章了解 Photo Pro 提供的主要功能选项。
最后回到画质。Xperia 1 III 在日常随拍中就体现出了高画质。24mm 的主摄总体来讲维持了与前代相当的水准,因此这里首先谈谈超广角和长焦。
Xperia 1 III 最重要的升级之一,便是这块世界首创的 4K 120Hz HDR OLED 屏幕。尽管在发布前和发布后外界都有对骁龙 888 能否支持 4K 120Hz HDR 显示持怀疑态度,索尼还是最终在 Xperia 1 III 上实现了这一性能。
Xperia 1 III 是市面上第六款采用了 4K 屏幕的智能手机,前五款分别是索尼 Xperia Z5 Premium、Xperia XZ Premium、Xperia XZ2 Premium、Xperia 1 和 Xperia 1 II。自然,Xperia 1 III 也是目前唯一一款支持 4K 120Hz 刷新率的智能手机。为了让 4K/120Hz 驱动可以稳定工作,Xperia 1 III 屏幕的电源电路和驱动电路等基础设计花费了很多精力。此外,适合观影的 21:9 CinemaWide 屏幕比例、业界最高分辨率的 4K HDR OLED(3840×1644像素)、X1™ for mobile 图像处理引擎、4K SDR 内容升格都是传统功能,不再赘述。
虽说对刷新率的敏感度因人而异,但相比 Xperia 1 II 聊胜于无的软件模拟90Hz刷新,Xperia 1 III 的120Hz刷新的区别显著,短短几天,模拟90Hz的 Xperia 1 II 和单纯60Hz刷新的 Xperia 1 就显得扎眼,在菜单、网页滚动时残影严重。差距如此之大,以至于尽管120Hz明显增加了耗电,加剧了发热,对此敏感而能明显感知区别的自己还是决定始终启用120Hz模式。Xperia 或许可以在今后学习其他厂商提供可变分辨率或智能刷新率调节,获得在显示效果和功耗上的平衡。
和之前一样,号称搭载了能忠实还原制作者意图的创作家模式在 Xperia 1 III 上继续延续。在应用支持时,Xperia 1 III 能够以 HDR 高动态亮度范围、部分覆盖高清电视和蓝光影碟采用的 ITU-BT.2020 色域、100%覆盖数字电影 DCI-P3 色域、D65 白平衡点、10bit 色深(软件模拟 8bit 硬件至近似 10bit 效果)的规格播放内容,还原电影导演在拍摄影片时的原始视觉效果,直接感受创作者想要传递的情感。对于优秀的作品,每一个场景都融入了创作者有意识的设计,强行用算法调整画面效果绝非最佳做法,甚至可能损害作品的完整性。Xperia 的创作家模式则为解决这一问题而生。在 Xperia 1 III 上,创作家模式默认在 Netflex、Photo Pro、Cinema Pro、Google Photo 等应用中自动启用,用户也可手动更改设置。
对于 2019 年 10 月发售的 Xperia 1 Professional Edition 和 2021 年 2 月发售的支持 5G 毫米波的 Xperia PRO 等专业器材,每一台机器都在出货时做了屏幕偏色校准。Xperia 1 III 沿用了当时的经验,也在生产线上增加了校准工序,使其成为索尼第一款出厂时逐台校准屏幕的面向普通用户的民用智能手机,以满足对画质有着很强执念的 Xperia 用户。因此,在作为 α 相机等设备的外部监视器使用时,Xperia 能够提供更准确的显示质量。
从纸面回到实际。根据一些网络投稿,个别 Xperia 1 III 的屏幕在低亮度或斜视状态下存在局部偏红或偏绿的症状。自己手头的这台机器并没有明显的问题,在显示正常内容时不会觉得有任何异常,但在显示大面积纯色画面时,自己观察可以发现画面两端由于角度不同会有轻微的色调差异,略微偏红。在较大角度从侧面观看屏幕时,也会因为可视角度问题产生一些色差。此外,在完全相同的画质设置下,Xperia 1 III 色温明显较 Xperia 1 II 暖。或许是个人偏好冷色,Xperia 1 III 第一眼的感观并不惊艳,甚至不如 Xperia 1 II 讨喜。不过在没有对比时,Xperia 1 III 的屏幕效果令人满意,和前代同一水准。最高亮度下,Xperia 1 III 的亮度略高于 Xperia 1 II,但在室外阳光下可视性依然平庸。如果明年的 Xperia 1 IV 依然会个别校准屏幕,会再做比较。
总之,尽管不完美,也有功耗上的妥协,但这都不妨碍 4K 120Hz HDR OLED 屏幕的 Xperia 1 III 提供了令人满意的目前第一流的智能手机显示水准。此外,Xperia 1 III 的屏幕圆角比前两代都小,屏幕形状更加接近矩形,也是一个可喜的改变。没有刘海和挖孔,不会在观看宽屏电影或各种内容时不可避免地缺失一块画面,也继续是 Xperia 的一贯优势。
Full-stage Stereo Speaker
作为老牌音频设备厂商,索尼每年孜孜不倦地改良 Xperia 的音频性能。Xperia 1 III 最大的改进是重新设计的被称为 Full-stage Stereo Speaker 的环绕式立体声扬声器,大幅提升了外放音效的立体感和临场感。
Xperia 1 II 将下方扬声器从手机底部移动到正面,并重新开发驱动单元以增加低音表现力。但由于通话需要,又受限于内部空间,下方扬声器没有提供用于增强低音的盒状 enclosurer 结构,而是让整个机身一起震动。虽然那样也能提供一定的低音,但机身震动也会对音质造成影响。这次 Xperia 1 III 给两个扬声器都设计了相似的盒状结构,可以实现更清晰的音质,响度提升约40%。
尽管自己不常使用外放,对过去每年对扬声器的改进不以为然。但 Xperia 1 III 的改进较以往都要显著,音量增加,声音也更加饱满,自己一个人在家使用外放的机会也比过去增加了一些。
另外,由索尼音乐娱乐和索尼影业屡获大奖的专家共同开发的音频调校与 Dolby Atmos 立体声音响技术、基于 AI 的数字音频升格技术 DSEE Ultimate、如今不多见的 3.5mm 有线耳机插孔、LDAC 高解析度蓝牙音频,为 Xperia 1 III 的音质提供了保证。其中对于有线耳机,响度继续较上代提升40%/3dB,并抑制中高音量失真,Dolby Atmos 关闭时,最大音量在 1KHz 附近时的失真仅为 Xperia 1 II 的1/8。
游戏优化也是 Xperia 1 III 坚持发展的一个领域。去年索尼联手堡垒之夜与 Call of Duty: Mobile 为 21:9 屏幕比例优化,显示更宽游戏场景,今年则让 Xperia 1 III 成为了首款支持 Asphalt 9: Legends 的120Hz显示的设备,甚至在一些地区预装该游戏并只能禁用而无法彻底卸载,颇有些弱弱联手破罐破摔的味道。
游戏增强器除了已有的性能优化、游戏录制、免干扰、防误触区域设置、降低发热的 HS 直接供电,还增加了若干新功能。120Hz画面刷新呈现更清晰运动目标。240Hz软件插帧帮助减少画面残影。240Hz 触控采样率减少触控延迟(采样率较 Xperia 1 II 提升4倍,触控响应速度较 Xperia 1 II 缩短35%)。低伽玛提升器能够针对性地提亮暗部画面便于发现隐藏的对手。音频均衡器可以在 10band+-10db 的尺度微调音质,增强或减弱游戏中指定特征的声音,在玩第一人称射击游戏时能放大周围的脚步声,更容易发现敌人接近。Inline mic 和 boom mic 这两种游戏中常用的耳机得到音质优化,语音更加清晰。120帧高码率录屏和30秒提前预录、30秒600张游戏截图,都更便于分享游戏内容。
尽管先前高通中国的发布会幻灯片上罗列了一众手机却没有 Xperia 1 III 的位置,索尼移动作为高通的长期合作伙伴,Xperia 1 III 确实是支持 Qualcomm® Snapdragon Elite Gaming 游戏优化的设备之一。尽管前年大陆行货的 Xperia 1 不兼容 Play 商店中的 PS4 Remote Play 应用,Xperia 1 III 确实仍然支持蓝牙连接 DUALSHOCK 4 操作 Android 游戏或遥控游玩 PS4/PS5。
外形设计方面,Xperia 1 III 与 Xperia 1 II 一脉相承。除了上边框进一步收窄,上下基本等宽,以及背面摄像头模块面积加大外,没有明显差别。71mm×165mm×8.2mm 约188g的机身在6.5寸设备中仍属轻便,长度相比前代略减数毫米。
Xperia 1 III 正面采用了最新耐划的 Corning® Gorilla® Glass Victus 钢化玻璃,背面则为高强度的 Corning® Gorilla® Glass 6。防滑质感的金属边框及磨砂玻璃后盖加工,不易留下指纹。相比背面光滑的前两代,Xperia 1 III 放置在斜面或腿上时不易打滑摔落,握持手机时的触感也更加高级。因此,Xperia 1 III 的手感与 Xperia 1 II 有微妙的不同,虽然重量差别不大,但却更加扎实稳重。
综上,虽说和前代相比缺少变化,Xperia 1 III 依然充满了 Xperia 个性的设计风格,Xperia 的爱好者拿在手中必能满心欢喜。对于新用户,Xperia 1 III 在外形质感上做的努力,在上手的那一刻应该就很容易感知。
这次 Xperia 1 III 的独立相机快门键采用了立体纹理设计,寻找和操作手感更佳。新增 Google Assistant 快捷键,可以通过第三方软件映射为其他功能。侧面指纹识别电源键的反应速度和识别准确度比 Xperia 1 II 明显提升,从拿起手机到屏幕解锁点亮,一瞬之间一气呵成。这些都是细节上的稳健改良。不过,更灵敏的指纹识别也增加了误触解锁的概率,可能需要一段时间适应并习惯不按到指纹解锁键的持机位置。IP65/68 防尘防滴(USB 无盖防水+湿手触控优化)则是 Xperia 系列近十年的标配,减少了日常使用时的进水担忧。
值得一提的是,晚了整整几年,Xperia 终于改用了时下流行的震动触感风格,发挥出了去年搭载却没有应用的大体积线性马达的性能。无论是解锁还是手势返回,Xperia 1 III 都会反馈短促有力的震动。这虽然并非必须,但也总算是填补了一项长期的遗憾。
Xperia 1 III 拥有 4500mAh 的系列高端机型最大电池容量,并支持 30W USB PD 快充,能在30分钟内充电50% 。它还支持 15W 快速无线充电及 Qi 反向无线充电。系列传统的电池长寿技术能智能学习用户的充电习惯,避免过充,让电池性能在三年内不会显著衰减。
这样的硬件规格本该是理所应当的正常升级,却被发热严重耗电增加的骁龙 888 拖累。尽管对骁龙 888 已有心理准备,但实际使用后,还是忍不住对使用体验的下降感到可惜和无奈。基于同样的软件配置和使用习惯,相比搭载了骁龙 865 的 Xperia 1 II,电池增量500mAh 的 Xperia 1 III 轻度使用下的续航大约只有前者的八成。这还没有考虑 Xperia 1 II 已经使用了超过一年。而如果亮屏时间较长,开启120Hz屏幕刷新会明显加剧续航问题。Xperia 系列十余年首次摆脱了续航焦虑,还没有坚持到一年,就又改了回去。
续航还不是最大的问题。平心而论,拥有4500mAh大容量电池的 Xperia 1 III 打了折扣的续航依然满足自己的个人需求。从早到晚工作一天后,Xperia 1 II 的剩余电量通常在50%以上,Xperia 1 III 也能有35%左右,没有明显的电池续航焦虑。最大的问题是发热。在同一场所,在约30度的室内,即使屏幕关闭,Xperia 1 III 的背面仍可能有一定的热度。室温约28度时,诸如浏览网页和信息收发等 Xperia 1 和 Xperia 1 II 几乎完全不会发热,或至多勉强能被感知到微热的场景,Xperia 1 III 会有较明显的温热。在大型应用或使用相机等对处理器负荷较重的场景,Xperia 1 II 会在一段时间后才开始逐渐升温,Xperia 1 III 则是在数分钟后开始迅速升温,后盖上半部分处理器附近和边框上部甚至不适合长时间接触,恐有烫伤的可能。温度降低,在室温不到25度时,Xperia 1 III 的发热问题能得到明显缓解,浏览网页或收发消息等低负荷任务下没有明显热度,但 Xperia 1 II 此时则能往往后盖冰凉。以上还都是没有启用 5G 的情况。而即使同样室温显示25度,是否位于空调送风位置,也会影响机身的体感温度。因此,尽管还没有实际尝试,也能合理推测 Xperia 1 III 不太可能在30度以上的室外长时间工作,而这对于手机这种需要在广泛场景下使用的随身设备来说是严重的问题。有鉴于此,在索尼没有提供软件更新限制处理器性能来降低发热之前,很难向一般用户推荐 Xperia 1 III。
不过,虽然对比条件不完全相同,骁龙 888 日常使用的高发热量确实也换来了整体响应速度的加快。无论是屏幕解锁,浏览网页,还是打字聊天,在绝大多数场合,安装了完全相同的应用的 Xperia 1 III 都比 Xperia 1 II 可感知地更快。单手持机时,手指也不太会接触到上方发热部位。Xperia 1 III 发热而不立即降频,总算至少避免了日常使用又热又卡顿的悲剧结局。事实上,Xperia 1 III 发热与否还有一些不可预测。例如,在用 Amazon Prime 最高画质在线观看电影时,又或者单纯阅读电子书时,发热情况远低于预期,完全在合理范围。另一方面,日版 Xperia 1 III 在上市后很快被发现是运营商 Docomo 的预装应用 my daiz 的设计缺陷引发了无端发热,在禁用后很多用户表示发热大幅下降,可以接受。另据称,Xperia 1 III 的行货系统也在最近的系统更新中通过默认限制应用后台运行来改善发热问题。甚至还有网络传言称今后的系统升级会通过锁频限制处理器性能来避免过热。
综上,Xperia 1 III 的发热问题虽然严重,但根据环境温度、使用场景、软件设置不同,可能发生一定的变化。这里将以个人的使用习惯为基准,在今后继续更新 Xperia 1 III 发热问题的后续发展。无论如何,至少在今天,日常使用手机时的温度较高,极大影响了对这款手机使用体验的评价。
软件系统方面,当前基于 Android 11 系统版本的 Xperia 1 III 仍是系列一贯的轻量简洁系统,仅在 Android 的基础上增加了画质设定、音质设定、电池设定等若干特色功能,以及一些面向摄影摄像影音娱乐的独占应用。和以往一样,撇开个别预装应用和游戏增强器中可以立即关闭的推广位,整个系统不存在广告。总的来说,Xperia 系统一直有较好的稳定性,且对各类继承了 Google 服务框架的 Android 应用兼容性良好,不会出现一些国产手机厂商因为不当或有意修改 Android 系统,致使部分海外常用的应用无法正常工作的情况。不过,当前版本的 Xperia 1 III 系统比去年同期的 Xperia 1 II 小问题稍多,极偶尔会遇到诸如震动失效需要重启恢复的问题,推测是某些系统自带应用的 bug,期望在今后的系统更新中修复。
2021/09/05 更新
实际使用一个月有余,作为日常主力也超过半个月,更新一些关于系统稳定性和发热耗电方面的体验。
关于系统,遇到过一次死机,在连接车载蓝牙系统时整个界面失去响应,在长按电源键重启后恢复。Photo Pro 拍摄时的快门音在有些场合会有约0.5秒的延迟。偶尔会出现 LED 消息灯在通知被清除后依然常亮的问题,可能和应用本身有关。因此维持正文的评价,系统总体稳定,但相比去年,可感知的小问题稍多,希望之后的更新可以改善。
以上三种情况,都是基于港版系统禁用 5G 网络、全程代理上网并自动同步所有 Google 和 Microsoft 服务,使用 Google Fit 记录运动数据,且未特意限制后台操作,的条件,仅供参考。于是,尽管发热耗电都不够理想,但 Xperia 1 III 的续航依然可以满足自己的使用习惯。可以推测,在非高强度使用时,Xperia 1 III 的亮屏时间大概也能保持6-7小时。如果较多地使用相机或玩游戏,续航必然会大幅缩短,如果室温较高发热巨大,恐怕会更严重。
2021/09/11 更新
三天前,Xperia 1 III 收到了 61.0.A.11.92 系统版本更新的推送,据称修复了一些游戏兼容性问题并改善了发热现象。实际使用三天,非游戏等重度使用场景下,发热有可以感知的下降,但性能却没有明显受损,续航也提升了一些。不精确地估计,Xperia 1 III 平时的发热情况已经接近去年 Xperia 1 II 的水平。最近 Xperia 1 II 作为副机使用,在习惯了 Xperia 1 III 之后,无论是系统响应速度还是网页渲染速度,都能感觉到性能上确实存在差距。如果之后的系统更新可以继续保持性能和发热的平衡,Xperia 1 III 最大的体验短板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被弥补。之后会继续观察和更新与发热有关的情况,并提供一些实际的数字。
2021/09/30 更新
在上次系统更新后,有机会全天在户外使用,提供一些续航数据作为参考。早晨7点满电结束充电,晚上8点整剩余电量7%。期间除了约两小时地铁,大半时间位于户外阳光下,气温约30度。无 WLAN。应用使用时间3小时8分,大部分 Chrome,拍照数十张,还有少许 IM。运行时 CPU 温度在40-45度之间,机身体感较热。可以看出,在温度较高时,Xperia 1 III 勉强可以支撑一整天的低负荷使用,如果使用时间更长,或玩游戏,恐怕难以坚持到晚上。
2022/01/12 更新
本周,港版 Xperia 1 III 提供了 Android 12 系统版本更新。更新后的固件版本为 61.1.A.1.149。大陆行货系统预计春节后提供。
如果说 Xperia 1 是放弃了错误路线的背水一战,Xperia 1 II 明确了更具体的设计思路和目标,Xperia 1 III 则是继续沿着前代的轨迹发展,把索尼目前能够提供的全都集成到了这一台移动设备。考虑到骁龙 888 的发热问题,Xperia 1 III 并不能成为前代 Xperia 1 II 毫无疑问的替代。如果对相机的超广角和长焦镜头画质有要求,对120Hz屏幕刷新率敏感,经常使用扬声器外放,又不需要经常在高温环境或室外使用手机,Xperia 1 III 能提供目前最佳的性能和体验。如果不满足以上条件,去年上市的 Xperia 1 II 则是具有更高性价比的能提供几乎所有 Xperia 风格的明智选择。更何况,Xperia 1 II 也几乎肯定能够得到最新 Android 12 系统的版本升级。
顺便一提,官方产品名发音为 Xperia One Mark Two。虽说符合相机部门的命名传统,如 Alpha Seven Mark Two 或 RX-100 Mark Five,但距离大众接受流行渐行渐远。就算这次中文用户能省略 Xperia 1 这一品牌与型号名,单独施以爱称“马克兔”,明年的 Mark Three 又会如何呢(估计会和相机一样,被称为 X1M3 或 1M3 吧,笑)。
2020/10/17 更新
Xperia 1 II 和 Xperia 5 II 的大陆行货版本在比其他地区晚了5个月后终于姗姗来迟。型号为 XQ-AT72 的新版 Xperia 1 II 硬件上内存从8GB增加至12GB,新增镜面绿色。网络上国行 Xpeira 1 II 完整支持中国大陆三大运营商的 5G 网络并支持 5G/4G 双待(Xperia 5 II 支持除了中移动 NSA 外的其他 5G 网络)。系统上,国行新增了对微信指纹支付的支持。虽然从生态上来看这不是一件好事,但确实可以增加一些潜在的国内销量吧。港台版本的 Xperia 1 II 也同时新增了 12GB 内存的高性能版和镜面绿色配色。
致爱好者
智能手机已经进入了发展瓶颈。一边,价格亲民的中低端机型已经能很好的满足普通人基本的通信与娱乐需求,Andriod 发展初期低端机性能明显不足的问题已经改善。另一边,在屏幕与相机等方面积极采用高规格硬件的高端型号价格不断攀升,与中低端机型拉开更大差距。由于多种原因,在全球销量一路断崖式下跌的索尼移动,在几次失败的尝试后,最终从去年开始选择了主打高端型号,以满足小众发烧友和品牌粉丝的发展路线,推出 Xperia 1。今年的 Xperia 1 II 是该路线的延续,不但彻底解决前代大量体验问题,更进一步加大力度讨好目标用户。
先说结论。作为目标用户,不得不说,Xperia 1 II 深得我意。Xperia 1 II 是迄今为止 Xperia 系列最高峰,历代体验标杆。
不过, Xperia 1 II 最让自己心动的软件功能当属 Photography Pro(下称 Photo Pro)。
简言之,PhotoPro 提供了与 Alpha 或 RX-100 相机类似的手动设置界面,以及专为触摸屏优化的设置菜单。近期发布的首次搭载触摸屏的 Alpha 7s III 也使用了这套新菜单。
Photo Pro 允许用户在不离开取景界面的同时修改各类拍摄参数,还支持 Alpha 相机上的 AF-ON 与 AEL 等高级功能,让摄影师和摄影爱好者能最大程度发挥自己的创作灵感。
Photo Pro 大体提供了以下功能:
拍摄模式
Auto 自动模式(全自动调节参数)
P 编程自动模式(自动设定快门速度与 ISO)
S 快门速度优先模式(手动设置快门速度,自动设置 ISO)
M 手动曝光模式(手动设置快门速度与 ISO 以控制曝光,用于烟火或星空等特殊场景
对焦功能
AF-C/S
手动对焦
AF-ON
人脸/眼部 AF ON / OFF
对焦提示音
对焦区域可视化
白平衡
自定义白平衡
白平衡微调
AEL
DRO/ HDR
其他
低速/高速连拍与延迟拍摄
3:2 照片比例
RAW 格式保存(单张照片约24MB,无法与连拍/HDR 同时启用)
界面显示选项
直方图
水准仪等
熟悉索尼相机的用户相比可以很快上手,充分利用 Photo Pro 的各项功能。把 Photo Pro 设置为实体相机快门键长按启动的默认相机或许是个不错的主意。而半按快门 AEL 则是其他厂商无法提供的便捷功能。
Photo Pro 之所以令人满意,是因为它不但提供了丰富的手动拍摄选项,还维持了高水准的性能。配合 Xperia 1 II 的高通骁龙 865 处理器,以及 UFS3.0 高速闪存,以及更好的软硬件搭配,无论何时,Photo Pro 都保证了小于一秒的冷启动速度、JPEG + DRO 模式下数百张无压力的连拍能力、可以忽略不计的照片保存时间。在忍受了 Xperia 1 时而需要数秒冷启动且保存速度堪忧的相机软件后,Xperia 1 II 总算做到了一款旗舰产品应有的拍照体验。在手机上用 Lightroom 编辑 RAW 格式照片并同步到 Adobe Creative Cloud 则让 RAW 后期处理列入拍摄设备的能力范围,即使没有 PC 也能在拍摄作品后立即对原片做复杂的调整和修复。
最后简单谈谈画质,虽然这反而或许是手机摄影相对不那么关键的部分。毕竟真的亟需优质画质的场合,手机绝不是最佳选项。对于 24mm 的标准镜头,在光线充足时,Xperia 1 II 的成像没有比前代明显提升,主要是 Photo Pro 的 HDR 模式明显改善了光线对比强烈时的曝光效果。在弱光环境下,Xperia 1 II 体现出了硬件优势,画面明显干净很多。作为卖点的蔡司镜头仍然会在画面边缘存在一定畸变和画质下降,不过畸变在没有参照物时并不容易被察觉,画质下降也只有在需要局部裁剪放大时才会成为一个问题。总的来讲,这颗主摄的成像效果对得起它的宣传,是 Xperia 相机画质的正常进步。
Xperia 1 II 的广角与长焦镜头则比较平庸,与标准镜头的画质差距明显,在弱光环境下画质下降严重,与动辄高倍光学变焦的竞争对手相比甚至变焦能力也无法同台竞争,只能说是聊胜于无。或许其他两颗镜头的画质会成为明年 Mark III 的重点提升方向吧。不知何日才能重新看到十多年前索尼爱立信曾经在手机上使用过的光学变焦镜头。
致电影录制爱好者
Xperia 1 II 的另一项特色软件是从前代延续的 Cinematography Pro(下称 Cinema Pro)。
索尼配合 Xperia 1 新开发了 X1™ for mobile 图像处理引擎,取源自 Bravia 电视图像处理芯片的 X1 之名,来强调其高画质的特征。和以往的 X Reality for mobile 一样,出于省电等原因,该引擎依然是软件实现。不过根据 Xperia 1 开发团队访谈可知,X1 for mobile 引入了一些新的图像处理算法,专门针对 OLED 的特性以及手机应用的场景做了调整,并首次在过去逐帧处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每一帧图像分区处理,对图像色彩与分辨率等属性进行优化。在播放分辨率不足 4K 的视频内容时,X1 for mobile 还会自动把分辨率升格至 4K。对于 SDR 内容,它也会通过算法将其升格为 HDR 级别。这块屏幕同时还支持 DCI-P3 100%、D65 标准光源等专业标准。
不过也有好消息。此次国行系统使用 Google 框架的体验良好,注意步骤就能顺利使用所有功能,还不损失国行系统的节电优能功能。综合下来,国行系统或许能第一次成为优于港版系统的选择。甚至得益于国行系统定制的权限管理功能,Google Feed 页面也可以长期稳定存在。
唯一需要注意的是 Xperia 1 国行系统对 Google 框架的识别与切换逻辑不够清晰。建议在拿到手机后先不要插入 SIM 卡,待完成 Google 账号登陆、重启设备、安装 Google Play 商店、重启设备、激活 Google 助理、重启设备,直到主屏幕搜索框正常识别 Google 并支持语音助手、负一屏 Google Feed 正常显示后才插入 SIM 卡,并注意如无必要不要给 Google 应用访问电话的权限。
Xperia XZ3 这次采用的是 LG 提供的 POLED 面板,再经过自家经验技术调校,通过传承的 TRILUMINOS™ Display for mobile 广色域技术与 X-Reality for mobile 图像复原技术等,实现符合索尼水准的显示画质。此外,过去 HDR 机型中的动态对比增强及 HDR 升格等功能依然健在(目前仅支持 YouTube、Amazon prime video、Netflex 等部分应用), 为观赏影视作品提供优秀体验。
1920万像素的1/2.3寸 Exmor RS for mobile 图像传感器(像素间距1.22μm)、BIONZ for mobile 图像处理引擎、25mm广角的F2.0光圈 G 镜头。Xperia XZ3 的相机方案依然是老三样。当然,处理器和算法每年都在升级,但随着多摄像头系统的日益普及,在广角、长焦等差异场景下,Xperia 的相机竞争力受限也是事实。
Xperia 从2012年就采用的基于 AI 的高级自动模式在 XZ3 上健在,可以实时识别场景,并结合用户的运动状态(固定、移动、步行等),为美食、夜景、人像、文档、逆光、风景、微距等13种不同场景自动选择最适合的拍摄模式。基于笑脸或运动轨迹的预判拍摄、基于运动模式识别的相机快速启动等功能增强了 XZ3 的出片成功率。
一反 X 系列的金属风格,XZ Premium 的背盖返回了 Z 系列的镜面设计,镜面表层时刻与环境光线相映,细节精致洗练,高级感呼之欲出。其设计语言则延续了 X 系列合一设计(Unified Design),两侧棱角收敛,边框更为圆润适手,并提供有深海黑(Deepsee Black,国内称镜黑)、流光铬(Liminous Chrome,国内称镜银)、红褐粉(Bronze Pink,国内称金粉)这三种配色方案。
Z5 Premium 已经证明,撇开处理性能或电力消耗等问题,人眼事实上能够在5.5英寸的画面上感受出 4K 与 Full HD 分辨率的差别。XZ Premium 做的,是在进一步提高画面显示效果的同时,填补上一代技术留下的缺憾。与 Z5 Premium 一样,对于网页浏览、游戏或其他类型的应用,XZ Premium 将直接以 Full HD 分辨率显示,以减轻处理器负担,降低电量消耗。
得益于技术改进,更窄的像素栅栏使得 XZ Premium 的这块 4K 液晶屏幕亮度更高、可视角度更广,同等亮度下耗电与发热都得到明显改善。而处理性能的升级,也让 X-Reality for mobile 在相册中的应用速度加倍,能在大约一秒内完成画质的优化。如果不希望每次在相册中查看图片时等待该处理,可以在设置中禁用该功能。
Motion Eye 由新型大尺寸高像素图像传感器 Exmor RS® for mobile、源于索尼自家相机部门的 BIONZ® for mobile 图像处理引擎以及全新改良的 G镜头™ 组成。
Exmor RS® for mobile 的像素从 Z 系列起最高飙升到了2300万,然而如此高的像素对于1/2.3寸传感器来说显然还是力不从心。回退至1920万像素后像素子面积得以增大至1.22μm, Xperia 的细节画质,尤其是夜景得到了显著提升,由于进光量不足而引发的涂抹降噪问题改善明显。IMX400 内建缓存且数据读取速度提升5倍,为超慢速视频录制与实时预测对焦提供了支持,同时可以改善拍摄高速运动物体时因快门速度不够而导致的画面变形问题。
BIONZ® for mobile 依然是软件实现,用于对拍摄的照片进行降噪、曝光与色彩调整。新平台更强的图像处理性能让这一过程更加迅速,高像素重处理的照片也能在瞬间完成保存。不过和以往一样,Xperia 的降噪处理仍然较为激进,为了减少手抖造成的影响,感光度被拉高后再通过涂抹降噪,因此细节会丢失不少。
尽管索尼本家在小型相机传感器市场上独占鳌头,Xperia 的拍照质量却一直不够优秀。Z 系列时代所追求的高像素是一大原因。即使率先使用了与便携式相机相同的1/2.3寸大尺寸传感器,也难以弥补单个像素进光量不足而引发的一连串画质下降。进入 X 系列之后,Xperia 的相机素质得到了很大改善。色彩准确、对焦迅速,相机的易用性已经令人满意,只要不放大原图检查,照片的整体质量上佳。但不可否认,它的画质与相机功能仍有不小的改进空间。改善镜头畸变、引入光学防抖、改进降噪算法、开放更多手动设置、提供 RAW 格式输出等都是今后的课题。
Xperia XZ Premium 首次在系列中使用了 UFS2.1 高速闪存,提供3倍于传统技术,高达1.5GB/s的数据访问性能,系统运行与程序处理的速度相比以往的 eMMC 机型得到了质的飞跃。日常使用中响应迅速,无论是切换程序还是启动相机,都没有丝毫拖泥带水。4GB内存作为当前高端机型的主流配置,除却系统占用与全套 Google 服务框架外还能剩余超过1GB,也算是与定位相符。
不过在国内,则是另一个故事。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大陆无法正常使用 Google 服务,国内行货手机大多也会预先去除 Google 服务框架及相关应用。由 Google 监管的 Android 官方应用商店,Play 商店也在国内无法正常访问与购买或下载应用。另一方面,国内软件开发商出于或是技术原因,或是商业考虑,无视 Google 为确保 Android 应用体验而提出的多种建议与规范,不遵循性能与电池优化的最佳实践,为收集用户设备数据而滥用设备权限并以提供的垄断级服务相要挟强迫用户接受,执意使用热更新替换二进制文件使用户可能受到劫持而感染恶意文件等。恶的联盟一旦形成,便会劣币驱逐良币,市场秩序被严重扰乱,生态发展进入恶性循环。
事实证明,Full HD 与 4K 在这些场景下的差距,一个视力良好的人可以在距离屏幕15厘米开外察觉并分辨。
5.5英寸屏幕上 4K 的意义不是从无法忍受进步到可以接受,不是从可以接受进步到基本满意,不是从基本满意进步到相当优秀,4K 分辨率, 终于把屏幕精细度从相当优秀带到了无可挑剔。而这一小步,由 Xperia 跨出。或许仍会有人主张“我不需要 4K 分辨率,我根本看不出 4K 和 Full HD 有什么区别,其实我甚至看不出 Full HD 和 HD 有什么区别。我只要更省电,更低价”,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Xperia Z5 Premium 证实了智能手机的屏幕确实可以做到更加精细锐利,以在任何条件下满足人眼最为苛刻的要求。
* 4K 与 Full HD 显示效果对比图待补充
不过我们还是要回到现实。目前的电池与处理器对 4K 分辨率还不能做到游刃有余。于是 Xperia Z5 Premium 做了妥协:只有相册与视频播放软件(包括内置视频播放器与 Youtube 等流媒体视频应用)会以 4K 分辨率显示,其他场合下仅以很多人认为“已然看不出像素点”的 Full HD 分辨率显示。
对于相册,4K 分辨率约包含829万像素,Full HD 约包含207万像素。也就是说,超过207万像素的图片在 Full HD 屏幕上必然会有损失,800万以上像素的图片才能充分发挥 4K 屏幕的能力。如果显示的图片分辨率不够高,Xperia 将分析每个像素相邻像素的颜色并补充中间差色,以像素插值的方式提升原图分辨率并显示,呈现出高于原图的清晰度。视频的处理方式类似,低分辨率视频的清晰度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upscaling)。
对于网页浏览、游戏或其他类型的应用,Z5 Premium 将直接以 Full HD 分辨率显示,以减轻处理器负担,降低电量消耗。索尼官方将这种方式称为 Doubler upscaling 4K,即将 Full HD 分辨率图像中的每个像素进一步细分为4个相同的子像素在 Z5 Premium 的 4K 屏幕上显示。不过不考虑内部的处理方式,这时屏幕的显示效果与 Full HD 无异,并没有达到 4K 清晰度。
有媒体发现 Z5 Premium 的屏幕像素排列并非常见的 XY 轴栅栏形式,而是蜂窝状错位排列。与 Pentile 的子像素共用不同,这种排列的理论 PPI 依然为806,但却不可避免地引入了额外的边缘虚化问题,在 Full HD 下尤为明显,达到了肉眼可辨的程度。在显示水平直线时,Z5 Premium 会表现出类似于斜线边缘的锯齿感,色彩界限会有些发虚,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给显示效果打了折扣。不过毕竟 PPI 更高,像素间隔依然比普通 Full HD 屏幕更窄,于是颗粒感更不明显。
Z5 标榜的这组 G 镜头对畸变的控制中规中矩,画面中央区域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形,如果对畸变控制的要求较高,最好通过 Lightroom 等图像处理软件后期矫正。此外,画面边缘画质的下降也十分严重,尤其四角解析度明显不足,细节大量丢失。老实说,对24mm的广角镜头而言,这种程度的畸变对手机来讲并不过分,但所谓的 G 镜头也没有带来令人惊喜的素质,更像是一种噱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