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御性驾驶心得

从考取驾照至今已有四年,在幸运地“抽取”到稀有而高价的牌照后开始日常驾车通勤生活,现在也是三年有余。 三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 一贯谨慎的做事风格,加上更重要的好运气,除了停在小区时被人追尾外,尚未发生道路交通事故。之前在申请公司车库停车许可时强制参加了防御性驾驶线上培训,回想起来,确实对降低事故风险有帮助。于是借此机会,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聊聊防御性驾驶。

防御性驾驶(defensive driving)起源于汽车大国美国,大意是整理出一套驾驶行为的指导思想,让司机在驾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做好准备,以应对突如其来的危险。防御性驾驶的相关内容在互联网上可以找到很多,这里不再赘述,更多地介绍自己在实践防御性驾驶三年来总结的心得。

了解车辆并做好维护保养

如今汽车越来越普及,驾驶汽车不再像过去那样是专业人员或具有较高技术素养的人的专利。遗憾的是,不善于操作机器、不愿意阅读说明的人越来越多地成为司机。对很多人来说,汽车是朝夕相处的交通工具,充分了解自己的汽车,不仅有助于最大程度上发挥汽车的性能,延长汽车的使用寿命,更可以确保自己的人身安全。

为了了解汽车,最有效的手段便是阅读由汽车厂商专人编写的使用手册,了解汽车的性能、功能、保养与应急措施。其中,最低限度是充分熟悉车辆各种指示灯的操作方式及使用场景,了解包括换挡、手刹、自动启停、定速巡航等运动功能的操作逻辑与效果。对于提供了应急报警功能的汽车,要了解其使用方式。以上这些不仅要知晓,还要实践,以加深记忆。

另外,应根据车辆保养手册建议的周期对车辆进行维护与保养,一方面确保能及早发现车辆硬件问题,一方面可以延长发动机等关键零部件的寿命。

熟悉交通规则并在严格遵守

能够考取驾照,理论上应该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道路交通规则。然而再一次遗憾的是,目前的现状是,在没有监控摄像的道路上,无视交通规则的司机占了绝大多数,是道路安全的极大隐患,也是防御性驾驶尤为重要的一个主要原因——如果其他人大多危险行车,能够保护自己安全的,就只有自己了。

在驾校学习并实践的交通规则通常无法涵盖实际情况,因此,在开始开车上路后,依然需要保持学习的心态,复习遗忘的知识,并主动学习新遇到的交通标识。

交通规则是一套需要所有道路参与者共同遵守的协议,它经过长期演化,出发点在于从理论上尽可能减少事故风险,提高道路利用效率。出于各种各样的实际原因,100% 遵守交通规则来讲并不现实,在有些情况下也可能不是最优选择。然而,就绝大多数日常驾驶场景来讲,遵守交通规则对减少事故有非常显著的正面效果,也是防御性驾驶的前提。不闯红灯;按照道路车速行驶,尽量与车流速度一致;如非必要,不(大幅度)超速;不违规变道;进入隧道后开启大灯等,既是交通法规的内容,也对安全驾驶有重要作用。

确保身体状态并始终充分掌握环境

大量的事故起于反应不及,而司机的身体状态对反应速度有关键影响。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酒后驾车,在服用嗜睡效果的药物,或缺乏睡眠的状态下,也应避免开车。有能力始终保持高度的注意力,也是防御性驾驶的根基。

每一个司机都应充分了解汽车提供的观察外部环境的途径,包括但不限于左右后视镜、内后视镜、提供声音警报的测距雷达,或是能够在屏幕上投影的盲区摄像头画面等。司机在驾驶过程中应尽可能多地利用所有这些设备,根据当时地车流密度与环境复杂度,以恰当的频率,持续观察车辆周围地环境,包括道路与障碍物,自身与相近车道上的其他机动车,以及道路周边的非机动车与行人等。此处的要点在于保持较高的观察频率,例如,根据情况,每隔数秒至数十秒确认两侧后视镜,以及在观察时尽量广地确保观察范围,而不仅仅集中于车辆四周。一位有经验司机,应当有能力通过观察,在脑中建立以自车为中心,后方数十上百米、前方数百米的概况,能在较早期就发现并意识到接近自车的物体,并随时留意路口、人行横道、学校医院厂区出入口等可能有其他车辆与行人闯入的高风险地带,尽早做出减速等相应的防御操作。在十字路口右转穿越人行横道但左侧停有大型车辆等有明显有障碍物遮挡视线的场景,应减速并通过改变观察角度,错开车辆A柱盲区,提前确认通行路线上没有行人或非机动车闯入。

这里有两个容易忽略的技巧。其一,利用车内后视镜观察车辆后方。以个人经验来讲,车内后视镜能够提供远优于左右后视镜的观察效率。首先,车内后视镜面积较大,距离人眼较近,司机甚至无需明显转动头部就能确认后视镜画面。其次,对于大部分车辆来说,车内后视镜可以透过车辆后挡风玻璃观察到包括当前车道在内的左右至少五车道的情况,且一定的变形效果可以方便司机确认后方车辆是否在加速或减速。充分利用内后视镜可以让司机较仅使用两侧后视镜提前掌握后方车辆的变道与超车意图并做好准备,显著降低因后方车辆急速超车而造成的危险。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如此实用的后视镜使用在驾校中几乎不会教授,大部分人对此一无所知,或是把内后视镜当作观察后排的工具,或是用杂物堆满后挡风玻璃,物理上限制内后视镜的功能。尽管内后视镜被严重忽略,它仍然是落实防御性驾驶的重要工具。其二,根据声音来判断两侧车辆。车厢静音水平虽说是越高越好,通常情况下,四周其他车辆的发动机噪音仍无法被完全隔绝。因此,可以将发动机噪音作为辅助渠道来判断左右两侧是否有车辆从后方靠近。在不方便观察后视镜,或者存在视觉盲区时,声音可以很好地辅助司机判断两侧是否有车辆正在加速,意图超车。

以上这些手段看似麻烦,增加了驾驶的复杂程度,却都能实实在在为司机争取到多半秒一秒的反应时间。很多时候,宝贵的零点几秒就能避免一次事故。

善用灯光提示其他车辆

在自己尽可能掌握其他车辆的行动后,下一步则是尽量让其他车辆也掌握自己的行动。按理说鸣笛也是一种有效手段,不过现状是道路上常常禁止鸣笛,住宅区内反而肆无忌惮,鸣笛的使用场景有限。灯光虽然也有其局限性,但通常距离也更远,合理使用,能够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事故。

建议始终打开日间行车灯或示廓灯、在暴雨与大雾天气打开雾灯、在隧道中打开前光灯,这些都是告知周围自车位置的有效手段,能帮助对方提早做出判断。对于有自动大灯功能的汽车,建议始终使用自动大灯,以免忘记使用车灯。很多人过低地估计了日间行车灯与示廓灯的作用,实际上,对于视力一般,或是夜间视力一般的人,开启小功率的车灯可以非常有效地帮助他们识别,最终提升自己的行车安全。

在变道前,应提前两三秒打开转向灯。在转向开始后才使用转向灯和不使用转向灯无异,都是有严重事故隐患的危险行为。换个角度讲,给相邻车道司机增加两秒的准备时间,除非对方打算趁机加速通过,否则很难会让对方因反应不及而发生车祸。如果从后视镜发现对方开始加速,因立即推迟变道,因为这种行为极易引发事故。

在准备超车和正在加速即将越过侧面车辆时,可通过快速闪烁闪光灯提醒对方。事实上,如果大多数人可以做到变道前提前打开转向灯,这一步骤并非必须。然而,由于不打灯就变道的比例是如此之高,为了防御,就必须自己主动发出提醒,警告侧前方车辆不要突然变道,告知他们侧后方有车辆正在加速前进。除了使用灯光,还应观察前车是否有正在向车道边缘偏离等变道征兆,在超车时保持高度警惕。

预留提前量给自己和他人

对于上下高架匝道、变道、急刹车等行车状态变化,应尽可能早地做好准备。一方面,提前做好准备,有助于自己能更镇定地驾驶,不会因为慌乱而做出错误操作。一方面,结合灯光等方式,其他车辆也能更早地意识到情况变化,有反应的时间。

预留提前量不仅适用于驾驶途中的具体操作,也适用于整段旅程。对于上下班通勤,适当提前出门,预留充足的时间,可以避免因赶时间而仓促开车,增加事故风险。时间宽裕也会减弱超车动机。根据实际经验与观察,很多时候超车带来的收益远小于想象。简单的数学计算可知,对于长达数十公里的市内通勤,超车可以带来的时间节省往往不会超过十分钟;在拥堵的高架道路上反复左右变道超车的“高手”最后很可能也就比原先提前三五个车位而已。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提前或延后旅程,避开每天有规律的道路拥挤时段,可以有效降低事故风险。一方面,更少的车辆总数和更低的车流密度直接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车辆间距增大,反应时间增加;另一方面,危险性车的驾驶员通常也会随着路面上车辆的减少而成比例减少,单一危险驾驶行为本身的风险也会被进一步稀释。另一方面,更通畅的道路对提升驾驶心情,甚至降低油耗都有帮助。

保持心态平和并经常反思

经常驾车,难免遇到各类马路杀手或野蛮驾驶行为。保持心态平和,不与其他司机怄气,也是减少事故隐患的重要一点。人在冲动时往往会忽视周围环境,在驾驶时这是大忌。相互挑衅还可能造成冲突升级,诱发对方做出过激行为,得不偿失。

另外,人非圣贤,在驾驶过程中总会偶尔有做出危险动作的情况发生。即使没有被监控摄像拍到,甚至并没有违法,也应对问题进行反思,理解做出危险行为的原因和可能的风险,并提醒自己今后注意,这样才能避免驾驶风格随着驾龄增加而越来越粗犷,事故风险越来越高。

以上便是自己对于防御性驾驶的一点心得。一家之言,也尚未可以自称老手,仅供参考。愿事故越来越少,驾驶越来越轻松,而不再是负担。

——写于自动驾驶尚未普及之前

背水一战的新旗舰 —— 索尼(Sony)Xperia 1 使用感想

在 MWC 2019 发布后的三个月,索尼备受关注的最新旗舰智能手机 Xperia 1 终于在经过一番波折后于最近顺利上市。对于销量持续断崖式下跌,连年巨额亏损的索尼移动来说,这款集合了索尼集团各部门力量的最新旗舰,无疑是部门架构调整后新的电子产品与解决方案(EP&S)业务部门的一份重要答卷。于是,从各种意义上来讲都意义重大的 Xperia 1 毫无疑问进入了自己的预定清单,首发入手。

本文基于中国大陆地区所售 Xperia 1 写成,产品型号 J9110。本机支持主卡副卡 4G 网络双卡双待,完整支持中国移动联通双 4G 网络所有频段,国行固件支持移动联通电信的 VoLTE 网络,可在支持电信 VoTLE 的地区通话与收发短信,支持国内所有运营商的 2G GSM 网络,不支持中国移动 TD-SCDMA 3G 网络与中国电信 3/4G 网络。由于硬件一致,该型号可以与包括香港、台湾地区版本在内的系统固件通刷。不过截至发售日,固件通刷配置似乎尚未就绪。

国行 Xperia 1 首次内置 Google 核心服务框架,能够在网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使用各类 Google 应用以及依赖 Google 服务的海外应用。此外,据传此次 Xperia 1 的国行销量会对今后中国区政策产生巨大影响,并且 Xperia 1 大陆与港台地区的售价及发售日相当。综合考虑之后,首次决定购买国行版本作为日常主力设备。

本文内容基于 2019/06/06 发布的 55.0.A.2.278 系统版本,目前主要介绍上手两天的第一印象,之后将不定期更新。

世界唯一 4K HDR OLED 屏幕

Xperia 1 最为显著的特征便是这块被命名为 CinemaWide™ 的 21:9 长宽比 4K HDR OLED 屏幕。 该屏幕基于 SID 规格,分辨率为 3840*1644像素。

Xperia 1 是目前唯一一款搭载了支持 HDR 的 4K OLED 屏幕的智能手机,也是截至今日市面上第四款 4K 屏幕手机(前三款分别是索尼 Xperia Z5 PremiumXperia XZ Premium 与 Xperia XZ2 Premium)。这四年里,索尼的智能手机 4K 屏幕也从满足分辨率、支持 HDR 到 LCD 升级 OLED,不断完善与进步。

总的来讲,Xperia 1 的这块 OLED 屏幕显示效果优秀,敏锐的人仅凭一眼就能体会到它的素质出众。主观上,Xperia 1 屏幕的感官体验明显高于同级别 OLED 产品,不存在类似价位产品的 OLED 屏幕上存在的字体边缘发虚或是有明显伪色等问题。尽管这块由三星提供的 OLED 屏幕面板也采用了 Pentile 排列,但更高的像素密度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画面锐度不及 RGB 排列的不足。

索尼配合 Xperia 1 新开发了 X1™ for mobile 图像处理引擎,取源自 Bravia 电视图像处理芯片的 X1 之名,来强调其高画质的特征。和以往的 X Reality for mobile 一样,出于省电等原因,该引擎依然是软件实现。不过根据 Xperia 1 开发团队访谈可知,X1 for mobile 引入了一些新的图像处理算法,专门针对 OLED 的特性以及手机应用的场景做了调整,并首次在过去逐帧处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每一帧图像分区处理,对图像色彩与分辨率等属性进行优化。在播放分辨率不足 4K 的视频内容时,X1 for mobile 还会自动把分辨率升格至 4K。对于 SDR 内容,它也会通过算法将其升格为 HDR 级别。这块屏幕同时还支持 DCI-P3 100%、D65 标准光源等专业标准。

Xperia 1 屏幕显示的另一个亮点是新增的创作家(Creator) 模式,在应用支持时,能够以 HDR 高动态亮度范围、BT.2020 色域、10bit 色深(软件模拟 8bit 硬件至近似 10bit 效果)的规格播放内容,还原电影导演在拍摄影片时的原始视觉效果,直接感受创作者想要传递的情感。对于优秀的作品,每一个场景都融入了创作者有意识的设计,强行用算法调整画面效果绝非最佳做法,甚至可能损害作品的完整性。Xperia 1 的创作家模式则为解决这一问题而生。目前,创作家模式会在 Netflex 与 CineaPro 两个应用中自动启用,用户也可手动选择切换。

在创作家模式的开发过程中,位于日本神奈川县厚木市的专业摄影器材团队也提供了大量支持。在不少好莱坞影片的演职员表中都有 Thanks to Sony ATSUGI 的致谢,而 Xperia 1 的开发团队在调教这块屏幕时每周都会与 ATSUGI 团队沟通交流,力求实现近似索尼自家的专业监视器 BVM-X300 的画面风格,使 Xperia 1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成为导演确认自己作品效果时便携的参考依据。

左:标准模式 右:创作家模式 (图片版权属于 Sony Corporation)

说完了 Xperia 1 这块屏幕的亮点,也不得不指出它存在的不足。

首先,从规格上来讲,Xperia 1 这块 4K OLED 屏幕的像素密度比前三款 4K 液晶屏幕的产品要低,结果就是在浏览照片,尤其是纹理细节丰富的人工物体场景(如建筑)时,画面的清晰度相比之下反而由肉眼可见的下降。即使是第一代的 Z5 Premium,也有比 Xperia 1 更锐利清晰的画面显示。一方面,Xperia 1 从规格上的像素密度就较低,长边152mm:3840像素,对之前的 121mm:3840像素,密度直接打了八折。另一方面,尽管之前的 4K 屏幕也非标准栅格排列,Xperia 1 的 Pentile 排列则直接损害了清晰度。两个因素叠加,画面清晰度降低也就无法避免。因此,尽管 Xperia 1 仍然是至今清晰度最高的 OLED 屏幕智能手机,4K 这一亮点的实际价值却不如它的前辈们。

其次,Xperia 1 的屏幕最高亮度平庸,远逊于前代 OLED 机型 Xperia XZ3。尽管在系统应用中有一个屏幕亮度增强插件,能让 Xperia 1 的户外强光下高亮度显示,但在正常的室内使用场景下,Xperia 1 的最高亮度明显不足。据 GSM Arena 测量,Xperia 1 屏幕亮度为标注模式 391 尼特,增强模式 665 尼特,较 Xperia XZ3 标准模式下的 442 尼特低不少,和三星 Galaxy S10+ 的 385/793 尼特在标准模式下相当,不及 iPhone Xs Max 的 653 尼特。总的来讲,Xperia 1 的屏幕亮度设置不是很理想,屏幕不够亮恐怕会是很常见的不满。就算索尼有自己的考虑,也应该给用户开放更多自由选择的权限。而且由于最高亮度不足,HDR 效果说实话不够明显,损害了 Xperia 1 的主打卖点。比较 Xperia 1 与 Xperia XZ3 及 Xperia XZ Premium,在显示夜景照片等内容时,如果不把屏幕亮度拉到最高,Xperia 1 的实际效果反而是最差的。OLED 黑色不发光的优势被最高亮度不足所拖累,对比度和主观画面明了度都甚至不及液晶。

撇开分辨率的物理限制不说,Xperia 1 在最核心的卖点上出现亮度不够的问题令人遗憾。好在看起来这个问题有可能通过软件更新改善,只能寄期望于今后的系统升级。

最后,Xperia 1 的 OLED 屏幕据称是全程 240Hz PWM 调光。不过可感知的频闪现象较其他一些同价位尤其是高性价比产品而言要弱不少,在高亮度下,很难观察出频闪,实际使用时也没有很快出现因频闪造成的不适。这一点来讲 Xperia 1 的屏幕没有失分。

比较有意思的一点是这次 Xperia 1 出厂默认白平衡是冷色调(偏蓝)。几年前曾经看到有文章说东亚人偏好冷色调,中间色温反而会觉得发黄,于是联想这次的默认设置是不是缘于此。如果真的有心安排,对于向来不拘小节的索尼移动来讲,算是一个小小的惊喜。

可以说,Xperia 1 的屏幕虽然没有超越过去的 Xperia 自己,但无论时纸面参数还是实际显示效果依然在同级中属上乘,观看手机画面是一种赏心悦目的体验。在使用 Xperia 1 一周后,特地又去看了其它一些厂商今年搭载了 OLED 屏幕的旗舰产品,很容易就能感受到显示效果上与 Xperia 1 的差距。在屏幕这一点上,Xperia 1 没有令人失望。

创新的用户交互

配合这块 21:9 比例的超长屏幕,索尼的开发团队为其定制了特殊比例的分屏系统。

21:9 的屏幕恰好可以上下分割为横向 16:9 与纵向 16:9 两部分,适合一片观看视频一边聊天或浏览网页,下屏的输入法也不会过多挤占画面。即使不分屏使用,这块 21:9 的屏幕也很适合浏览网页或阅读文章,相比相近宽度的传统比例屏幕,它能同屏显示更多内容,减少滚屏距离。

Xperia 1 继承了去年 XZ3 的侧边感应功能,以一定节奏双击屏幕边缘即可启动快捷菜单,根据时间地点,列出用户此时此刻最可能希望打开的应用。常用的通知栏快捷开关、单手模式,以及快速分屏功能也会在菜单中一起显示。

侧边感应菜单需要熟练后才能灵活呼出,好在索尼在系统设置中提供了专门的练习模式,并提供了充分的自定义选项,也可以为特定应用关闭这一功能。

Xperia 1 较长的屏幕带来的直接问题就是难以触及画面上方。尽管自己手指较长,过去单手操作 XZ Premium 也毫无压力,灵活自如,但使用 Xperia 1 时也不得不配合手掌挪动手机才能按到顶部菜单。必绝大多数人在不启用单手模式缩小屏幕显示面积时,根本无法单手操作。侧边感应菜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个问题,至少为用户提供了一种在只能单手操作手机时,能相对容易地启动单手模式地途径。

以上这些要素虽有创新,但实际价值如何要打一个问号。是否需要分屏操作手机因人而异,至少这个功能对自己而言略显鸡肋。侧边感应菜单是有新意也有实用价值的交互方式,同时也很容易想象,它较高的操作门槛和熟练之前较低的成功率,必定会排除大量不那么喜欢微操作的用户。

在手机界面越来越同质化的今天,想要实现交互的创新绝非易事。Xperia 1 配合屏幕比例设计的这些微创新看似切入新的应用场景,却总不免有些花拳绣腿,强行寻找痛点。真正的交互革新,恐怕只能等待诸如折叠屏或更新式的硬件出现了吧。

迟到的三摄系统

除了屏幕,全新开发的三摄像头系统也是 Xperia 的主打亮点。

在最近一年,三摄逐渐取代双摄成为流行。最初为了提高画质而采用的黑白/彩色双摄,最终被适用于不同场景的长短焦双摄打败,后来不少厂商又增加了广角镜头满足用户风景拍摄的需求。在此期间,索尼迟迟没有追随潮流。去年因种种原因惨淡收场的旗舰 Xperia XZ2 Premium 上搭载了为视频拍摄画质提升专门设计的独一无二的实时双摄系统 AUBE™。尽管微光视频性能优异,这套系统却并没有找对用户痛点,随着 XZ2 Premium 一同成为了历史的眼泪。直到 Xperia 1,屈服于流行的长焦广角三摄系统才首次应用于 Xperia。

好消息是,Xperia 1 的三摄系统在硬件上没有辜负一年的等待。

Xperia 1 的三颗镜头分别为 26mm F1.6、52mm F2.4、16mm F2.4,且皆为1220万像素。Xperia 终于彻底放下了 Z 系列开始的高像素包袱,某种意义上表明了它背水一战的决心。得益于较低的像素,Xperia 1 的标准镜头在 1/2.6 寸的传感器上实现了 1.4μm 的像素尺寸,又辅以支持光学防抖的 F1.6 大光圈镜头,为成像质量的提升提供了硬件基础。双重相片二极管对焦技术则为夜间高速准确对焦做了贡献。

新开发的 BIONZ X™ for mobile 图像处理引擎性能也再次强化,它引入来自 α™ 相机团队的新算法,首次在智能手机上实现眼控对焦,并支持高达 10fps 的 AF/AE 全像素连拍,在拍摄移动物体时也能始终保持自然的对焦与曝光。此外,Xperia 1 新增 RAW 格式降噪,能在照片直出之前对原始信息处理与降噪,大幅提高夜景等光线不足环境下的成像效果。

视频录制方面,Xperia 1 支持光学与数字混合防抖,得益于传感器性能的改进,即使在夜间,视频防抖性能也相当出色,继续保持了视频防抖领域的业界领先地位。

除了硬件和算法的进化,Xperia 1 的相机系统也整合了一些流行功能,如软件模拟大光圈虚化功能,或是全手动设置快门速度并支持最长30秒的曝光时间等。这些模式绝不会是普通用户日常会频繁使用的功能,却能让有经验的玩家拍出效果出众的照片,让手机摄影更具有可玩性。

此外,4K HDR 视频录制、全高清960帧超慢速录像、基于笑脸与运动状态的预测对焦/预先拍摄功能,以及高级自动模式等传统功能依然健在。已有多年历史的高级自动模式日趋成熟,它利用 AI 算法智能识别用户所处的状态和拍摄的场景,自动从13种场景模式和4种运动状态中选取最佳模式,帮助用户拍下理想照片。

Xperia 1 的前摄像头采用了800万像素传感器与F2.0广角镜头的组合。同样地,美颜模式成为了相机内置的功能。索尼的美颜模式相比其它一些厂商来讲始终比较克制,最终的效果会相对更贴近自然。也不知道该说索尼死板,还是仍有追求。

不难看出,索尼对 Xperia 1 的相机寄予厚望,大中华区延期上市据说也与相机应用的最终调教有关,甚至此前的媒体试用也不提供相机的深入体验,生怕尚未达到最佳状态的软件破坏了 Xperia 1 拍照水准的第一印象。从结果上来看,Xperia 1 的成像质量较去年的 Xperia XZ3 有明显提升,能够比较轻松地在包括夜景等环境下拍出当前一流水平的照片。

出于习惯,以下样片在上传至电脑后均经过 Lightroom 模板调节曲线并增加10%左右的降噪,但没有特别精修。部分照片有裁剪。在上传时分辨率有压缩。

多云 – ISO64 – 1/2500”。小幅裁剪。光线充足时,原片效果就十分不错
ISO64 – 1/1000”。裁剪为 16:9 比例。从 XZ3 开始索尼就加重了后期锐化。照片是否要过度锐化见仁见智,自己比较希望这个选择权在用户,但也有不少人更喜欢看到锐利得原片
ISO200 – 1/50” 令人惊喜的照片。原本以为室内昏暗场景的效果会大幅下降,结果原片就很干净,拉曲线适当提升了高亮部分。Xperia 1 的大尺寸感光像素确实实现了暗光画质的明显提升
ISO160 – 1/40”。对于充满运动物体的暗光场景,Xperia 1 也足以应付。
ISO160 – 1/250”。另一张较为惊喜的照片。拍摄时水母运动速度不慢,但却实现了高速准确的对焦,细节也保留较好。
ISO200 – 1/50”。傍晚,Xperia 1 的 HDR 效果依然不够,原片暗部欠曝比较明显。好在简单调节一下曲线后,暗部的画质倒还过得去
ISO64 – 1/2000”。另一个 HDR 的反面例子。在逆光拍摄时,原片建筑物明显欠曝,需要手动调节。只能说 Xperia 1 维持了一定的后期余地,但算法显然不够优秀
ISO64 – 1/1250”。光线充足时效果上佳的一张,可惜取出手机晚了半秒没有抓取到这位正在卖萌时的表情
ISO320 – 1/13 虽然后期略微拉高了高亮,降低了阴影,但原片的水准就已经不错。不过需要注意,Xperia 1 在拍摄夜景时,只要主体自发光,效果就会不错。如果主体并不发光,也不会强行拉高 ISO 或超长快门。也就是说,Xperia 1 并不提供所谓超级夜景模式
ISO64 – 1/4000 日间风景场景下的成像表现十分出色
ISO64 – 1/3200 Xperia 的智能优化相对收敛,色彩不会过于浓艳失真
ISO64 – 1/5000 光线充足时细节保留完整
ISO800 – 1/30 室内弱光下的表现相比过往机型提升显著
ISO64 – 1/640 傍晚阳光减弱时,仍可以维持一定的细节

然而或许是由于赶工,Xperia 1 相机当前版本的软件体验无法令人满意。依旧略显复杂的交互逻辑也许可以说是传承,缓慢的相机启动速度与频繁的处理等待时间,则极大地损害了手机摄影的即时性。Xperia 1 的相机会在保存照片时进一步对照片进行处理,根据不同情况,用户甚至需要等待若干秒才能查看刚刚拍下的照片。如果触发了 RAW 格式降噪,Xperia 1 的相机甚至会在屏幕中央显示一个大型的环状进度条,期间用户无法执行其他操作。知道内情的人明白这是为了得到更高画质照片所付出的成本,但对普通用户而言,这就是意义不明的等待,是糟糕的使用体验。另外,目前的相机软件还存在启动相机时偶尔会不得不等待半分钟才能进入摄影状态,特定条件下对焦无法正常完成等 bug。画质高分,相机体验低分,是 Xperia 1 的现状。

现状绝非最优解,必然存在一种更合适的办法兼顾易用性和画质,现在只能寄期望于索尼日后推送的软件更新,让 Xperia 1 能够拥有名副其实的优秀相机。

回归的设计语言

九九归一,Xperia 1 的设计也回到了系列的原点。

硬朗的线条、金属边框、双面玻璃面板、侧面指纹识别、Xperia 传统的紫色配色… Xperia 1 似乎在向世人宣布,这是 Xperia 的重生,7年前惊艳世人的 Xperia 又复活了。

经历了去年 Xperia XZ2/3 系列的惨痛失败,索尼似乎认识到了坚持自己的风格才是最合适的。圆润的设计当然有它的优点,但随之而来较厚的机身厚度无疑会被批评。毕竟,两三毫米的厚度也许不会让使用者觉得不适,却必然会成为网络上数字游戏里的黑点。同时,放弃自己的特色也会让一直喜欢 Xperia 设计风格的人们选择观望。既没有吸引到新用户,又把老粉丝拒之门外,销量惨淡也无可厚非。

除了机身厚度,Xperia 1 这次还特别强调了轻薄设计。6.5寸屏幕的 Xperia 1 重量被控制在了 178g,拿到手中第一印象便是超出预期的轻巧,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美中不足的是,轻薄的设计牺牲了 XZ2/3 系列引入的无线充电功能,不得不说是很大的遗憾。个人而言,并不在意增加一两毫米的厚度或是一二十克的重量,现在这样的取舍没有最合自己的偏好。

Xperia 1 虽然回归了侧面指纹,但为了避开专利问题,采用了指纹识别与电源键分离式的设计。这不是一个好的设计。Xperia XZ 那样按下电源键的同时识别指纹并解锁才是真正符合直觉的操作方式,现在的 Xperia 1 会在手指接触指纹识别器时擅自开始识别,如果是无意的接触必然会识别失败,连续多次后指纹识别就会被禁用,必须通过密码等其他方式解锁。侧面指纹固然远优于背面指纹,现在这样不伦不类的设计也只能说令人惋惜。此外,底部充电与数据接口的开口处理略显生硬,破坏了整体感,是一项扣分项。

最后,为了迎合如今的潮流,Xperia 的上下边框也越做越窄。误触在 Xperia 1 上是家常便饭,无休无尽的误触,返回上层、退出程序、意外点击… Xperia 1 尽管保留了易于使用的两段式相机实体快门键,相机界面却很容易因误触而推出。即使双手操作也很难彻底避免无出问题。相比过去 Xperia XZ 适中的上下边框允许单手稳定地握住机身并按快门键拍摄,Xperia 1 的超窄边框设计直接判了单手拍照方式的死刑。过窄的边框甚至无法保证双手持机时的高效操作。

好看而无用,而这是当今的潮流。

充实的娱乐体验

Dolby Atmos® 取代了 Clear Audio+ 成为了 Xperia 1 的音效配置,依然提供了自动识别功能与电影、音乐等内置场景。虽然 Xperia 1 并非首款支持 Bolby Atmos 的设备,却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在 Xperia 1 开发过程中,索尼电影的同僚对如何还原影院音效提供了协助。Xperia 1 的立体声双扬声器音量尚可,去年引入的动态振动系统会分析声音旋律震动手机,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音效体验,让人产生一种音效更为立体的错觉。近几年索尼每年都在提高外放音量,已经逐渐摆脱了外放音量偏低的负面评价。可惜自己在绝大多数时候并不会使用外放,这方面的提升对自己没有意义。Xperia 1 为了减小底部高度,下扬声器置于机器正下方,与上扬声器不对成,始终是一种不完美。一个技巧是,在横屏持机时,握住手机底部的右手可以适当遮挡下扬声器声音的传播路径,声音便会向前反弹,得到较为平衡的左右立体声效果。有的时候,手法原始但却有效。

其他方面,Xperia 1 自然继续提供了对 HiRes 音源的良好支持,并可以通过 LDAC 高清音频格式以最高 990kbps 的码率传送音频,在使用兼容该格式的设备播放音乐时,将得到远优于传统蓝牙的音质。

几年前 Xperia 首创的 3D 物体扫描应用似乎并没有找对用户的痛点,但也延续到了 Xperia 1 上。不得不说,如今要在智能手机上找到新的应用越来越难,已经很多年没有再出现令人眼前一亮的创意,索尼年复一年强行创造出所谓的功能亮点,从 3D 扫描到 960帧超慢速摄影,从动态振动系统到 21:9分屏应用… 或许省下这部分研发成本花到更重要的地方去会得到更好的回报也说不定。

够格的性能配置

最高支持1.6Gbps下行通信速度的高通骁龙 855 处理器、6GB内存、128GB UFS2.1 存储容量,支持最大512GB外部存储扩展,Xperia 1 的运算性能无愧于2019年旗舰产品的定位。

Xperia 1 终于首次采用了128GB的存储空间,可以说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以往一直存在的内部存储空间不够宽裕的不足。毕竟,Xperia 系列常年存在 SD 卡读写速度低下的缺点,SD 卡仅适合用于储存音乐视频等媒体文件,而不宜作为应用程序的扩展空间。128GB的容量基本解决了空间不够的问题。

虽然国内对于内存容量有着狂热的追求,但根据规律,可以预见6GB的内存容量在未来几年依然可以满足大部分的应用场景。毕竟 Android 系统的设计理念就是要充分利用内存进行缓存,过剩的内存对性能并没有实际的帮助。

Xperia 1 的标称电池容量为3200mAh,额定容量3330mAh。有了多年经验,Xperia 1 的电池续航没有因为 4K HDR OLED 屏幕的搭载而受损。相反,它的电池水平比以往更好。在这一周的实际使用中,Xperia 1 的续航能力明显优于手头另一台 Xperia XZ Premium。这其中自然有两年的电池损耗带来的影响,但无论如何 Xperia 1 的续航能力依然令人满意。根据自己的使用习惯,在中等亮度下,Xperia 1 可以持续点亮屏幕运行约6小时,在典型的工作日,上下班两小时以上的蓝牙音乐播放、白天一小时左右的网页浏览,再混合一些通信应用,Xperia 1 可以在运行12小时后依然维持60%以上电量。关于电池,Xperia 1 依然具备传统的电池保养功能,能根据用户的使用习惯优化充电周期,最长延长两倍电池充放电循环寿命。Xperia 系列特征之一的 IP65/68 的防水级别则避免了手机在日常生活中因短时间浸水导致故障。

未完的系统功能

很不幸,Xperia 1 的软件尚未完成。

Android 9 已经是成熟的系统版本,但索尼似乎没有足够的时间为 Xperia 1 做好准备。基本的手机功能当然没有问题,但撇开相机软件的性能问题,还能发现其他一些不那么明显的软件问题。例如,尽管各个地区的宣传文案都提到了 Xperia 1 支持 PS4 Remote Play,但今年3月最新更新的 PS4 Remote Play 在今天尚不支持 Xperia 1。又例如,尽管可以在支持文档中搜索到相关条目,媒体服务器功能却莫名失踪。Xperia Assist 的 Tips 板块变成了网页链接,受到好评的自动场景模式也不翼而飞…

不过也有好消息。此次国行系统使用 Google 框架的体验良好,注意步骤就能顺利使用所有功能,还不损失国行系统的节电优能功能。综合下来,国行系统或许能第一次成为优于港版系统的选择。甚至得益于国行系统定制的权限管理功能,Google Feed 页面也可以长期稳定存在。

唯一需要注意的是 Xperia 1 国行系统对 Google 框架的识别与切换逻辑不够清晰。建议在拿到手机后先不要插入 SIM 卡,待完成 Google 账号登陆、重启设备、安装 Google Play 商店、重启设备、激活 Google 助理、重启设备,直到主屏幕搜索框正常识别 Google 并支持语音助手、负一屏 Google Feed 正常显示后才插入 SIM 卡,并注意如无必要不要给 Google 应用访问电话的权限。

虽说 Xperia 1 的软件赶工痕迹明显,还有较大的改善空间,但毕竟没有影响基本手机功能使用的恶性 bug。可以期待一下日后的软件更新,但愿可以补齐目前的这块短板。

2019/07/11 更新

今天 Xperia 1 得到了 55.0.A.2.314 系统更新推送。最明显的感受是相机启动速度从令人遗憾提升到了0.5至1秒内可以拍摄。虽然距离优秀还有差距,但已经到了可用的程度。其他方面推测有各类错误修复,继续观察。

2019/08/18 更新

55.0.A.6.16 系统更新如期而至,改善了包括系统界面响应速度、指纹识别成功率等方面。这两点的确有可以感知的提升。然而,相机程序的启动速度和 bug 似乎没有被解决。如果在等待启动时再次按下实体快门键,相机启动后拍摄的照片将不会被保存。尽管可以绕过,但如此恶性的 bug 难以想象在手机上市两个月后依然没有得到修复,实在令人失望。最新一季财报,索尼移动的季度销量跌破百万,即使因大幅削减运营成本而实现盈利,索尼移动的前景依然不明。

2019/09/10 更新

55.0.A.6.56 系统更新据称改善了相机应用的性能并修复了问题,同时增强了蓝牙稳定性。上个月自己遇到若干次按下快门却没有成功保存照片的情况,说实话很令人沮丧。如此低级的问题三个月仍未解决,索尼移动的软件水平什么时候下降到这个地步?系统更新至今的几天暂时还没有复发,保存照片所需的时间也确实有所缩短。是否足够稳定还有待继续观望。相机取景器的分辨率有提升,但对自己来讲不是很在意。

2020/03/28 更新

尽管国际版在去年底就得到了 Android 10 更新,国行系统却因为国内的额外审批制度、春节假期、疫情等多因素影响,直到三月才得到推送。据称是 Android 10 的第三个版本,版本号 55.1.A.3.107,已经包含了一些问题修复,安全更新为2020年3月1日。除了 Android 10 本身的特性,这次大版本升级是否改善了相机应用的性能问题是最令人关心的。好在使用几周,尚未遇到问题。启动速度没有特别明显的提升,但如果可以保证不出问题,使用体验尚能接受。Android 10 新增的手势操作在使用一周后基本习惯,确实能提高操作效率。但应用切换的逻辑和 Android 9 有较大变化,也无法通过滑动底部的距离来切换多个程序,最终只能说是有得有失。也许是失去了通过一次滑动快速切换到较早应用的能力,又重新开始启用边缘触控手势,触发成功率似乎提高了不少,能够满足日常使用。总的来讲,目前 Android 10 版本的软件在质量上达到了自己合格线。不过索尼移动的软件开发能力依然令人担心,不少定制功能在逐渐关停,最新的 Xperia 1 II 甚至取消了有十年历史的 Xperia 相册,而改用 Google 相册。Xperia 相册的设计概念其实不错,但近两年问题越来越多,终于被放弃了。Xperia 1 II 下个月在日本上市时不少软件功能不会随机提供,而要等待日后软件更新,可以侧面反应索尼移动目前在软件上的问题。只能希望软件质量问题不会在 Xperia 1 II 上重演。

2020/05/05 更新

国行的第二次 Android 10 更新,据称版本反而领先港版,版本号 55.1.A.5.0。此次升级主要修复了一些之前的问题。最近相机没有再遇到无法保存照片的恶性 bug,但启动速度依旧差强人意。看来 Xperia 1 的相机启动速度到此为止。除此以外,系统运行总体稳定。

主要参数概览

  • 6.5寸 21:9 CinemaWide™ 4K HDR OLED 显示屏(1644×3840像素)
    • X1™ for mobile
    • DCI-P3 100%
    • BT.2020 (REC.2020)
  • 标准、长焦、广角三摄像头系统,搭载高速人眼对焦
    • 4K HDR 视频录制
    • BIONZ™ X for mobile
    • 标准 12MP 26mm 1/2.6 Exmor RS™ for mobile 闪存堆栈式传感器
      • F1.6 G 镜头
      • 1.4μm 像素密度
      • 双重相片二极管对焦
      • 光学防抖拍摄
      • SteadyShot™ 高级智能混合防抖
      • RAW 降噪
      • FHD 分辨率 960 帧超慢速摄影
    • 广角 12MP 16mm 1/3.4 传感器
      • F2.4 镜头
      • 1.0μm 像素密度
      • 定焦
      • SteadyShot™ 五轴防抖
    • 长焦 12MP 52mm 1/3.4 传感器
      • F2.4 镜头
      • 1.0μm 像素密度
      • 光学防抖拍摄
      • SteadyShot™ 高级智能混合防抖
  • 前置 8MP 1/4 摄像头
    • F2.0 镜头
    • 1.12μm 像素密度
    • SteadyShot™ 五轴防抖
    • HDR 模式
  • 由 CineAlta 参与开发的创作家模式(Creator Mode)及电影大师(Cinema Pro)
  • 167mm * 72mm * 8.2mm @ 178g 轻薄机身
  • 6GB 内存、128GB UFS 存储、最大支持512GB microSDXC 扩展存储
  • LTE 双卡双待
  • 预装 Android 9 Pie 操作系统
  • 高通骁龙 855 芯片组
  • 3330 mAh 锂离子聚合物电池、自适应电池保护、18W PD 快充
  • IP65/68 防水、双面康宁大猩猩玻璃6

【图文内容不定期更新】

本文相关图片版权属于各版权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