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三台 Xperia 的全家福。Xperia 1 IV 延续了 Xperia 1 II 开创的设计风格
顺理成章,Xperia 1 IV 的官方产品名发音为 Xperia One Mark Four。由于此次 Android 13 升级没有赶上 11/11(One One One One),便没有用四连 One 作为本文的标题(笑)。今年中国大陆官方依旧在官网和电商将其定义为“微单”手机,从结果上来看,似乎对销量也没有太多可见的帮助。这其中一部分原因来自发热巨大的高通骁龙 8 Gen 1 芯片组(下称 8 Gen 1)。历史时而轮回,Xperia 1 IV 可谓生不逢时。
Xperia 1 IV 今年的宣传语是 Speed is Everything,速度即是一切。然而 8 Gen 1 巨大的发热让这句原本就了无新意的口号显得更为荒诞。在 Xperia 1 IV 上市的夏季,用户唯一能感受到的恐怕只有热得快和耗电快。为了缓解问题而强加的处理器锁频和禁用屏幕高刷新率,室外连续使用两三分钟就警告过热并限制使用的相机,加之系列历史上几乎最高的定价,让 Xperia 1 IV 从上市伊始就恶评如潮。
记得当年 Xperia Z2 大幅打磨了前作成为一代经典,Xperia Z3 继续完善,Xperia Z4/Z3+ 因高通骁龙 810 芯片组的巨大发热而身败名裂,甚至直接导致继续使用了同款处理器的 Xperia Z5 成为了 Z 系列的绝唱,索尼移动为了摆脱负面评价做出错误决策另起 X 系列,走了一大段弯路。今年,历史重演。
因为在去年和今年夏季使用过搭载了发热同样巨大的高通骁龙 888 的 Xperia 1 III,对于在今年夏天满心欢喜高价购入了这款今年的新旗舰的用户的不满和后悔,完全能够感同身受。幸运的是,在平均气温不到 25 度的十月,Xperia 1 IV 的发热问题严重性远低于预期。可以说,至少在秋冬季节,在自己的日常使用场景下,Xperia 1 IV 没有严重发热问题。通信聊天、浏览网页、观看视频、拍照录像……除了 3D 游戏外的各类场景都不会引起机身显著的升温。拍照和摄像时机身背面上方会升温,但只要不是连续数分钟拍摄,就不是一个问题。相机应用至今也没有遇到因过热而被限制使用的情况。甚至可以说,在绝大多数情况下,Xperia 1 IV 完全不热,同时提供了远高于前两代机型的处理速度。无论是主力备机的 Xperia 1 II,还是迁移期同时使用了约一周的 Xperia 1 III,它们在设备重启、程序启动、应用更新与安装等场合,都会比 Xperia 1 IV 多花短则若干秒长则十数秒的时间。高通宣称高达 20% 的处理性能提升,在没有触发发热问题时,确实能够在日常使用中被感知。
恶名远扬的 8 Gen 1。大陆行货的 Xperia 1 IV 还提供了 512GB 存储容量的版本
Android 13 对发热和续航的改善并不明显,但系统流畅度有所提升。Xperia 1 IV 在夏季的使用体验会糟糕到什么地步,待明年夏天再作更新。
Evolution From Everywhere?
每年都说智能手机的发展进入瓶颈期,作为索尼的旗舰机型,Xperia 1 IV 依然试图在各方面较前代有所进化。
续航
续航本是搭载了 8 Gen 1 的 Xperia 1 IV 最令人担忧之处,结果反而令人惊喜。
Xperia 1 IV 的续航大幅领先 Xperia 1 III。在秋冬季节,按照自己的使用习惯(蜂窝网络熄屏蓝牙音频 2 小时、无线网络亮屏通信/浏览网页等约 3 小时),从早晨六点到晚上十点,通常还能剩余电量 50% 以上(作为参考,Xperia 1 II 也是大约 50%,Xperia 1 III 则约 35%-45%)。如果白天使用手机较少待机较多,甚至可以在睡前剩余 60% 以上的电池。过去数周,已经三次夜间不充电也能坚持到第二天晚上,实现了没有续航焦虑的使用体验。夏季的续航想必会打折扣,到时候再更新情况。
相比 Xperia 1 III,Xperia 1 IV 机身体积和重量不变,电池容量大幅增加,相机系统还要有新的卖点,最终只能螺蛳壳里做道场,效果差强人意,提升不及预期,也仍然不及其他同级对手。Xperia 1 IV 虽仍在相机功能和可玩性上拥有优势,但在画质和易用性上缺乏建树。从市场反馈来讲,主流消费者并不为此买单。
原本那些系列特色或许可以留住已有的用户群体,可惜今年 Xperia 1 IV 遇到了 8 Gen 1 的发热地狱,同时定价大幅上涨,彻底打破了原本就脆弱的平衡。一些渠道消息称 Xperia 1 IV 的出货量不及上一代的一半。日本市场提前数月推出非合约机版本,各地区官方商城不到半年定价下降近两成,也侧面印证了这一说法。虽然在秋季上市又解决了无线充电等多个痛点的 Xperia 5 IV 获得了好得多的口碑,但较高的定价仍然无法在全球宏观经济不景气的今年挽救 Xperia 的销量。
Gambaru To Run,抑或文字游戏一般的缩写 GR,是这项习惯在 2022 年年中获得的新名称。正如名字之于一个人,名称之于一种行为往往也会产生意外的影响。在每天早晨说着 GR 去健身房跑步后不久的一天,在 GoodNotes 中写下「不留恋于旧,去发现新!」之后,决定探索在跑步机上跑步之外的新的可能。
不过即使如此,从跑步机上的休闲慢跑转为户外有目的的跑步训练后仅两周就已可体感基础能力提升。相近配速下的心率从最初的过半在 Zone 4-5,逐渐下降到绝大部分时间都维持在 Zone 3。更显著的变化是,睡眠时的静息心率从上半年的 55-60,立竿见影地稳定下降至 45-50,日常活动也能体感心肺功能比过去更强,需要呼吸加速的情况明显变少。
Covid-19 仍未消散。和去年一样的是,受各种因素影响,Xperia 1 III 在发布后数月,直到夏天才开始逐渐在各个市场上市;和去年不同的是,这次大陆行货全球最先上市,6月初便投入市场,而港版则在7月末才发货,完全逆转了 Xperia 1 II 上市时的情况。首发港版 Xperia 1 III 至今大半个月,考虑到它和去年的产品没有明显区别,聊聊使用感想已经足够。
正如去年的 Xperia 1 II 由 Xperia 1 拍摄,今年的 Xperia 1 III 由 Xperia 1 II 拍摄
截至写作时,Xperia 1 III 运行于2021年8月提供的软件版本 61.0.A.11.23。延续去年,这次也会着眼主观,从 Xperia 系列长期用户的角度来谈个人的使用感想。其中部分引用了 Xperia 1 II 使用感想中的表述,及 Xperia 1 III 开发者访谈中的内容,以便新读者也能尽可能了解全貌。
同样地,Xperia 1 III 的官方产品名发音为 Xperia One Mark Three。大陆地区的营销部门没有像去年一样创造和推广类似于“马克兔”(Mark Two)的昵称,而是用了自家单镜头无反相机在大陆地区的注册商标“微单”,在官网商品标题上就着重强调 Xperia 1 III 是微单手机,也不知道最终会对产品的口碑和销量起到正面还是反面作用(笑)。
Xperia 1 – Xperia 1 II – Xperia 1 III,手头三台设备的合影。可以看到相机模块的尺寸逐渐增大
上一代产品 Xperia 1 II 的理念是 Built for speed,这次 Xperia 1 III 则是 Speed and beyond,在继承了 speed 的同时,更进一步。这里的 speed 不止是从 Xperia 1 II 开始支持的 5G 通信速度,还包括相机的高速自动对焦、屏幕的高刷新率等性能和体验。
世界权威摄影奖 TIPA World Awards 2021 最佳拍照智能手机奖。这些年和 DXOMARK 话不投机的索尼去年还在访谈中表示并不需要 DXOMARK 这类测评机构告诉它们什么是好相机,今年却在显眼位置宣传在 TIPA 侥幸获得的殊荣
Xperia 1 III 总体延续了 Xperia 1 II 的三镜头相机系统+3D iToF 传感器,并以受到好评的高速自动对焦为轴做了功能强化。主摄像头是24mm的广角镜头、还搭配了16mm的超广角和70/105mm的长焦镜头,三块传感器有效像素皆为1220万,分别为尺寸 1/1.7”、1/2.5” 和 1/2.9” 的索尼 Exmor RS™ for mobile 传感器。
Xperia 1 III 的 Photo Pro 在前代基础上做了增强,继续提供一系列被称为 Technology from α 的相机技术。新增的实时追踪对焦功能,可以通过点击屏幕并锁定对焦目标,借助 AI 算法,以颜色、图案、距离、人脸、眼睛等为依据,持续自动对焦。实际使用中,Xperia 1 III 的实时追焦性能十分优秀,对焦迅速准确,即使目标离开取景画面,也能在再次回到画面中后继续对焦。在公园拍摄奔跑的儿童等场景时,抓拍成功率大幅提高。即使被摄物体自身不动,实时追踪也能发挥功效。比如要拍摄料理上传 SNS 时,只要触摸对象启动追踪对焦,就能在移动并改变构图的同时持续对焦。Xperia 1 III 的实时追焦功能不易用语言描述,只有实际体验才能感受到它的便捷。
除了所有镜头都支持的眼部对焦,Xperia 1 III 的广角镜头(主摄)还支持实时眼部对焦。半按相机快门键后, Photo Pro (含 BASIC 模式)就会开始持续检测画面中的人或动物的眼部并追踪对焦,便于随时捕获被摄对象的瞬间表情。
Xperia 1 III 支持在 AUTO/P/S/M/MR 模式下最高20帧每秒的 AF/AE 高速连拍,并新增了逐帧降噪,提高暗光环境下的连拍画质。其中超广角和长焦镜头仅支持10帧每秒。Xperia 1 III 还继续支持每秒60帧 AF/AE 计算,帮助在持续对焦过程中得到准确的拍摄参数。类似地,超广角和长焦镜头仅支持30帧每秒。实际使用中,Proto Pro 的连拍能力令人印象深刻,连续拍摄上百张也毫无压力,还能通过 Google Photo 等软件轻松制作成动图视频,别有乐趣。
最后,为了应对潮流和竞品,索尼这次把 AI 字样加入了 Xperia 1 III 的数码变焦技术名称中,称之为 AI 超解析变焦,号称和传统数码变焦不同,通过索尼的 AI 技术修复图片,实现丰富细节和更高的清晰度。另外,Xperia 1 III 虽然并没有专门的夜景模式,也很尴尬地小幅宣称,仅靠其广角镜头的 1/1.7” 大尺寸传感器就能实现纯净夜拍。
主观来讲,Xperia 1 III 的相机系统表现出色。 Photo Pro 也提供了相比传统智能手机更有趣的专业摄影体验。不过 Photo Pro 略显生搬硬套的操作界面,不一定能获得所有人的好评。索尼显然也意识到了在还原 α 的同时,也要考虑到手机本身的操作特性,但诸如专业模式下无法连续切换焦段、切换焦段需要的操作步骤较多、一些特性和设置有镜头、模式的限制,甚至可能和其他功能互斥等,都给人一种软件设计理念缺乏打磨,易用性还有改进空间的感觉。有个比较微妙的一个问题是,相机拍照时的快门音会有约半秒的延迟。希望这些可以在今后的产品中被不断完善。当然,Photo Pro 在相机启动和保存速度等基本性能上做的还不错,维持了从 Xperia 1 II 就实现的水准。如有兴趣,可以参考去年的文章了解 Photo Pro 提供的主要功能选项。
最后回到画质。Xperia 1 III 在日常随拍中就体现出了高画质。24mm 的主摄总体来讲维持了与前代相当的水准,因此这里首先谈谈超广角和长焦。
虽说对刷新率的敏感度因人而异,但相比 Xperia 1 II 聊胜于无的软件模拟90Hz刷新,Xperia 1 III 的120Hz刷新的区别显著,短短几天,模拟90Hz的 Xperia 1 II 和单纯60Hz刷新的 Xperia 1 就显得扎眼,在菜单、网页滚动时残影严重。差距如此之大,以至于尽管120Hz明显增加了耗电,加剧了发热,对此敏感而能明显感知区别的自己还是决定始终启用120Hz模式。Xperia 或许可以在今后学习其他厂商提供可变分辨率或智能刷新率调节,获得在显示效果和功耗上的平衡。
和之前一样,号称搭载了能忠实还原制作者意图的创作家模式在 Xperia 1 III 上继续延续。在应用支持时,Xperia 1 III 能够以 HDR 高动态亮度范围、部分覆盖高清电视和蓝光影碟采用的 ITU-BT.2020 色域、100%覆盖数字电影 DCI-P3 色域、D65 白平衡点、10bit 色深(软件模拟 8bit 硬件至近似 10bit 效果)的规格播放内容,还原电影导演在拍摄影片时的原始视觉效果,直接感受创作者想要传递的情感。对于优秀的作品,每一个场景都融入了创作者有意识的设计,强行用算法调整画面效果绝非最佳做法,甚至可能损害作品的完整性。Xperia 的创作家模式则为解决这一问题而生。在 Xperia 1 III 上,创作家模式默认在 Netflex、Photo Pro、Cinema Pro、Google Photo 等应用中自动启用,用户也可手动更改设置。
对于 2019 年 10 月发售的 Xperia 1 Professional Edition 和 2021 年 2 月发售的支持 5G 毫米波的 Xperia PRO 等专业器材,每一台机器都在出货时做了屏幕偏色校准。Xperia 1 III 沿用了当时的经验,也在生产线上增加了校准工序,使其成为索尼第一款出厂时逐台校准屏幕的面向普通用户的民用智能手机,以满足对画质有着很强执念的 Xperia 用户。因此,在作为 α 相机等设备的外部监视器使用时,Xperia 能够提供更准确的显示质量。
每一台 Xperia 1 III 在出厂时都经过了 D65 白点校准
从纸面回到实际。根据一些网络投稿,个别 Xperia 1 III 的屏幕在低亮度或斜视状态下存在局部偏红或偏绿的症状。自己手头的这台机器并没有明显的问题,在显示正常内容时不会觉得有任何异常,但在显示大面积纯色画面时,自己观察可以发现画面两端由于角度不同会有轻微的色调差异,略微偏红。在较大角度从侧面观看屏幕时,也会因为可视角度问题产生一些色差。此外,在完全相同的画质设置下,Xperia 1 III 色温明显较 Xperia 1 II 暖。或许是个人偏好冷色,Xperia 1 III 第一眼的感观并不惊艳,甚至不如 Xperia 1 II 讨喜。不过在没有对比时,Xperia 1 III 的屏幕效果令人满意,和前代同一水准。最高亮度下,Xperia 1 III 的亮度略高于 Xperia 1 II,但在室外阳光下可视性依然平庸。如果明年的 Xperia 1 IV 依然会个别校准屏幕,会再做比较。
总之,尽管不完美,也有功耗上的妥协,但这都不妨碍 4K 120Hz HDR OLED 屏幕的 Xperia 1 III 提供了令人满意的目前第一流的智能手机显示水准。此外,Xperia 1 III 的屏幕圆角比前两代都小,屏幕形状更加接近矩形,也是一个可喜的改变。没有刘海和挖孔,不会在观看宽屏电影或各种内容时不可避免地缺失一块画面,也继续是 Xperia 的一贯优势。
Full-stage Stereo Speaker
作为老牌音频设备厂商,索尼每年孜孜不倦地改良 Xperia 的音频性能。Xperia 1 III 最大的改进是重新设计的被称为 Full-stage Stereo Speaker 的环绕式立体声扬声器,大幅提升了外放音效的立体感和临场感。
结构对称的正面双扬声器可谓 Xperia 这些年来在外放音效上的最大改进
Xperia 1 II 将下方扬声器从手机底部移动到正面,并重新开发驱动单元以增加低音表现力。但由于通话需要,又受限于内部空间,下方扬声器没有提供用于增强低音的盒状 enclosurer 结构,而是让整个机身一起震动。虽然那样也能提供一定的低音,但机身震动也会对音质造成影响。这次 Xperia 1 III 给两个扬声器都设计了相似的盒状结构,可以实现更清晰的音质,响度提升约40%。
新设计的扬声器结构使之前被诟病的机身背面在外放时共振的情况减小了很多
尽管自己不常使用外放,对过去每年对扬声器的改进不以为然。但 Xperia 1 III 的改进较以往都要显著,音量增加,声音也更加饱满,自己一个人在家使用外放的机会也比过去增加了一些。
另外,由索尼音乐娱乐和索尼影业屡获大奖的专家共同开发的音频调校与 Dolby Atmos 立体声音响技术、基于 AI 的数字音频升格技术 DSEE Ultimate、如今不多见的 3.5mm 有线耳机插孔、LDAC 高解析度蓝牙音频,为 Xperia 1 III 的音质提供了保证。其中对于有线耳机,响度继续较上代提升40%/3dB,并抑制中高音量失真,Dolby Atmos 关闭时,最大音量在 1KHz 附近时的失真仅为 Xperia 1 II 的1/8。
游戏优化也是 Xperia 1 III 坚持发展的一个领域。去年索尼联手堡垒之夜与 Call of Duty: Mobile 为 21:9 屏幕比例优化,显示更宽游戏场景,今年则让 Xperia 1 III 成为了首款支持 Asphalt 9: Legends 的120Hz显示的设备,甚至在一些地区预装该游戏并只能禁用而无法彻底卸载,颇有些弱弱联手破罐破摔的味道。
游戏增强器除了已有的性能优化、游戏录制、免干扰、防误触区域设置、降低发热的 HS 直接供电,还增加了若干新功能。120Hz画面刷新呈现更清晰运动目标。240Hz软件插帧帮助减少画面残影。240Hz 触控采样率减少触控延迟(采样率较 Xperia 1 II 提升4倍,触控响应速度较 Xperia 1 II 缩短35%)。低伽玛提升器能够针对性地提亮暗部画面便于发现隐藏的对手。音频均衡器可以在 10band+-10db 的尺度微调音质,增强或减弱游戏中指定特征的声音,在玩第一人称射击游戏时能放大周围的脚步声,更容易发现敌人接近。Inline mic 和 boom mic 这两种游戏中常用的耳机得到音质优化,语音更加清晰。120帧高码率录屏和30秒提前预录、30秒600张游戏截图,都更便于分享游戏内容。
尽管先前高通中国的发布会幻灯片上罗列了一众手机却没有 Xperia 1 III 的位置,索尼移动作为高通的长期合作伙伴,Xperia 1 III 确实是支持 Qualcomm® Snapdragon Elite Gaming 游戏优化的设备之一。尽管前年大陆行货的 Xperia 1 不兼容 Play 商店中的 PS4 Remote Play 应用,Xperia 1 III 确实仍然支持蓝牙连接 DUALSHOCK 4 操作 Android 游戏或遥控游玩 PS4/PS5。
外形设计方面,Xperia 1 III 与 Xperia 1 II 一脉相承。除了上边框进一步收窄,上下基本等宽,以及背面摄像头模块面积加大外,没有明显差别。71mm×165mm×8.2mm 约188g的机身在6.5寸设备中仍属轻便,长度相比前代略减数毫米。
索尼中国为 Xperia 1 III 的雾黑、雾灰、雾紫这三种配色配上了暮笙紫、沙月灰、夜烟黑的文艺名称
Xperia 1 III 正面采用了最新耐划的 Corning® Gorilla® Glass Victus 钢化玻璃,背面则为高强度的 Corning® Gorilla® Glass 6。防滑质感的金属边框及磨砂玻璃后盖加工,不易留下指纹。相比背面光滑的前两代,Xperia 1 III 放置在斜面或腿上时不易打滑摔落,握持手机时的触感也更加高级。因此,Xperia 1 III 的手感与 Xperia 1 II 有微妙的不同,虽然重量差别不大,但却更加扎实稳重。
综上,虽说和前代相比缺少变化,Xperia 1 III 依然充满了 Xperia 个性的设计风格,Xperia 的爱好者拿在手中必能满心欢喜。对于新用户,Xperia 1 III 在外形质感上做的努力,在上手的那一刻应该就很容易感知。
克制的摄像头模块设计,没有喧宾夺主地强调四颗镜头和四块传感器的存在感
这次 Xperia 1 III 的独立相机快门键采用了立体纹理设计,寻找和操作手感更佳。新增 Google Assistant 快捷键,可以通过第三方软件映射为其他功能。侧面指纹识别电源键的反应速度和识别准确度比 Xperia 1 II 明显提升,从拿起手机到屏幕解锁点亮,一瞬之间一气呵成。这些都是细节上的稳健改良。不过,更灵敏的指纹识别也增加了误触解锁的概率,可能需要一段时间适应并习惯不按到指纹解锁键的持机位置。IP65/68 防尘防滴(USB 无盖防水+湿手触控优化)则是 Xperia 系列近十年的标配,减少了日常使用时的进水担忧。
侧面从上至下依次为音量键、指纹识别电源键、Google Assistant 键、两段式相机快门键
值得一提的是,晚了整整几年,Xperia 终于改用了时下流行的震动触感风格,发挥出了去年搭载却没有应用的大体积线性马达的性能。无论是解锁还是手势返回,Xperia 1 III 都会反馈短促有力的震动。这虽然并非必须,但也总算是填补了一项长期的遗憾。
Xperia 1 III 拥有 4500mAh 的系列高端机型最大电池容量,并支持 30W USB PD 快充,能在30分钟内充电50% 。它还支持 15W 快速无线充电及 Qi 反向无线充电。系列传统的电池长寿技术能智能学习用户的充电习惯,避免过充,让电池性能在三年内不会显著衰减。
这样的硬件规格本该是理所应当的正常升级,却被发热严重耗电增加的骁龙 888 拖累。尽管对骁龙 888 已有心理准备,但实际使用后,还是忍不住对使用体验的下降感到可惜和无奈。基于同样的软件配置和使用习惯,相比搭载了骁龙 865 的 Xperia 1 II,电池增量500mAh 的 Xperia 1 III 轻度使用下的续航大约只有前者的八成。这还没有考虑 Xperia 1 II 已经使用了超过一年。而如果亮屏时间较长,开启120Hz屏幕刷新会明显加剧续航问题。Xperia 系列十余年首次摆脱了续航焦虑,还没有坚持到一年,就又改了回去。
续航还不是最大的问题。平心而论,拥有4500mAh大容量电池的 Xperia 1 III 打了折扣的续航依然满足自己的个人需求。从早到晚工作一天后,Xperia 1 II 的剩余电量通常在50%以上,Xperia 1 III 也能有35%左右,没有明显的电池续航焦虑。最大的问题是发热。在同一场所,在约30度的室内,即使屏幕关闭,Xperia 1 III 的背面仍可能有一定的热度。室温约28度时,诸如浏览网页和信息收发等 Xperia 1 和 Xperia 1 II 几乎完全不会发热,或至多勉强能被感知到微热的场景,Xperia 1 III 会有较明显的温热。在大型应用或使用相机等对处理器负荷较重的场景,Xperia 1 II 会在一段时间后才开始逐渐升温,Xperia 1 III 则是在数分钟后开始迅速升温,后盖上半部分处理器附近和边框上部甚至不适合长时间接触,恐有烫伤的可能。温度降低,在室温不到25度时,Xperia 1 III 的发热问题能得到明显缓解,浏览网页或收发消息等低负荷任务下没有明显热度,但 Xperia 1 II 此时则能往往后盖冰凉。以上还都是没有启用 5G 的情况。而即使同样室温显示25度,是否位于空调送风位置,也会影响机身的体感温度。因此,尽管还没有实际尝试,也能合理推测 Xperia 1 III 不太可能在30度以上的室外长时间工作,而这对于手机这种需要在广泛场景下使用的随身设备来说是严重的问题。有鉴于此,在索尼没有提供软件更新限制处理器性能来降低发热之前,很难向一般用户推荐 Xperia 1 III。
不过,虽然对比条件不完全相同,骁龙 888 日常使用的高发热量确实也换来了整体响应速度的加快。无论是屏幕解锁,浏览网页,还是打字聊天,在绝大多数场合,安装了完全相同的应用的 Xperia 1 III 都比 Xperia 1 II 可感知地更快。单手持机时,手指也不太会接触到上方发热部位。Xperia 1 III 发热而不立即降频,总算至少避免了日常使用又热又卡顿的悲剧结局。事实上,Xperia 1 III 发热与否还有一些不可预测。例如,在用 Amazon Prime 最高画质在线观看电影时,又或者单纯阅读电子书时,发热情况远低于预期,完全在合理范围。另一方面,日版 Xperia 1 III 在上市后很快被发现是运营商 Docomo 的预装应用 my daiz 的设计缺陷引发了无端发热,在禁用后很多用户表示发热大幅下降,可以接受。另据称,Xperia 1 III 的行货系统也在最近的系统更新中通过默认限制应用后台运行来改善发热问题。甚至还有网络传言称今后的系统升级会通过锁频限制处理器性能来避免过热。
综上,Xperia 1 III 的发热问题虽然严重,但根据环境温度、使用场景、软件设置不同,可能发生一定的变化。这里将以个人的使用习惯为基准,在今后继续更新 Xperia 1 III 发热问题的后续发展。无论如何,至少在今天,日常使用手机时的温度较高,极大影响了对这款手机使用体验的评价。
软件系统方面,当前基于 Android 11 系统版本的 Xperia 1 III 仍是系列一贯的轻量简洁系统,仅在 Android 的基础上增加了画质设定、音质设定、电池设定等若干特色功能,以及一些面向摄影摄像影音娱乐的独占应用。和以往一样,撇开个别预装应用和游戏增强器中可以立即关闭的推广位,整个系统不存在广告。总的来说,Xperia 系统一直有较好的稳定性,且对各类继承了 Google 服务框架的 Android 应用兼容性良好,不会出现一些国产手机厂商因为不当或有意修改 Android 系统,致使部分海外常用的应用无法正常工作的情况。不过,当前版本的 Xperia 1 III 系统比去年同期的 Xperia 1 II 小问题稍多,极偶尔会遇到诸如震动失效需要重启恢复的问题,推测是某些系统自带应用的 bug,期望在今后的系统更新中修复。
2021/09/05 更新
实际使用一个月有余,作为日常主力也超过半个月,更新一些关于系统稳定性和发热耗电方面的体验。
关于系统,遇到过一次死机,在连接车载蓝牙系统时整个界面失去响应,在长按电源键重启后恢复。Photo Pro 拍摄时的快门音在有些场合会有约0.5秒的延迟。偶尔会出现 LED 消息灯在通知被清除后依然常亮的问题,可能和应用本身有关。因此维持正文的评价,系统总体稳定,但相比去年,可感知的小问题稍多,希望之后的更新可以改善。
以上三种情况,都是基于港版系统禁用 5G 网络、全程代理上网并自动同步所有 Google 和 Microsoft 服务,使用 Google Fit 记录运动数据,且未特意限制后台操作,的条件,仅供参考。于是,尽管发热耗电都不够理想,但 Xperia 1 III 的续航依然可以满足自己的使用习惯。可以推测,在非高强度使用时,Xperia 1 III 的亮屏时间大概也能保持6-7小时。如果较多地使用相机或玩游戏,续航必然会大幅缩短,如果室温较高发热巨大,恐怕会更严重。
2021/09/11 更新
三天前,Xperia 1 III 收到了 61.0.A.11.92 系统版本更新的推送,据称修复了一些游戏兼容性问题并改善了发热现象。实际使用三天,非游戏等重度使用场景下,发热有可以感知的下降,但性能却没有明显受损,续航也提升了一些。不精确地估计,Xperia 1 III 平时的发热情况已经接近去年 Xperia 1 II 的水平。最近 Xperia 1 II 作为副机使用,在习惯了 Xperia 1 III 之后,无论是系统响应速度还是网页渲染速度,都能感觉到性能上确实存在差距。如果之后的系统更新可以继续保持性能和发热的平衡,Xperia 1 III 最大的体验短板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被弥补。之后会继续观察和更新与发热有关的情况,并提供一些实际的数字。
2021/09/30 更新
在上次系统更新后,有机会全天在户外使用,提供一些续航数据作为参考。早晨7点满电结束充电,晚上8点整剩余电量7%。期间除了约两小时地铁,大半时间位于户外阳光下,气温约30度。无 WLAN。应用使用时间3小时8分,大部分 Chrome,拍照数十张,还有少许 IM。运行时 CPU 温度在40-45度之间,机身体感较热。可以看出,在温度较高时,Xperia 1 III 勉强可以支撑一整天的低负荷使用,如果使用时间更长,或玩游戏,恐怕难以坚持到晚上。
2022/01/12 更新
本周,港版 Xperia 1 III 提供了 Android 12 系统版本更新。更新后的固件版本为 61.1.A.1.149。大陆行货系统预计春节后提供。
如果说 Xperia 1 是放弃了错误路线的背水一战,Xperia 1 II 明确了更具体的设计思路和目标,Xperia 1 III 则是继续沿着前代的轨迹发展,把索尼目前能够提供的全都集成到了这一台移动设备。考虑到骁龙 888 的发热问题,Xperia 1 III 并不能成为前代 Xperia 1 II 毫无疑问的替代。如果对相机的超广角和长焦镜头画质有要求,对120Hz屏幕刷新率敏感,经常使用扬声器外放,又不需要经常在高温环境或室外使用手机,Xperia 1 III 能提供目前最佳的性能和体验。如果不满足以上条件,去年上市的 Xperia 1 II 则是具有更高性价比的能提供几乎所有 Xperia 风格的明智选择。更何况,Xperia 1 II 也几乎肯定能够得到最新 Android 12 系统的版本升级。
对于 Kubernetes,常见的衡量标准包括 CPU 和内存等 pod 自身的资源利用情况,也可以是 Kubernests 之外的某些队列的长度等其他外部指标。
扩展形式
根据水平(horizontal)还是垂直(vertical),基于 pod 还是基于 node,Kubernetes 的扩展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水平扩展指增加或减少资源,如改变 pod 或 node 的数量。垂直扩展指提高或降低资源的属性,如改变 pod 请求的和最大允许的资源上限,或改变 node 的性能。
在这四种扩展形式的组合中,node 的垂直扩展不常见。下面将简述剩余三种,以及两种 AKS 支持的额外方案。
水平 Pod 自动扩展
根据需要增减 pod 副本(replica)是应对负载变动的常用手段。Kubernetes 提供了水平 Pod 自动扩展器(Horizontal Pod Autoscaler,HPA)来自动管理 pod 的扩展。
用 Azure Bot Service 创建一个 Bot,往往意味着创建包含包括 App Service Plan、App Service、Bot Channels Registration/ App Bot 等在内的一系列资源。这些资源会被 Azure Bot Service 一同创建。如果选择 Bot 模板,则 App Service 创建之初就能提供模板描述的 Bot 功能,可以在 Bot Channels Registration/ App Bot 的 Test in Web Chat 菜单中实际体验。例如,选择 Echo Bot 模板,则数分钟后就能在 Test in Web Chat 中与该 Bot 对话并得到复述回答。
即使没有 App Studio,根据文档手动创建 App 的 manifest 也并不麻烦。但 App Studio 提供了更方便的管理功能,推荐使用。
即使没有 Teams Toolkit,也可以直接访问 Azure Bot Framework 站点并登录,在网站上创建 Bot 定义,并更新各类信息,或添加频道支持。Toolkit 自动生成的 Bot 逻辑也可以通过 Azure Bot Service 自动创建。
小结
综上,为了让 Teams 能够安装一个提供了 Bot 功能的 App,需要完成以下工作:
准备 manifest.json 、 color.png、outline.png 并打包成 Zip 文档(可借助 App Studio )
创建 Bot 定义(经有 Azure Bot Service 或者 Azure Bot Framework),并将 Bot Id 填入 App manifest (可借助 Teams Toolkit)。Bot 定义中的 messaging api 需要指向一个实际可用的服务,如本文介绍的 Azure Bot Service 提供 App Service 的 messages API 接口
需要注意,Teams Bot 和 Azure Bot Service 的 Bot 功能有若干差异,在阅读文档时需要注意辨别。Bot Serivce 中的功能有时不一定能在 Teams 中正常工作。
以上便是基于 Azure Bot Service 的 Microsoft Teams Bot 开发上手指南。想必还没有实际开始,就能感受到这套框架的设计有多么地复杂与含糊。愿本文可以帮助对 Bot 开发感兴趣地读者节省一些时间,更愉快地开发出自己的第一个 Bot。
Keep thinking about life, of which the meaning I feel Keep questioning to myself, is that the fate to thank So weary my soul, drifting in the mist without you Though day and night, the sun and moon rise in the east Just lost in searching you, and wait there in the silence
Until awhile with me, you come and sit The moutains I can stand on, as I up raised by you The stormy seas to walk on, as I up raised by you The way I would pass through, as I up raised by you To more than I can be, as I up raised by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