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成果

在经历了大约两周日夜轮转照顾全家人的忙碌又收拾了一些落下的工作之后,总算找回一些属于自己的宝贵时间,能够把最近在机械劳动等稍有闲余思考时的所思所感整理成文。

自己应该算是躲过了第一波新冠病毒感染高峰——在身边亲友的抗原快检结果都已转为阴性的现在,这一结论不至于过分乐观。

这里不去讨论那些从上到下整个渎职而无耻的乱象,他们一向便是如此。一向如此不代表正确。然而,愤怒尖酸的批评并不是自己时间精力的有效的高效的利用,因此不多展开,先来谈谈自己如何躲过了这第一波席卷几乎整个城市乃至大半国民的感染。这不是波浪,这是海啸。

三分靠判断,七分靠执行,剩下九十分全是运气。简言之,这是对过去几个月避免了被感染的自知之明。如果没有迄今为止人生一系列的选择和巧合,就不会有现在高度自由的居家办公和灵活休假条件,不会有相对易于控制家庭公共空间病毒浓度的室内布局,不会有日常居家常备的布洛芬缓释胶囊和成箱的电解质运动饮料。更低的病毒接触概率、更弱的室内病毒浓度、更少的药物不足焦虑,这些都主要源于运气,而不是自己短期的判断和执行。

不过即使如此,个人奋斗依然能在历史进程中做出一点微小的工作。暂且忽略运气成分,自己在过去一年多里做对了以下推测和判断:

  • 内地严格的新冠清零/动态清零政策下,本地出现大规模感染的概率极低。在奥秘克戎变种之前,无需特别担心感染
  • 自己个人的工作生活模式和防疫习惯更进一步降低了接触感染者的可能性,结合上一条,也几乎不会参与病毒的社会传播
  • 作为无基础疾病,作息规律且长期运动,整体健康状况优良的人群,即使感染,遭受严重生命威胁的情况也不太会发生
  • 无论何种疫苗,能够提供有效免疫增强效果的时期不会超过半年,具有显著效果的时间甚至只有两三个月
  • 优先向上负责的官僚主义的卫生机构很可能因为荒诞的原因而不会持续向民众提供新冠疫苗接种的机会。事实上,第四针疫苗在第三针开放一年后才开始准备,一个难以置信的错误
  • 运动式的表忠心式的以维稳为主要目的的防疫扩大化会不断激发社会矛盾,背离原本利大于弊的保护国民健康的初衷,随着新冠病毒变种感染能力的增强和维稳需求的消解,这一政策会不可抗力地被放弃
  • 那些在颠倒黑白掩耳盗铃方面经验丰富的官僚机构不擅长有计划的撤退,当没有人需要承担责任,没有人愿意承认错误时,兵败如山倒的溃不成军将不是杞忧,届时短期的混乱和资源挤兑必至

基于以上推测,权衡利弊,自己在去年 11 月之前选择了不接种新冠疫苗,从下半年起有意识地准备必要的药品和物资,以备越来越呈现实感的不时之需。

从结果来看,去年 11 月 24 日和 12 月 22 日的两针北京生物的灭活疫苗,帮助自己避免了第一波感染高峰。虽然放弃了两周的工作进度,但健康的身体状况总算维持了从饮食起居到抚养照料等家庭日常生活的基本运转质量。

在接种第一针疫苗三周后开始,至少三次无防护在室内密接有传染性的感染者超过十个小时。第一次接触不到两小时,无任何不适。第二次接触约两小时,当天下午有数小时 37.2 度的低热,在一粒布洛芬缓释胶囊加一夜好觉后恢复。第三次同处一室六小时,之后的第二第三天左耳蜗至喉咙左侧有可感知的间歇性刺痛,且白天有比平时更强烈的困倦,但没有热度,每晚一粒布洛芬缓释胶囊后在第四天消失。元旦后回到办公室三天,其中两天胃疼,第一天明显感到困倦,体温正常,次日恢复。

期间指夹式血氧仪检测的血氧无异常,手环监测的心率基本无异常,静息心率在身体不适的几天从 46 上升到 47 或 48,其他时候则维持 45-46 的日常水平。从 12 月下旬到今天的 5 次抗原检测结果都为阴性。在 12 月下旬为了去社区医院接种第二针疫苗而提前做的两次核酸混管检查不出所料地没有出结果。所幸医院统一宣布来院不再要求核酸阴性,去接种时已经完全没有人关心核酸,甚至根本没有检查,就好像一切都不曾存在。

由于总的来讲没有任何可以称之为得病的症状,日常的跑步习惯并没有被打断。在确信体能没有问题的前提下,配速和心率水平都继续较往常提升。10km 配速跑的成绩继续提高到了 52:01,5km 调整跑的平均心率降到 130,静息心率最近几天甚至多次降到 44 甚至 43。

依各种线索综合推测,本地第一波感染已经接近尾声,没有意外的话,应该能够安全度过春节。

一方面,这次躲过一劫运气因素很大,难以复制。另一方面,最近充斥线上线下的混乱总不免让人试图回顾和审视。

最令人悲哀的恐怕要数全国范围内知识分子和管理阶层彻底摒弃了实事求是的作风。在一个日常生活受客观自然规律支配的世界中,沉溺于自己的主观想象,脱离事实而幻想人定胜天,又或是为了自身利益而暴论频出,实在遗憾。无论是构建牢固的信任关系还是营造实事求是的社会风气都不在一朝一夕,将它们付之一炬却只需几个星期。一时之快带来的隐形伤害,恐怕需要以年为单位的时间来愈合。

不过,有些东西反而会因为失去而得到。合理的质疑精神对更加准确地认识世界至关重要。在这个所有人的认知都每天被无数良莠不齐的海量信息冲刷的时代,质疑信源而非全盘相信,有助于更好地看清现状,做出更为准确的判断和有利的选择。信息的发布者是谁?它是否有特定的立场和动机?它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和水平?这是否是它一直所擅长的领域?它所积累的信誉如何?曾经的谎言是否会让当下的信息不再可靠?它春秋笔法或歪曲事实的阻力有多大?相信或不信这则信息对现实的影响如何,是否会有风险?……如能经过一段时间有意识地训练,而对诸如此类的问题有一些条件反射式的判断,识别真伪的能力必然会得到提升。

分辨信源的可信度必然会借助刻板印象来降低思考成本,但仍需始终了解这一路径依赖的可能风险,并在必要时能做到不以好恶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因为信息发自某一媒体就一定可信或不可信,不能因为观点来自某一机构或有头衔背书的权威人士就认为必然正确,不能因为消息出自某个国家就天然公允或客观。以同样的标准做事实判断,才能保持实事求是,不让理性失色。小到选择接种何种疫苗,大到未来的人生决定,对现状的判断越准确,结果就越容易符合预期。

此外,信息是否有效并不总是一尘不变。刻舟求剑的故事古已有之,小马过河的寓言亦妇孺皆知。任何结论都必然有其适用条件,或宽或窄。在此地此时此情此景下正确的结论,常会随着外部或内部条件的变迁,终有一天不再成立,又或是更改某些条件后结果大相径庭。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最终检验真伪恐怕还需实践。实践,反馈,动态调整策略。

以上是对这场灾难的一些记录和所感,主题零散,草草收笔,权当是一份纪念和一声警钟。

But dearer still is truth.

复旦大学校歌

刘大白 词
丰子恺 曲

歌词:
复旦复旦旦复旦,巍巍学府文章焕,
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政罗教网无羁绊,
无羁绊前程远,向前,向前,向前进展。
复旦复旦旦复旦,日月光华同灿烂。
复旦复旦旦复旦,师生一德精神贯,
巩固学校维护国家,先忧后乐交相勉,
交相勉前程远,向前,向前,向前进展。
复旦复旦旦复旦,日月光华同灿烂。
复旦复旦旦复旦,沪滨屹立东南冠,
作育国士恢廓学风,震欧铄美声名满,
声名满前程远,向前,向前,向前进展。
复旦复旦旦复旦,日月光华同灿烂。

革命尚未成功——谈谈纸质书与电子书

原谅我又提起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我只是最近受够了电子书。

 

我曾经是数字化的忠实拥趸——做过把中学教材课文手动录入到 PDA 里的事;做过把四六级词汇手册整理成带格式标记的文本文档的事;做过把笨重的 CS:APP 扫描成 PDF 的事……这并不是松鼠症,一切只是源于希望自己所有的书籍,或者说知识,可以通过一台单独的设备随声携带。

PC、PDA、电子书阅读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每个都杀气腾腾,仿佛可以革了纸质书的命,但我不得不说,迄今为止,这些数码设备都尚不具备这样的能力。电子书可以提供阅读体验,却没能成为提高效率的工具。

诚然,电子书具有很多纸质书也许永远无法实现的优点:超大容量、强大的搜索功能、几乎无穷尽的书签与标记功能、词典或其他在线/离线数据的联动。与此同时,电子书的缺点也同样明显。

不适合页面的反复跳转。

不适合快速扫览与定位。

不适合做格式丰富的笔记。

无法灵活调整开本。

显示效果差强人意。

这里暂且忽略缺少收藏价值、错过精美装帧、无法承载纪念意义等无关痛痒的问题,仅以上几点不足,对于主要体现工具属性的书籍来说,都是致命的。

 

想必每个人都会在读书时有这样的体验,常常需要在两三处不同页面间来回切换,或是为了帮助回忆,或是为了对比,或是为了关联。只需两三根手指,或几张小纸片,纸质书就能完美实现这一功能。但无论是基于鼠标的 PC,还是基于触摸的智能设备,都无法提供相近的使用体验。你可以快速滚动滚轮、拖动滚动条、搜索关键字、直接填写页面……跳转到特定页面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没有一种如纸质书那样直观、自然、快捷。在大屏幕的显示器上,你或许可以展开笔记与书签列表,在需要的地方插入标记,在需要时移动鼠标,定位,单击,回顾之前的内容(可别忘了记着跳转前的位置),但在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上,这就成了噩梦。你通常需要经过两步才能访问标记列表,然后费力地从若干条文本预览中找到需要的那条,点击,等待设备渲染新的页面(对于格式丰富的大型文档,这可能需要数秒)。一些应用贴心地提供了返回上一次跳转前页面的功能,但如果跳转位置不止两处,这个功能就只能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不要说数百页的技术文档,即使只是十几页的论文,电子版也不如打印出来的纸质版方便。不要觉得亚马逊的 Kindle DX 或索尼的电子纸因为有了A4尺寸相当的屏幕就能让你多读几篇论文。仅仅这一条天生“缺陷”就足以让你重新回忆起纸张的好。

电子书的搜索功能很强大,但如果要快速找到曾经读过的内容,或是希望快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章节,或许纸质书会更加高效。谁都拥有每秒快速扫览数十页纸质书的技能。页边索引、页眉页脚、段落的大致排版、图片,这些都可以帮你在短短数秒内找到之前读过,现在又要重新回顾的内容——在电子书上输入一个关键字,你可能要面对数十个结果(前提是你没有记错关键字),然后再从中寻找答案,更重要的是,这种搜索方式仅对纯文本有效,就算是图片中内嵌的文字也束手无策。如果要找的是还没有读到的内容,纸质书的优势将更为明显——电子书能够依靠的就几乎只有目录。快速拖动进度条?放弃这个想法吧。且不说移动设备的处理能力还无法跟上拖动速度,不能即刻显示页面内容,小屏幕上的滚动条,在操作精度上就差了手动翻页一大截。纸质书可以快翻、慢翻、正翻、反翻,甚至动态限定查找的页码范围。

不适合做笔记的原因很简单,电子设备的书写体验还很差。Surface 也好,iPad Pro 也罢,说到底无法模拟真实的书写手感。PC 上文本笔记的输入速度与字体格式是一个加分点,但它在移动设备上不复存在。目前人们还没有设计出便携小巧与舒适高效兼得的键盘,即使你愿意随身多带一台重达数百克的设备。

以上三点,或许能随着软件的进步得到一定的改善,但下面这两点可能就要依赖硬件的进步了。

在可见的未来,电子书阅读设备的尺寸无法任意改变。没有人希望在阅读口袋书时拿着 A4 大小的平板,也不希望在5寸小屏幕上翻看杂志。柔性屏幕也许能解决携带问题,但也无法解决开本大小的问题。即使同样32开,不同的长宽比也会带来恼人的黑边问题。尽管纯文本或只包含简单插图的书可以通过重新排版的方式缓解这个问题,阅读体验仍然会不可避免地下降。设计精美的杂志与画册则完全不适合重拍版。

另一方面,无论平板电脑显示屏的像素密度已有多高,这种自发光的技术始终无法带来比纸张更舒适的视觉感受。而且,平板电脑依然太重了。我喜爱索尼的平板电脑,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它对轻薄的坚持——比竞争对手轻10%以上。但8寸约270g、10寸约390g的重量,依然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至于以 Kindle 为首的 E-Ink 屏幕电子书,虽然已经解决了分辨率与背光的问题,却在反应速度和彩色显示上迟迟没有进展,前途也并没有那么光明。

 

必须承认,电子书已经很完美地解决了顺序阅读型书籍(小说、传记等)的阅读问题。从内容推荐到书籍购买,从容量到便携到书签到分享,电子书已经做得足够好——这也是它能如此蓬勃发展的原因。但电子书目前还没有什么很好的办法为非顺序阅读型书籍(参考书、工具书、技术文档或论文等)提供媲美纸质书的体验,也是不争的事实。可以想见,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电子书都无法完全替代纸质书的地位,它可以承担轻松的,娱乐目的的阅读,却不能满足深度细读的需求。

革命,尚未成功。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欢迎赞助本站

午後

午後

 

第14弾、「午後」。

あの日、いつまでも忘れられない。

 

这次的主题是初春的午后,坐在咖啡馆里的女孩子。利用春节假期完成的新画,第三次尝试写实风格,还是遇到了很多问题。

这次的手指的画法和背景其实参考了手头的某本杂志插画,除此之外算是原创。画中的马克杯是去年在 FamilyMart 购物集点换得的 Hello Kitty 40周年纪念品,虽然不在自己身边,但也在画中借用了一下。头发再次成为修改最久的部分,自己仅有的水平,很难把头发画得自然。衣服的皱褶也处理得比较草率,没能准确表现出应有的质感和光泽。这些都留在以后慢慢领悟吧。

2014年的前1/12,并不能说是一帆风顺。顺利的部分固然顺利,不顺的部分依然毫无进展。照例制订了新一年的计划,并对生活方式做了一些比较重大的改变,但愿可以实现自己的预期目标。

无论面前有多大的困难,我也决不放弃。不放弃。

朝

 

第13弾、「朝」。

おはよう。

 

其实这张是去年冬天画的,一直没有发出来。构思是早晨手捧包子的女孩。第二次尝试写实风格,问题很多,与之前一样,收到的净是负面的评价。

当时画的时候一直盯着也就习惯了,两个月之后回过头来看,面部结构存在很多硬伤,对高光和阴影的理解也很不足。色彩同样也有问题。不过自己从这张画中积累了不少经验与教训,也算是有价值了。

一月混杂了开心与不开心的事,不过也都已经过去了。只希望能够做出不让自己后悔的决定就好。

人生備忘録

去年的时候,已经想清楚了自己想要成为怎样的人。即使在一年之后,也依然坚信那些想法的正确性。那是自己所向往的理想像。而在确定了“什么”之后,就不得不考虑“怎么做”的问题。于是,自己花了几乎一年的时间整理旧的想法、吸收新的观点,试图用自己目前仅有的经验,去弄明白一些问题。

随着经历的增加,越来越感受到靠谱的人的稀有。遇到一个能够把事情认真负责地做完的人,实在不是一件易事。生活中各种事被各种人搞砸,早已见怪不怪。

对于是否应该认真地去做某件事,并做好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不同的价值观决定了各人对这件事的态度。这本无可厚非。但自己至少认为,做好自己承诺的事,是一条底线。当然,人的能力各有差异,而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能力,并能作出相应的判断,又何尝不是一种靠谱呢。

对于这个问题,很多年来,自己也是在不断地思考。对于仍在不停犯下各种错误的自己来说,在没有做到自己所承诺的事时,会感到很惭愧,在没有按照标准做完规定的工作时,会深感自己还远远不够。就像是在各种问题的漩涡中挣扎,想找到一条出路。

小学、中学,直至大学,班主任、老师、导师的评价,大抵是“一个认真负责的人,布置的工作都能完成”。那只是因为并没有什么特别困难的工作。偶尔能听到朋友有类似的说法,那也不过是因为他们不那么了解自己,仅从学习成绩之类的表面现象上所做的判断。即使找自己帮忙的人通常都能得到想要的结果,也是自己如此不希望给人留下不靠谱的印象,以至于不会答应自己无法做到的事而已。

然而,实际的生活,却比那些要困难得多。很多的问题,必须由自己面对;很多的责任,必须由自己承担;很多的选择,必须由自己做出。要成为一个靠谱的人,是很不容易的。而情绪的起伏也会对自己产生很大的影响。越来越认同,理性不过是感性的一个状态而已。

特别是对于自己自身的问题,更是常常无法做好。是因为那些只是对自己的承诺,没有其他人知道么。

必须找到问题所在,并设法做出改变。为此,需要理清自己的思路。

自己经历尚浅,恐怕下文中会有不少欠考虑之处。又或许不久之后,自己就会对很多事有新的认识。然而正如标题所说,这只是一份备忘,谨作为现在的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理解的一种记录。

虽然经过了多次筛选,留下的内容仍然不少。这些想法又很杂乱无章,难以分类。最终试着将它们分成了几个主题,整理如下。

 

关于人

人心真是最复杂的东西。更多地了解自己,了解“人”,或许才能更好地面对这个世界,进而做到知世故而不世故,面对现实而依然温柔。

  • 人永远不会获得满足。不存在一劳永逸的事。所以,在知足常乐的同时,不断去争取自己所追求的东西。
  • 人对快乐和悲伤的感觉,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去。一旦不再触及,人就会渐渐忘记过去,甚至会改变想法。这是没有办法的事。
  • 人对快乐和悲伤的敏感程度会逐渐下降,承受力会越来越强。所谓的“习惯了”。应该经常地提醒自己,快乐的本质并没有发生变化,依然值得珍惜。
  • 每个人最终都只是选择了自己最看重的东西而已。这是所有人的本能。无法强求别人放弃他所重视的东西。
  • 大部分人都无心,或是有心无力,去关心另一个人的生活。生活只属于自己,以最好地方式去生活。如果有人愿意和自己共享生活与体验,那便是幸。
  • 理解另一个人是很不容易的,要使自己被他人理解也是如此。语言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常常会引起误会,对此只能用心,通过沟通来尽可能地相互理解。
  • 人是会变的。只要这种变化是一种成长,就没有问题。

 

关于人生

尽管之前已经明确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但生活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这个问题不会存在绝对的答案。何况是还没有经历太多的自己,恐怕更是不可能完全理解人生的实质。或许从高中开始的独居生活,让自己拥有了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能静下心来思考。而有一个看着长大并经常谈心聊天的妹妹,也让自己有了更多对于人的成长本身的感悟。

  • 时间,以及通过时间所换取的经历,组成了人生。和谁在一起,做了什么,才是自己所真正关心的。
  • 人生的意义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过程。没有过程的结果,并不能让人感到充实。而没有结果的过程,会给人以回忆。至少自己相信,后者才是更重要的。

 

关于情绪

远离纷扰,保持良好的情绪,是事半功倍的基础。

  • 如无必要,不去尝试改变他人的观点。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焉。
  • 对恶意迟钝。或者说,奉行善意假定的原则。虽然不知道实际情况如何,自己确实很少能感受到来自他人的恶意。这应该不算什么坏事吧。
  • 他人的口头评论不会对自己造成太大的实际影响,不必过分在意。对别人评头论足是人的天性,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事即可。
  • 在沮丧而不安时,想象更糟的情况。如果自己已经临近最期,还会因此而沮丧么;而想象更为糟糕的情况,也能让自己感到一些庆幸。
  • 放弃已经无法挽回的事。当它真的无法挽回时。
  • 身体是情绪的基础,情绪是思考的基础。所以先要确保身体状况良好,才能确保精神状态良好,从而高效地应对各种情况。良好作息和定期运动,应该成为一生的习惯。
  • 专注做事。完成计划的事之后的轻松感让人难忘。这件事越是困难,效果越强。
  • 不要将自身的想法投射到别人身上。自己喜欢的,不代表别人会喜欢;自己向往的,不代表别人会向往;自己厌恶的,不代表别人会在意。
  • 不要将期待映射到事实。“只要XX,就一定YY”的想法,往往会事与愿违。期待与事实并不一定相符。

 

关于法则

这个世界中除了那些物理法则外,还有很多更为广义的法则。它们如同物理定律一般,普遍适用于大部分的场合。了解这些法则,或许能对世界有更确切的认识。

  • 世间万物最终都会符合正态分布。而非平均。平庸而普通总是大多数,而极端情况则不常见。
  • 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只有相对最优解。在相矛盾的要素之间的选择,是基于个人价值观的权衡取舍的结果。资源与人的精力都有限,因此有时必须放弃一些东西。
  • 任何行为都会导致相应的结果。积少成多是客观规律,而付出与回报是否相符,则只是价值观的问题。如果是认为有意义的事,不妨去做。
  • 生活趋向于平淡枯燥。其实生活的本来面貌只是日复一日的日常。不过,世界如此丰富,如果愿意去发现,去体验,一生是不够的。
  • 事情趋向于混乱无序。“熵”无处不在。房间会自动地变乱、电脑里的文件会自动地变乱…维护与整理有时比创造与构建更重要。
  • 过分绝对的事,可能就会有问题。事物与道理都会有或大或小的适用范围。非黑即白的二元论,通常是片面的。

 

关于决策

执行决策已经不是一件易事,而制定决策更是难上加难。更糟糕的是,在今后的人生中,不得不面对大量的决定。其中很多都会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虽然在做决定时不存在完美的策略,但应该也确有一些可以帮助减少问题的提示。

  • 通常情况下,人总是会对情况作出乐观的估计。据说60%的人认为自己比其他人更聪明。这种乐观是如此自然,以至于不得不在任何情况下都考虑到这个问题。
  • 人所表达出的观点并不一定会体现在其行动中。这些观点仅表示说话者认为正确,并不表示他会这样去做。不能仅凭言论作为判断依据。
  • 人会不断强化自己的观点,以避免自我矛盾。他人的言行可能会受到这种心理的捆绑,而自己在做判断时也很可能受到这样的影响。
  • 人通常会短视。人们总会不由自主地只考虑眼前的利益而无视长远情况。眼前的问题能马上得到反馈,而更具吸引力,使人做出短视的决定。
  • 长于三个月(甚至更短的时间)的未来无法预测。不要花太多的精力,对无法确定的事做太多的计划。
  • 个人甚至社会的经验都是有局限性的。对于重要的决策,应当尽可能地与他人交换意见。
  • 信息不对称处处存在。当不确定的信息过多时,需要更加谨慎。要避免仅由单次/数次的观察而推测长久的情况;避免仅由外在现象来推测内在情况。
  • 压力会影响判断。当处于压力之下时,应该检查自己的决策中是否受到了压力的干扰。
  • 考虑个体差异与个别情况。不为自己设置条条框框,尽可能柔软地应对各种特殊局面。
  • 逆向思考。在做决策时,应该习惯性地,有意识地,考虑“如果没有/不是……”时的情况。

 

关于方法

要做好一件事是很困难的。毕竟,并不存在放之四海皆准的通用解法。不过在整体的框架,及一些具体的细节上,或许确实是存在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的吧。

  • 简明扼要地说明问题:运用色彩、字体及格式来突出文字信息的重点。运用图形、表格来展示相互关系或成组数据等。
  • 解决问题的常规流程:分析并确定目标,制定计划并确定优先级,根据优先级执行计划,总结与反思。
  • 确定优先级:在可能的情况下优先完成重要的事。这是使整件事进入良性循环的关键。否则即是花数倍的付出去改变状况,也可能因无法持续而最终放弃。
  • 确定问题的难点:规模太大、过于抽象、复杂度过高、信息不足、缺少工具或资源。
  • 选择解决问题的思路:减小规模,选择合适的目标;通过图形或是状态机等方式化抽象为具体;尝试将问题拆分为低耦合的子问题;寻找过去的类似做法,并针对当前情况做恰当修改;增加投入或是尝试新方法。
  • 学习已有示例:认真观察、学习模仿、细节改进。可惜的是,现在止于模仿的人占了大多数,也就无法真正取得超越。
  • 设计反馈机制:快速明确可衡量的反馈有助于保持计划持久而顺利地进行。
  • 借力于习惯与制度:将常规而重要的工作变成制度或习惯。明确的制度能保证执行不会逐渐出现偏差,而一旦形成了习惯,效率也会上升。
  • 评价效果:定量与定性并用,通过具体数字说明。这将便于今后的总结与改进。
  • 保持创新:尝试改进流程、并行或调整分工、改进工具、改变规模、改变目标或增减功能等
  • 执行。

 

写完这些后顿感心安。或许正是上文所说的,是了却一桩心事后的轻松感。

尽管过去走了很多弯路,犯了很多错误,今后也不可能就会变得一帆风顺,但是,因为有希望,所以不会退缩。

对未来抱有期待,在心中怀有梦想,每天早晨醒来,都是值得努力的新的一天。

继续加油。

 

 

君ノ世界

 

第九弾、「君ノ世界」。

ある日、廊下で本を読んでいる少女と出会った。

 

这次的构想其实在去年就逐渐形成了。使用油彩工具并且选择了无边框的风格,算是一种新的尝试。这次在人体结构上也费了不少心,听取了很多人的意见,也反复修改了数十稿。或许是由于构图上比较强的透视效果也是一个难点,最终仍然不太好,有些别扭。左手的摆法也考虑了很多,而选择了现在的版本。虽然现在的水准还很不够,不过每一次都能切实感到自己经验与技巧的提升,要再接再厉。

这次画中的元素有三件:索尼爱立信的第一款 Android 智能手机 Xperia (SO-01B,即 Xperia X10),以出众的外形与强大的性能成为一时话题。虽然也存在多项缺陷与不足,但作为早期的高端 Android 手机,对索尼爱立信以及现在的索尼移动都有着重要意义。也是自己的第一部智能手机。索尼主动降噪耳机 MDR-NC033,是 NC33 的非零售版本,专供于 Walkman 或是其他支持主动降噪的设备作为附件搭送。有着与准千元级耳机级别相当的优秀音质。同时,由于采用了第二代降噪算法和新式耳塞,比起自己过去使用的 NC22 明显更胜一筹。筒井康隆的最为著名的SF小说「時をかける少女」,也是自己一直以来非常喜欢的一部作品。

 

最近各种状态都相当不错。又或许只是因为不断地有事要做,所以才顾不得去想那些烦心的事吧。对未来有着各种美好的期待,不过也记得,根据经验,所有乐观的估计最后都是不得不大打折扣的。即使如此,还是喜欢相对乐观一些,给生活多添加些希望。

说起来,被说现在自己这样的水平要画写实风格的话一般都会成为黑历史了吧…所以下一次会考虑使用偏卡通一些的风格,这样人体结构的问题也会少很多吧。而偏写实风格的话,则是如果能有个模特就好了(笑)。

励んでる

第八弹,「励んでる」。

手捧书的少女。这一组里的最后一幅,也是挺久之前就有了的想法。人体结构依旧掌握的不太好,基本功不扎实,只有循序渐进一点点去摸索,争取下一次再进步一些。

 

在一种不知道是怎样的状态下度过了这一个月,迎来了2012的年末。

这一年里发生了很多的事情,比过去三年里的加起来还要多,回想起来不禁唏嘘。人生的进路也反复修正了好几回。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不放弃而继续努力才是道理。

这个世界从来不像自己所希望的那样简单友好,所谓现实残酷。在这一切面前,自己或许是无力的,只能顺其自然。但自己有信心,也有勇气,去面对。因为有希望,因为有一些始终相信着的东西。

相信理想主义的同时切实可行地去解决问题;坚持自己原则的同时尽可能柔软地处理局面;保持乐观自信的同时低调谨慎地行事;怀有梦想与目标的同时贯彻行动胜过言论的原则。

你好 2013,新的一年也要加油。

小さな君と大きな世界

鼠绘第七弹,「小さな君と大きな世界」。

这次的构思和构图主要是从另一幅「小さな自分と大きな世界」而来,即背景是桌面上杂乱摆放的物品。考虑了各种人物姿势,最终还是选择了背对着镜头安静地坐着的样子。也许转过头微笑着的样子会更好吧。不过这样就可以了。

回想一下,在这大半年里,自己还真是做了很多重大的决定,很多改变了自己人生的决定。一波三折,发生了不少的意外。经历了很多,也学会了很多。时而开心,时而悲伤。有些事情顺利,有些事情不顺。现在总算也是到达了一个还不坏的结果。人生中自然会有很多问题,可以依然要乐观,要自信,要积极,要努力,不要忘了自己当初的决心。

世界很大,人很小,just keep walking。

我会加油的。

クマの寝顔

鼠绘第六弹,「クマの寝顔」。

这次的主题是趴在桌上小睡的女孩子。最近正值伦敦奥运,由于时差比赛往往要进行到凌晨。如果常常熬夜看比赛的白天果然是会没精神的吧。注意休息保重身体才好。

这段时间里还真是发生了不少事,暑假也已过半。上个月忙这忙那的也没好好做完自己计划要做的事。接下来的八月也不一定很清闲,得更加充分地利用好时间。

总之慢慢来,再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