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时候,已经想清楚了自己想要成为怎样的人。即使在一年之后,也依然坚信那些想法的正确性。那是自己所向往的理想像。而在确定了“什么”之后,就不得不考虑“怎么做”的问题。于是,自己花了几乎一年的时间整理旧的想法、吸收新的观点,试图用自己目前仅有的经验,去弄明白一些问题。
随着经历的增加,越来越感受到靠谱的人的稀有。遇到一个能够把事情认真负责地做完的人,实在不是一件易事。生活中各种事被各种人搞砸,早已见怪不怪。
对于是否应该认真地去做某件事,并做好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不同的价值观决定了各人对这件事的态度。这本无可厚非。但自己至少认为,做好自己承诺的事,是一条底线。当然,人的能力各有差异,而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能力,并能作出相应的判断,又何尝不是一种靠谱呢。
对于这个问题,很多年来,自己也是在不断地思考。对于仍在不停犯下各种错误的自己来说,在没有做到自己所承诺的事时,会感到很惭愧,在没有按照标准做完规定的工作时,会深感自己还远远不够。就像是在各种问题的漩涡中挣扎,想找到一条出路。
小学、中学,直至大学,班主任、老师、导师的评价,大抵是“一个认真负责的人,布置的工作都能完成”。那只是因为并没有什么特别困难的工作。偶尔能听到朋友有类似的说法,那也不过是因为他们不那么了解自己,仅从学习成绩之类的表面现象上所做的判断。即使找自己帮忙的人通常都能得到想要的结果,也是自己如此不希望给人留下不靠谱的印象,以至于不会答应自己无法做到的事而已。
然而,实际的生活,却比那些要困难得多。很多的问题,必须由自己面对;很多的责任,必须由自己承担;很多的选择,必须由自己做出。要成为一个靠谱的人,是很不容易的。而情绪的起伏也会对自己产生很大的影响。越来越认同,理性不过是感性的一个状态而已。
特别是对于自己自身的问题,更是常常无法做好。是因为那些只是对自己的承诺,没有其他人知道么。
必须找到问题所在,并设法做出改变。为此,需要理清自己的思路。
自己经历尚浅,恐怕下文中会有不少欠考虑之处。又或许不久之后,自己就会对很多事有新的认识。然而正如标题所说,这只是一份备忘,谨作为现在的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理解的一种记录。
虽然经过了多次筛选,留下的内容仍然不少。这些想法又很杂乱无章,难以分类。最终试着将它们分成了几个主题,整理如下。
关于人
人心真是最复杂的东西。更多地了解自己,了解“人”,或许才能更好地面对这个世界,进而做到知世故而不世故,面对现实而依然温柔。
- 人永远不会获得满足。不存在一劳永逸的事。所以,在知足常乐的同时,不断去争取自己所追求的东西。
- 人对快乐和悲伤的感觉,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去。一旦不再触及,人就会渐渐忘记过去,甚至会改变想法。这是没有办法的事。
- 人对快乐和悲伤的敏感程度会逐渐下降,承受力会越来越强。所谓的“习惯了”。应该经常地提醒自己,快乐的本质并没有发生变化,依然值得珍惜。
- 每个人最终都只是选择了自己最看重的东西而已。这是所有人的本能。无法强求别人放弃他所重视的东西。
- 大部分人都无心,或是有心无力,去关心另一个人的生活。生活只属于自己,以最好地方式去生活。如果有人愿意和自己共享生活与体验,那便是幸。
- 理解另一个人是很不容易的,要使自己被他人理解也是如此。语言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常常会引起误会,对此只能用心,通过沟通来尽可能地相互理解。
- 人是会变的。只要这种变化是一种成长,就没有问题。
关于人生
尽管之前已经明确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但生活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这个问题不会存在绝对的答案。何况是还没有经历太多的自己,恐怕更是不可能完全理解人生的实质。或许从高中开始的独居生活,让自己拥有了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能静下心来思考。而有一个看着长大并经常谈心聊天的妹妹,也让自己有了更多对于人的成长本身的感悟。
- 时间,以及通过时间所换取的经历,组成了人生。和谁在一起,做了什么,才是自己所真正关心的。
- 人生的意义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过程。没有过程的结果,并不能让人感到充实。而没有结果的过程,会给人以回忆。至少自己相信,后者才是更重要的。
关于情绪
远离纷扰,保持良好的情绪,是事半功倍的基础。
- 如无必要,不去尝试改变他人的观点。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焉。
- 对恶意迟钝。或者说,奉行善意假定的原则。虽然不知道实际情况如何,自己确实很少能感受到来自他人的恶意。这应该不算什么坏事吧。
- 他人的口头评论不会对自己造成太大的实际影响,不必过分在意。对别人评头论足是人的天性,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事即可。
- 在沮丧而不安时,想象更糟的情况。如果自己已经临近最期,还会因此而沮丧么;而想象更为糟糕的情况,也能让自己感到一些庆幸。
- 放弃已经无法挽回的事。当它真的无法挽回时。
- 身体是情绪的基础,情绪是思考的基础。所以先要确保身体状况良好,才能确保精神状态良好,从而高效地应对各种情况。良好作息和定期运动,应该成为一生的习惯。
- 专注做事。完成计划的事之后的轻松感让人难忘。这件事越是困难,效果越强。
- 不要将自身的想法投射到别人身上。自己喜欢的,不代表别人会喜欢;自己向往的,不代表别人会向往;自己厌恶的,不代表别人会在意。
- 不要将期待映射到事实。“只要XX,就一定YY”的想法,往往会事与愿违。期待与事实并不一定相符。
关于法则
这个世界中除了那些物理法则外,还有很多更为广义的法则。它们如同物理定律一般,普遍适用于大部分的场合。了解这些法则,或许能对世界有更确切的认识。
- 世间万物最终都会符合正态分布。而非平均。平庸而普通总是大多数,而极端情况则不常见。
- 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只有相对最优解。在相矛盾的要素之间的选择,是基于个人价值观的权衡取舍的结果。资源与人的精力都有限,因此有时必须放弃一些东西。
- 任何行为都会导致相应的结果。积少成多是客观规律,而付出与回报是否相符,则只是价值观的问题。如果是认为有意义的事,不妨去做。
- 生活趋向于平淡枯燥。其实生活的本来面貌只是日复一日的日常。不过,世界如此丰富,如果愿意去发现,去体验,一生是不够的。
- 事情趋向于混乱无序。“熵”无处不在。房间会自动地变乱、电脑里的文件会自动地变乱…维护与整理有时比创造与构建更重要。
- 过分绝对的事,可能就会有问题。事物与道理都会有或大或小的适用范围。非黑即白的二元论,通常是片面的。
关于决策
执行决策已经不是一件易事,而制定决策更是难上加难。更糟糕的是,在今后的人生中,不得不面对大量的决定。其中很多都会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虽然在做决定时不存在完美的策略,但应该也确有一些可以帮助减少问题的提示。
- 通常情况下,人总是会对情况作出乐观的估计。据说60%的人认为自己比其他人更聪明。这种乐观是如此自然,以至于不得不在任何情况下都考虑到这个问题。
- 人所表达出的观点并不一定会体现在其行动中。这些观点仅表示说话者认为正确,并不表示他会这样去做。不能仅凭言论作为判断依据。
- 人会不断强化自己的观点,以避免自我矛盾。他人的言行可能会受到这种心理的捆绑,而自己在做判断时也很可能受到这样的影响。
- 人通常会短视。人们总会不由自主地只考虑眼前的利益而无视长远情况。眼前的问题能马上得到反馈,而更具吸引力,使人做出短视的决定。
- 长于三个月(甚至更短的时间)的未来无法预测。不要花太多的精力,对无法确定的事做太多的计划。
- 个人甚至社会的经验都是有局限性的。对于重要的决策,应当尽可能地与他人交换意见。
- 信息不对称处处存在。当不确定的信息过多时,需要更加谨慎。要避免仅由单次/数次的观察而推测长久的情况;避免仅由外在现象来推测内在情况。
- 压力会影响判断。当处于压力之下时,应该检查自己的决策中是否受到了压力的干扰。
- 考虑个体差异与个别情况。不为自己设置条条框框,尽可能柔软地应对各种特殊局面。
- 逆向思考。在做决策时,应该习惯性地,有意识地,考虑“如果没有/不是……”时的情况。
关于方法
要做好一件事是很困难的。毕竟,并不存在放之四海皆准的通用解法。不过在整体的框架,及一些具体的细节上,或许确实是存在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的吧。
- 简明扼要地说明问题:运用色彩、字体及格式来突出文字信息的重点。运用图形、表格来展示相互关系或成组数据等。
- 解决问题的常规流程:分析并确定目标,制定计划并确定优先级,根据优先级执行计划,总结与反思。
- 确定优先级:在可能的情况下优先完成重要的事。这是使整件事进入良性循环的关键。否则即是花数倍的付出去改变状况,也可能因无法持续而最终放弃。
- 确定问题的难点:规模太大、过于抽象、复杂度过高、信息不足、缺少工具或资源。
- 选择解决问题的思路:减小规模,选择合适的目标;通过图形或是状态机等方式化抽象为具体;尝试将问题拆分为低耦合的子问题;寻找过去的类似做法,并针对当前情况做恰当修改;增加投入或是尝试新方法。
- 学习已有示例:认真观察、学习模仿、细节改进。可惜的是,现在止于模仿的人占了大多数,也就无法真正取得超越。
- 设计反馈机制:快速明确可衡量的反馈有助于保持计划持久而顺利地进行。
- 借力于习惯与制度:将常规而重要的工作变成制度或习惯。明确的制度能保证执行不会逐渐出现偏差,而一旦形成了习惯,效率也会上升。
- 评价效果:定量与定性并用,通过具体数字说明。这将便于今后的总结与改进。
- 保持创新:尝试改进流程、并行或调整分工、改进工具、改变规模、改变目标或增减功能等
- 执行。
写完这些后顿感心安。或许正是上文所说的,是了却一桩心事后的轻松感。
尽管过去走了很多弯路,犯了很多错误,今后也不可能就会变得一帆风顺,但是,因为有希望,所以不会退缩。
对未来抱有期待,在心中怀有梦想,每天早晨醒来,都是值得努力的新的一天。
继续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