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beru With Breeze

在风雨之中,人生首场马拉松以 Sub 4 成绩完赛于大阪马拉松 2024。

3:57:43

这是开始户外跑一年半之后,自己的第一个马拉松赛事成绩,自然也是第一次刷新 PB。

首马对于跑者而言,必然有着特殊的意义。

第三次的大阪,城市的脉络已经熟悉。签到日,热闹的 Osaka Marathon Expo 2024 记忆犹新。而在比赛当天,街头、车站,穿着各式运动装备,身披雨衣的跑者向着大阪马拉松的起点,大阪城集结。以大阪出身的音乐组合コブクロ用关西腔为大阪马拉松所写的主题曲「大阪SOUL」为背景,在起跑鸣枪之后,顶着精确覆盖比赛时段的降温降雨恶劣天气,数万跑者,和数不清的工作人员、志愿者,以及沿途加油助威甚至演奏表演的市民,当然还有 Runner’s Eye 上一路注目应援的好友一起,开始了这场 42.195km 的冒险。

一年多来,通过各种渠道做了充分的信息收集与经验学习,配合持之以恒的合理训练与良好作息,加上随机应变的均衡饮食与强度调整,为自己在大阪马拉松的无伤完赛奠定了基础。整个过程中没有撞墙,没有关节疼痛,肌肉和脚底的酸痛疲劳也在三天后就基本恢复。

完赛之后,激动与兴奋自不用说,更切身的体会是,对人生的可能性有了更多的理解。

自己并非天生擅长运动。学生时代沉迷于可以在脑内一个人独自构造的无边思维世界,大量业余时间呆在室内甚至书桌前,运动能力将将合格。毕业后至三四年前,虽然日常会有规律的健身跑,但跑步机上每次两三公里的距离充其量也不过是让身体活动起来。说是长跑零基础,并不夸张。

而从零开始要完成一次马拉松的难度有多大,众说纷纭。

尽管在一些网络社区,零基础完赛马拉松只需要大约半年时间训练的说法并不少见,在中文互联网更多的观点认为准备跑马至少需要一年,声称为了完赛每个月至少 150-200km 跑量的观点也都言之凿凿。对于先前从来没有马拉松经验的人来讲,如何按照自己的实际身体素质,甄别他人经验对自己的参考价值,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无疑是第一个难题。

是否应该每天都跑?配速和距离怎么计划?如何休息和放松?饮食和作息怎样跟上?训练所需的时间如何确保?怎样坚持执行而不受到外界因素干扰?实际比赛时的配速策略要怎么设计?……

网络上充斥着各式各样的建议和答案。然而,那些建议来自各种背景和能力和目的不同的人,事实上,那些建议面向的听众,甚至它们想要表达的效果,也大相径庭。需要意识到的是,在所有这些纷纷扰扰的言论中,有一些,只是为了自我吹嘘。还有一些,当事者身怀天赋而不自知。另外一些,适用范围只有一部分特定情况。而这一切,并不一定会被明显标识。

最终,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对自己最有价值的信息,只能来自自己亲身的经历与体验。另一方面,自己的能力界限,也从来不由他人的评价来定义。自己可以做到哪些事情,可以走多远,可以体验多精彩的人生,最终都只能由自己定义。

人生的可能性几何,只取决于你是否愿意跨出第一步,然后朝着向往的目标不断延伸。

Muteki In Mobility

人类喜欢给平凡的数字寻找意义。例如,21.0975 看似是个令强迫症们皱眉的数字,但如能一次跑完 21.0975 公里,却可以让人实感自我超越。这样的事在半个月里发生了两次,文字输出冲动再次被激发。

三月末和四月初的连续两个周日跑了两次半程马拉松距离,运动用时分别为 1:58:24 和 1:52:22。前者跑完后才意识到,当月跑量首次突破 100km,在半年前完全无法想象的事,以一种自然而然的方式平静发生。

自从 Gambaru To Run 之后,户外跑步的习惯未曾中断,甚至没有受到去年底那场席卷全国的灾祸影响。配合规整的作息和合理的饮食,半年前刚开始习惯 5km 后的成绩不断被刷新,如今 10km 能以 454 的配速完成。原先会感到兴奋的成绩,不经意间已成为轻松的热身强度。动作传感器记录的步姿评分,也从大抵六十七八,提升为七五上下。

_

人生初半马也是第一次没有绕圈的户外跑。总的来讲没有特别困难,全程配速稳定在 536 左右。呼吸没有感到压力,但双腿乳酸大量堆积,疲劳感与配速更快的 10km 相当。长时间剧烈运动后血氧明显下降的现象,即运动后过量氧耗(EPOC),表现显著,直到 48 小时后智能手表持续监测的血氧数值才基本恢复日常。现今的可穿戴设备单次估测血氧的准确性并不算高,但若以五分钟为频率连续测量,即使只在手腕静止时才能得到结果,整体趋势也几乎总有相对准确的参考价值。连续的不确定形成了确定的连续。

初次半马还有另外的惊喜,体验到了周末早晨市街跑步的独特魅力。在跑完二十公里之后数日,睡前常会浮现出跑步时眼前景色向后滚动的情景,仿佛在电子游戏的开放世界中高速移动探索。

_

自从确认了自己能够跑下半马之后,自己能够跑下半马似乎就理所应当成为一件顺理成章的事。七天之后,第二次半马。有了第一次的经验,路线规划和体力分配更为合理,以 514 的配速跑完,总时间缩短六分钟。

不过回过头看,第二次跑得过于即兴而草率。错觉上次长跑已是遥远的过去,加上当时总体状态较好,配速的提高过于激进。面对陡峭的强度增加,身体没能得到充分休息,跑完后腿部肌肉数日未能恢复,直接导致之后一周的日常练习量半减。

_

当意识到靠自力可以在两小时内移动超过 21km 后,对自己可能的机动力,对自己和这座城市的尺度对比又有了新的体会。同时,也开始了地区的再发现之旅。

城市跑一发不可收拾。除了日常十来公里的常规积累,规划每周末长距离跑成为了一种乐趣。十数公里的距离,加上最后的步行放松阶段,足以覆盖方圆七八公里,一片富于探索乐趣的游园地。

中环内尚未开发的农田空地、高档别墅区周边绿化间的塑胶跑道、转换时长乃至设置本身不甚合理的信号灯。滨江步道专业或休闲的跑者、工作日擦肩而过通勤通学的白领学生、清早骑着电动车挂满施工建材超速行驶的工人。位于两镇边界的镇中心路稀少人烟,和路牌英文的 Town Center Road 相映成趣;非机动车同样喜欢挤在车道右侧,即使平白空出一半路宽也在所不惜。如此种种,每次都有无数新鲜发现。

_

而这远不是终点。

所谓无敌,在不断刷新超越。

下一个目标,42.195 的机动力。

Gambaru To Run

跑步的习惯从离开校园后也一直持续至今。确切地说,如果忽略 2020 到 2021 年这两年以及今年上半年三个月的荒诞,有规律有计划的跑步,是自己坚持时间最长久的习惯之一。

今年一月初,作为与剩余人生搏斗的又一次尝试,再次走进健身房。运动套装、智能手环、蓝牙耳机、喜爱的歌、宝矿力水特……和跑过几次后确定的最中意的那台跑步机一起,一切又成为了自己的日常。

每个人喜欢跑步都会有其理由。除去对健康的益处,长期的跑步或许可以让人真切地感受到确定和可控。一直以来,明确的目标、果敢的选择、利落的执行、安定的推进,都是自己引以为豪的长处,甚至可说已经成为了自我认同的一部分。跑步习惯的复活,就仿佛是有一种强大的精神韧性再次把自己拉向了正轨。过去三十多年的人生,这种存在于自己灵魂深处的力量,不止一次被感受到。

_

Gambaru To Run,抑或文字游戏一般的缩写 GR,是这项习惯在 2022 年年中获得的新名称。正如名字之于一个人,名称之于一种行为往往也会产生意外的影响。在每天早晨说着 GR 去健身房跑步后不久的一天,在 GoodNotes 中写下「不留恋于旧,去发现新!」之后,决定探索在跑步机上跑步之外的新的可能。

诚然,健身房室内的跑步机提供了不少便利:没有障碍、风雨无阻、指标精准、坡度可调、远离阴霾。在跑步机上跑步,确是「跑步」这一行为的理想选择。这也是自己过去那么多年来满足于,或者说止步于跑步机的重要原因。

但是,为了进一步与过去的自己决绝,又为了一鼓作气更加接近新的世界,从室内跑转为户外跑立即提上了日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搜索了现有的户外跑训练方案,查到市面上有专用的动作传感器,能和腕表搭配,无需手机便可记录跑步活动,并测量分析跑步姿态和心率。推测这有助于顺利形成户外跑的习惯,就添置了装备。户外跑正式开始。

_

一转眼,两个月已经过去,这项新习惯和预期一样,带来了超过预期的改变。

早有耳闻户外跑和室内跑的体验全然不同。变化的景色,迎面的微风,温热的阳光,清凉的雨露,都是温室般的健身房内未曾有的感受。面前的视野宽度也无法相提并论,在大幅展开的参照系中,步伐也不自觉地加快,平均配速轻易就提高了数十秒。

如此跑步半个月,首先意识到的是原来颇为自信的腿部力量反而成为短板。借助传感器的数据和建议有意识地想要改进跑步时的身体下沉、骨盆回旋、着地时间和加速度等项目,却明显感受到双腿还无法稳定实现相应配速下的建议指标。顺其自然,针对性的下肢力量训练被加入了日常计划。

不过即使如此,从跑步机上的休闲慢跑转为户外有目的的跑步训练后仅两周就已可体感基础能力提升。相近配速下的心率从最初的过半在 Zone 4-5,逐渐下降到绝大部分时间都维持在 Zone 3。更显著的变化是,睡眠时的静息心率从上半年的 55-60,立竿见影地稳定下降至 45-50,日常活动也能体感心肺功能比过去更强,需要呼吸加速的情况明显变少。

另一个改变是跑步距离。室内跑步数年,总体维持在每周四五次每次约 3km 运动量,加上前后准备时间,充分利用每天工作之余的空闲。来到室外,3km 的距离就总不够尽兴,另一方面,也想挑战自己更上一层。于是,从第二周开始,运动计划做了调整,跑步的天数减少,并与无氧训练分离以便提高强度。结合每次跑完后膝盖、脚踝和脚底的疲劳感,单次跑步的距离以约每两周增加 1km 的节奏增加。

配速也相应调整。在第二次跑 4km+ 时,配速从平时的 5:30 降到 6:00,心率甚至几乎没有进入 Zone 5,以至于后半还有余力冲刺。随着身体不断习惯更长的距离,在两个月后,以 5:24 的配速跑完 6.28km,心率也能轻松保持在 Zone 4 以内。

下肢力量训练的效果则在数周后逐渐显露。经过几波酸痛和恢复,骨盆牵引和回旋等步伐的力量指标有了可见提升,和参考值的差距不断缩小。不过单步着地时间仍然远低于参考值,进步甚微,单步加速度也不尽人意,不禁让人怀疑传感器的测量精度或是佩戴是否正确。只好待下肢力量进一步增强后,再观察这些指标是否能得到改善。

跑步带来的不仅是体能的改善,还有精神的放松。虽有起伏,但总体来讲,最近无论是睡眠质量还是清醒时的状态都相当不错。大脑的冗余算力甚至能让自己在做出重要决定的同时,还能回顾梳理过去数月的经历。有意思的是,直到今天,在重温之前曾经反复回想过的言语和文字时,居然还能不时有新的发现和理解。「なるほど」和「何も分かっていないな僕は」的感想不断穿插出现。

_

从墨守陈规数年的 2-3km 室内跑,到不断挑战进步的 5-6km 户外跑,区区两月,充满了新鲜感和成就感。这无疑是一次成功的尝试。这份体验又激发了自己文字输出的冲动,整理总结,最终写成这篇文章。

Gambaru to run.

Good to know.

Glad to hear.

_

もし明日があれば、ひたすら走って迎えにいく。

会いにいく。

書いてゆく。

切り開く。

午前7:56 · 2022年7月9日

Die Seltene

No. 18

构图为左手拿着手机按快门,右手比 V 字手势自拍的模样。屏幕界面是 Xperia 1 II 特色的 Photo Pro 相机应用

_

这次的主题是使用手机后置摄像头自拍的瞬间。如今会用后置摄像头自拍的人恐怕已经绝迹,大多数人都使用前置摄像头,以便在屏幕上实时确认位置与动作,再加上或强或弱的美颜效果。然而在十多年前,手机前置摄像头还不那么先进的时代,用后置摄像头自拍才是主流。摆好姿势和表情,不断拍摄、确认、重试,最后得到满意的照片。当时不少手机的后盖都有直径数毫米的反光金属片作为自拍镜,帮助自拍者确定自己是否在摄像头的取景范围之内。索尼爱立信的手机侧面大多都配备有独立的实体快门键,不用看到手机屏幕依然可以准确按下快门拍照,因此用后置摄像头自拍一直不是一件难事。现代的智能手机已经看不到后盖自拍镜的设计,不过 Xperia 1 II 后盖本来就是镜面设计,硬件上传承了两段式自动对焦快门,软件上有人脸识别与人眼对焦确保自拍效果,F1.7 的大光圈蔡司镜头搭配成像素质佳的摄像头传感器,让这种世纪初流行的自拍方式再次成为可能。每次画自己手边爱用的设备,总是别有乐趣。

2020 年是不寻常的一年,如同所有人都知道的那样。

然而,相对来说,大部分人依然是幸运的。对自己而言,在过去半年,人生已被彻底改变。前所未有的,罕见至极的,未曾料想的,难以避免的打击迎面而来,把二十多年的人生观碾得粉碎。心力憔悴。整个人仿佛落入深渊,至今仍未从中爬出。

迷茫、彷徨、绝望、无助,数不清的日与夜,被看不见希望的昏暗的未来图景笼罩,被不知从什么角落源源不断散发出的悲伤与苦楚包围。即使确实得到了一些支持,收到了一些慰藉,却依旧感到孤立无援。能够提供帮助的人其实并不多,而且也终究只能是言语上的精神支持。它们都很宝贵,只是相比自己的处境,再多的援助都好似只会是杯水车薪,也许能解一时燃眉之急,却无法真正解决问题。这点自己当然也是知道的。自己显然也做不到无休无止地向身边的人传播消极与悲观,甚至时常担心或许总有一天这会超过一般人能承受的限度,而让他们不得不选择退避三舍,以维持乐观心境。

人生的意义,活着的意义,这些本就没有正确答案的问题,在这几个月里被翻来覆去地思考。很多时候,答案都不令人满意。有时就会进入死胡同,感到一切仿佛都并没有什么意义。已经记不清每次都是怎样逃离那种危险的状态,或许是幸好自己还有树洞,尽管总觉得它有珍贵的使用次数限制而舍不得轻易使用。或许是想到有人曾为自己加油鼓励,就算那更多也许只是社交辞令,出于善意。但这些对原本就会记得各种细节琐事的自己来说,无疑是一种救赎,提醒自己人生依然还有值得。也许,自己也要比想象中更加勇敢和坚强。

即便如此,也很难说自己已经走出了最黑暗的时期。在可见的未来,困难只会越来越明显、越来越接近、越来越真实。那些罕见的事。

_

Keep thinking about life, of which the meaning I feel
Keep questioning to myself, is that the fate to thank
So weary my soul, drifting in the mist without you
Though day and night, the sun and moon rise in the east
Just lost in searching you, and wait there in the silence

Until awhile with me, you come and sit
The moutains I can stand on, as I up raised by you
The stormy seas to walk on, as I up raised by you
The way I would pass through, as I up raised by you
To more than I can be, as I up raised by you

搜索正在耳边播放的曲子,即兴改写几句歌词,释放了一些胸口难以名状的沉重,似乎人生也变得轻松一些。然而这不会是结束。可以预料,未来还会有更多的不确定性。怎样应对,现在还是一个问号。

啊。所以说。

如何才能继续前进。

Viel Glück, hast gesagt du.

_

_

And, again…

Ver. Disneyland

Die Alltägliche

No. 17

这次的构想是居家办公途中听到呼喊而回头望向后方的瞬间

_

又是一年。于是今年也再度拿起画笔,趁着悬而未立,趁着多少还能确保一些能够自己支配的业余时间,再随着自己的性子去做些什么,留下些什么。画画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可以随心所欲,暂时享受造物主的特权。

回想起来,上次把笔记本电脑作为道具画在画里竟然已经是九年之前。这次也算是回归初心。Surface Laptop 2 的宣传语是 A touch above ordinary,倒也恰好与标题契合。画的另一个小道具 Xperia 1 是最近一年的主力机,爱不释手。

过去一年是神奇的一年。非要说的话,或许是在过去很多年里,在今后很多年内,都很不寻常。为一些坏的情况做了准备,但最坏的情况最终竟也没有发生。对一些好的结果有所期望,但最好的结果似乎也不会实现。失望、希望、踌躇、前进。既然总有些事无法克服,那就只好尽量与之和平共处。不知不觉中,可能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状态。

迄今为止都在拼命地向前冲刺,告诉自己说,要做的更好,要变得更好。但怎样才算是更好,又怎样才能界定呢。是世俗意义的成功,还是想象中的自我实现?年初的时候还跟朋友聊到说,仍以为自己不是特别普通。实际又如何呢。也许,更多是一种相信,一份期待吧。对幻想中的美好。

嗯。加油。

要再厉害一点。

Du bist besonders.

_

_

_

One more thing…

Ver. Hoodie

Weißer Ritter

第16弹,「Weißer Ritter」。

_

许久没有拿起画笔,终于借着周末得闲,踩着参加工作整六年的点,完成了新作品。 前一阵写了防御性驾驶心得,趁热打铁,这次的画便以车作为主题。和以往一样,图文无关。

某人说,猫多可爱,还不如画猫。于是决定配上黑猫。黑猫安静、深邃、外冷内热,最重要是黑不溜秋没有花纹比较方便,比之前美短简单不少。

我也喜欢猫。

_

人们喜欢纪念整数,即使那也不过是人生中平常的一天。 离开校园之后,自己的时间似乎就开始加速。日复一日,转瞬即逝。至今还清楚记得六年前的情景。虽然之前已有实习,但正式开始为期数十年的人生新阶段,总会引人遐想。如此不加筛选地记着各种各样的细节,也不知到底算是负担还是财富。所以,偶尔也羡慕那些很容易忘记烦恼的人。

回望过去的这些年,对自己的行动力颇为惊讶。一方面,自己做了若干不寻常的决定,直接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每一次都在之前无法想象,以至于现在的生活在几年前从未曾设想过。那些选择并不容易,过程也并非事事如意,但现在想来自己在每一次选择时都并没有经历过多的犹豫,直到现在也并没有后悔,往好的方面可说是未留遗憾。这便是好的。另一方面,一切又似乎都按部就班。每个月的计划、每一年的目标、五年一期的中期规划,尽管遭遇到了大大小小的失败,也总结反思出不少经验与教训,一路坚持,到最后竟也没有和最初的预期发生太大的偏差。甚至今天再读自己当年的初心,也并没有任何的违和感。前一阵被吐槽说想法始终过于 naive,但我并不讨厌这个评价。这个世界总是需要有些人在某些事上 naive ,不是么。相比过分老成,也许还是保持天真,看到的世界会更有意思。

_

漫无目的地写下些有的没的,尚不成篇,像是在回答自己,又算不上是答案。那些只是引子。手指敲击着键盘,心中已思绪万千。回忆已似潮水涌上心头,每一段都很有画面感。回想起过去每天经过的路,回想起生活了六年的地方,回想起曾经的自己。

有轨电车,我有些想念。

_

午後

午後

 

第14弾、「午後」。

あの日、いつまでも忘れられない。

 

这次的主题是初春的午后,坐在咖啡馆里的女孩子。利用春节假期完成的新画,第三次尝试写实风格,还是遇到了很多问题。

这次的手指的画法和背景其实参考了手头的某本杂志插画,除此之外算是原创。画中的马克杯是去年在 FamilyMart 购物集点换得的 Hello Kitty 40周年纪念品,虽然不在自己身边,但也在画中借用了一下。头发再次成为修改最久的部分,自己仅有的水平,很难把头发画得自然。衣服的皱褶也处理得比较草率,没能准确表现出应有的质感和光泽。这些都留在以后慢慢领悟吧。

2014年的前1/12,并不能说是一帆风顺。顺利的部分固然顺利,不顺的部分依然毫无进展。照例制订了新一年的计划,并对生活方式做了一些比较重大的改变,但愿可以实现自己的预期目标。

无论面前有多大的困难,我也决不放弃。不放弃。

朝

 

第13弾、「朝」。

おはよう。

 

其实这张是去年冬天画的,一直没有发出来。构思是早晨手捧包子的女孩。第二次尝试写实风格,问题很多,与之前一样,收到的净是负面的评价。

当时画的时候一直盯着也就习惯了,两个月之后回过头来看,面部结构存在很多硬伤,对高光和阴影的理解也很不足。色彩同样也有问题。不过自己从这张画中积累了不少经验与教训,也算是有价值了。

一月混杂了开心与不开心的事,不过也都已经过去了。只希望能够做出不让自己后悔的决定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