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的完全型——索尼(Sony)Xperia Z5 Dual 简单测评与使用感想(硬件篇)

在写索尼今年上半年的旗舰手机 Xperia Z3+ 时,用了“不完全的完全型”这样一个标题,揶揄索尼自诩 Z3+ 是 Xperia 的完全型,事实上却是一个残缺的“不完全型”。Z3+ 空有最轻薄的 Z 系之名,却牺牲了两大基本使用体验,发热与续航都不尽如人意,性能也因此受到拖累,令人失望。

三个多月后上市的 Xperia Z5 (Dual) 给人带来了惊喜——它几乎解决了 Z3+ 的所有问题,成功地为“Z 的完全型”正名。

Xperia Z5 ——主流尺寸旗舰
Xperia Z5 提供了四种色彩 *
释放存在感的电源键(内置指纹识别器)
释放存在感的电源键(内置指纹识别器)是 Xperia Z5 的设计亮点之一 *

 

下文中,一级条目基本为客观事实(虽然不可避免地会混入一些自己的评价);二级条目则是主观感想和使用体验,作为参考,部分功能与当前最为流行的智能手机,苹果公司最新的 iPhone 6s 作了比较。拍照部分的争议可能会比较大,自己还只是入门摄影两三年的新手,玩过的相机仅有 RX100M2、A6000 和 A7M2,快门数也不过五六千,所以多少会有理解错误与偏差的部分,敬请谅解,也欢迎讨论。另,Xperia Z5 Dual 同国行 Xperia Z5 双卡双待版,型号 E6633,单卡版为 E6653。

 

Xperia Z5 Dual
白色是唯一同时具有白色正面面板的色彩版本,也是本文的主角

外形

  • 延续经典的全平衡设计:金属边框、磨砂玻璃背面、窄边框、时尚配色、各方向对称机身、背面摄像头无突起
    • 对全平衡设计的设计似乎每次都千篇一律,缺乏新意,但这反过来也证明了它的优秀
    • Z5 的外形亮点在于位于侧面的指纹识别器和磨砂质感的玻璃背壳,当然,还有侧面的金属蚀刻 Xperia Logo
    • 磨砂玻璃背壳也降低了触摸时感受到的热度
    • 镜头表层是与背壳一体的玻璃材质,但无论如何,依然要小心使用,不应将手机与硬物放在一起
    • 全平衡设计受人诟病的一点是边框上下部分过宽,虽然这种设计确保了单手也能稳定地拿住手机并拍照、增加了电池容量、为摄像头提供了空间而不必突起,同时依然比 iPhone 的边框更窄
    • 边框的弧度较 Z3/Z3+ 减少,握持感却得到了提升
    • 四角的缓冲材料质感进一步改进,与金属边框的搭配更加和谐。这些缓冲材料也用于增强 Z5 的网络信号——如果不希望背面增加两条塑胶带的话
    • 重量与厚度恢复到了 Z3 的水准,7.3mm/154g,宽度也略有增加。同时拿着 Z3+ 和 Z5 时,会再次意识到 Z3+ 的轻薄
    • 边框依然略高于面板,虽然可以保护屏幕,但依然存在轻微的割手感。可以通过贴保护膜解决这个问题
    • 正面面板和边框之间添加了塑胶层,贴合更加严密
Xperia Z5 侧面 Logo
侧面金属蚀刻工艺的 Xperia Logo 是 Z5 的另一项设计亮点
Xperia Z 系列三年的设计风格渐变 *
Xperia Z 系列三年的设计风格渐变 *

性能

  • Xperia Z5 的规格并不拔尖,但作为一款旗舰定位的手机也并没有什么短板。高通 Snapdragon 810 处理器,依然是今年性能最强的处理器,3GB 内存也是主流的旗舰配置
    • 更厚的机身、双导热管设计,大幅优化了 Z5 的散热能力,日常使用的发热量完全可以接受。索尼或许是目前唯一一家驾驭了 810 处理器的厂家
  • 32GB 存储容量,支持最大200GB扩展存储,可以满足绝大多数用户的需求
  • 识别速度优秀的侧面指纹识别器
    • 作为参考,识别速度和 iPhone 6s 宣称的较过去整整提升一倍的 Touch ID 相当
    • 但是如果手指很容易出汗,识别成功率会明显下降
位于侧面的指纹识别器,不但左右手都能轻松操作,识别速度也十分出色
位于侧面的指纹识别器,不但左右手都能轻松操作,识别速度也十分出色

2016/03/12 更新

Xperia Z5 的 Android 6.0 系统更新诚意十足,系统性能与流畅度再上一层,发热有所下降,续航与之前持平。

2016/06/20 更新

Xperia Z5 的 Android 6.0.1 更新也终于发布,进一步改善了电力消耗与发热,并修复了一些小问题。不过,如果遇到在升级6.0之后,一旦接通电话并离开脸部后手机就立即黑屏且无法执行任何操作,只能等待对方挂断后方恢复正常的问题,解决方法似乎就只有借助 PC Companion/Xperia Companion 修复系统了。

屏幕

  • 5.2寸全高清屏幕(1920×1080分辨率)也许是这个尺寸最为平衡的选择,远超所谓“视网膜”的清晰度,足够清晰,也不会影响手机的性能与功耗
    • 不过这个级别的屏幕,在凑近观察时依然可以发现一个个像素。有理由相信,虽然目前“没必要再进一步提升屏幕分辨率”的呼声很高,但随着高分辨率屏幕成本的下降,和电池技术的进步,屏幕像素密度将继续提升,直到真正实现“视网膜级别”——看不到像素点
    • 高亮度、光色域量子点技术(Triluminos display for Mobile)、智能图像优化(X-Reality for Mobile)、对比度自动调节……Z5 的屏幕显示效果无可挑剔
    • 依然采用了省电的记忆液晶技术,使 Z5 在显示静态画面时更为省电

拍照

  • 世界最快的0.03秒混合式对焦
    • 在绝大多数时候,按下快门就等于完成对焦,名副其实的世界最快
    • 虽说对焦快确实可以提高抓拍成功率,但仅有对焦快并不意味着抓拍运动物体的能力就一定更强,快门速度和相机反应速度也会影响抓拍。目前,索尼仍未给相机提供手动快门速度设置,如果要拍摄高速运动物体,建议将场景切换为运动模式
  • 1/2.3’ 2300万的高像素大尺寸 Exmor RS for mobile 背照式传感器;索尼 G 镜头;Bionz for mobile 图像处理器
    • 传感器尺寸不变的情况下,更高的像素往往意味着画质的下降。为了纸面参数领先而放弃实际效果,并不是明智的选择——当然,索尼也许是通过市场调查,发现高像素更能打动缺乏摄影基本知识的普通消费者吧
    • 自动模式终于支持2300万像素尺寸,可惜不但非常占存储空间,保存速度也较慢。对于大多数不会在电脑上观看照片的人来说,800万依然是最优选择
    • 2300万像素模式的优势在于后期有较大的裁剪余地,在拍摄条件受限时会有用武之地
    • 光线充足时,图像的细节与纹理水平一流,细节保留优于 iPhone 6s,但随着光线的减少,为了掩饰噪点,画面的涂抹感会明显增强,趋于二流。这方面也一直是 Xperia 的短板,所谓的成像算法“负优化”。话虽如此,如果只是在手机或电脑上浏览,而不是100%放大,由于照片分辨率通常会缩小十几倍,普通人基本无法看出这些问题
    • 眩光控制比 Z3+ 好得多,夜景噪点也得到了一些改善,但距离 iPhone 6s 或三星 Galaxy S6 Edge 等顶级水准依然有差距。
    • 视频拍摄时的智能增强防抖功能性能遥遥领先对手,甚至大幅超越了 iPhone 6 Plus/6s Plus 等搭载了 OIS(光学防抖)的设备,镜头平移流畅顺滑。同样条件拍摄视频,相比之下,iPhone 就仿佛根本不存在光学防抖一样;可惜静止帧的清晰度中规中距,可能是电子防抖带来的副作用。
    • 美食模式识别准确率很高,效果也较为讨喜
    • 与传感器尺寸不相称的高像素、 OIS 的缺席、二流的噪点处理算法,是 Z 系列近两年始终没能在拍照画质上赢得优势的主要原因。以高像素为卖点、坚持摄像头不突出,反而成为了索尼摄像头画质的枷锁。
    • Z5 目前仍采用与以往一致的相机界面,自定义选项不够全面,反应速度也不如 iPhone 流畅。期待11月即将发布的新相机界面
    • 根据环境温度,4K 视频连续录制时间可从数分钟至数十分钟。不过,实际生活中应该没有什么人会经常拍摄 4K 视频吧?此外,4K 模式下,智能增强防抖功能将被禁用,仅支持标准防抖,且防抖功能会大幅增加耗电与发热量
    • 著名相机镜头测评媒体 DxO Mark 为 Xperia Z5 的相机综合评级为87分,位列迄今所有测试过的手机中第一,领先 Galaxy S6 Edge、LG G4、iPhone 6s 等机型。分析具体子项分数可以发现,这一高分主要得益于超高的摄像评级86,而摄像评级最为突出的则是稳定性子项,93分的高分遥遥领先其他机型60分上下,使摄像总分一举超越那些曝光、纹理、细节、噪点控制更强的对手。当然,Z5 88分的照相评级也相当高,混合式对焦带来了高达95分的对焦子项,加上91分的闪光灯子项高分(Z5 的闪光灯曝光良好,白平衡自然),弥补了它在细节纹理与噪点上的劣势,使总分与其他画质更强的型号不相上下。采用专业方式测试的 DxO Mark 的评分有足够的可信度,只是 Z5 这次的第一,并不表示它的成像质量真的是业界第一,今后仍要继续努力
  • 最高ISO12800的超高感光度
    • 在必要时可以拍出黑暗中的场景。虽说此时噪点严重,但在手机上看依然可以接受,算是 Xperia 的独门绝技
  • 易于操作的实体快门键
    • 与数码相机类似的拍照手感
    • 两级快门配合手动点测光模式,甚至可以实现类 AEL 的效果
Z5 终于升级了从 Z1 开始使用的2070万像素传感器,全新的2300万像素传感器虽然画质没怎么提升,但却依靠混合式对焦模块,实现了世界最快的对焦速度
Z5 终于升级了从 Z1 开始使用的2070万像素传感器,全新的2300万像素传感器虽然画质没怎么提升,但却依靠混合式对焦模块,实现了世界最快的对焦速度

以下样张受限于博客附件上传尺寸,均做了压缩处理(最短边1080像素,JPG – JPG 100%压缩比)。通常,2300万象素的照片尺寸在9MB上下

DSC_0012
高级自动模式 – 23MP – 识别为风景;24mm的广角镜头可以收纳更广阔的画面 白平衡识别准确,风景模式强调了蓝色和绿色
DSC_0012-center
中央部分局部放大,细节表现还有改善空间。不过,如果将照片压缩成1200万象素或800万象素,依然能得到不错的效果
将 23MP 压缩至 8MP 后放大的效果
将 23MP 压缩至 8MP 后放大的效果
DSC_0015
高级自动模式 – 23MP – 识别为风景
DSC_0015-center
中央部分局部放大;可以看到,阴影部分涂抹感会比明亮处稍强;但同样地,在手机、电脑上观看照片时,由于没有放大20倍,并看不出这些细节问题
将 23MP 压缩至 8MP 后放大的效果
将 23MP 压缩至 8MP 后放大的效果
DSC_0063_small
高级自动模式 – 8MP – 阴天 – Clear Zoom 5倍无损数码变焦;得益于超广角镜头,只站在数米外,放大5倍依然可以将整辆车纳入取景;高像素也确保放大后画质依然清晰
DSC_0087
高级自动模式 – 8MP – 室内灯光 – 识别为美食 – 截取画面中央约1/3面积。Xperia 相机的美食模式识别率相当高,是一大亮点
DSC_0090
高级自动模式 – 8MP – 室内灯光 – 识别为美食 – 美食模式下,烧味的色泽明显更上一层,比亲眼所见更诱人馋涎

2015/12/30 更新

Z5 标榜的这组 G 镜头对畸变的控制中规中矩,画面中央区域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形,如果对畸变控制的要求较高,最好通过 Lightroom 等图像处理软件后期矫正。此外,画面边缘画质的下降也十分严重,尤其四角解析度明显不足,细节大量丢失。老实说,对24mm的广角镜头而言,这种程度的畸变对手机来讲并不过分,但所谓的 G 镜头也没有带来令人惊喜的素质,更像是一种噱头。

2016/1/9 更新

另一点值得注意的是,Z5 拍摄得到的原片似乎没有对摩尔纹做很好的处理,比之前几代都更为明显。一些网络媒体在横评手机拍照时几乎都以降噪涂抹过度来批评 Z5 系列,但或许畸变、四角模糊与摩尔纹才是 Z5 摄像头更主要的不足。

音质

  • 与上一代一样,提供了立体声双扬声器、全面 HiRes 回放支持与优化、LDAC 高音质蓝牙音乐协议、主动降噪耳机支持
    • 外放音质较为普通,最大音量较低,声音也不够饱满。这方面还要向 iPhone 多学习
    • 新推出的支持 HiRes 规格的降噪耳机 MDR-NC750 尚未上市,之后将更新评价。其实索尼或许应该标配降噪耳机,让更多人认识到它的实用
内置数字降噪模块,新款降噪耳机 MDR-NC750 也(至少)在规格上支持了 HiRes 标准
内置数字降噪模块,新款降噪耳机 MDR-NC750 也(至少)在规格上支持了 HiRes 标准 *

功能

  • IP6/8 高强度防水:耳机插孔裸露防水、USB 接口裸露防水、更好的湿手触摸识别准确度
    • 虽然 Z5 的防水等级没有下降,但索尼这次在官方网页提示用户不要将手机完全浸入水中,以免漏水。同时警告用户,含有盐或其它化学物质的溶液可能会腐蚀手机,影响手机防水性能
  • 可与索尼其他产品通过 NFC 轻松连接:包括蓝牙设备、BRAVIA 液晶电视、家庭音响设备等
    • 连接蓝牙音箱和数码相机非常方便,由于有这方面需求,仅这一小点就让自己愿意一直选择索尼
  • MIMO 技术提供了更稳定的无线局域网连接性能
  • 双卡版同时支持国内移动/联通的 2G 与 4G 网络,亦支持联通 3G
    • 与 Z3+ Dual 一样,双卡版的 Z5 Dual 完美支持移动 4G 网络——然而在上海,移动 4G 不但耗电,信号覆盖也比 2G 差不少,在地铁2号线东段更是经常无信号,体验远不及联通 4G
    • 虽然生活中少见电信用户,网络上倒是经常听到以索尼不支持电信 4G 而不会选择的人,不过看到网络上有说法称,Z3/Z3+ 和 Z5 的双卡版都支持电信 4G 网络。具体支持的网络频段不明,如有需要,请进一步自行确认
  • 支持快速充电技术,使用快充充电器单次充电 10 分钟可以最长使用约 5.5 小时
    • 可惜只有台湾版标配了快速充电器,其他地区需要另购
  • 接近原生 Android 的系统界面,预装应用极少且绝大部分可以即刻卸载
    • 感受纯正的 Google 设计规范与用户交互体验
    • 更多可用存储空间,更少额外耗电与网络数据流量消耗

 

小结

优点

  • 性能全面无短板,同级机型中发热续航表现优秀
  • 屏幕、拍照、音乐、指纹解锁体验均上乘,摄像头对焦与防抖功能尤其优异
  • 外形精致质感高级

不足

  • 以相机的标准来评价,拍照和视频画质依然与业界一流水准有差距,相机应用操作不够流畅,100%放大时细节纹理不敌同级竞争对手,光线不足时差距进一步扩大
  • 扬声器与耳机音质同样毫无惊喜,输出功率在手机中也只是普通水平,内置音乐应用在最近半年的多次升级后,不但操作越来越繁琐,界面也越来越丑
  • 不支持无线充电

 

平心而论,Xperia Z5 是继两年前的 Z2 之后,又一款让自己充分满足的旗舰手机,是当之无愧的“完全型”。尽管索尼移动由于种种原因,在中国大陆与美国市场毫无建树,Z5 依然是当前最优秀的几台安卓智能手机之一。但愿 Z5 可以叫好又叫座,获得与其素质相符的销量。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欢迎赞助本站

 

* 图片版权属于相关版权所有者

《完全的完全型——索尼(Sony)Xperia Z5 Dual 简单测评与使用感想(硬件篇)》有28个想法

  1. 摄录方面,这代光学防抖继续缺阵,这代所谓的连续4K录制时间的提升并不是通过配置外置ISP,而是通过彻底禁用电子防抖算法来实现,这代在摄录方面仍然缺乏诚意。
    另外最近的Nexus 5X、Nexus 6P也已经配备1/2.3的CMOS,索尼在摄录方面再不愿意加光学防抖的话,我想下一代Z系列仍然不会卖的好,也许明年真的到了索尼该放弃手机业务的时刻了,所谓不作死就不会死。

    1. 摄录方面再做下对比的话,NOTE5和S6 EDGE+这次改进了外置ISP,新增了OIS+VDIS 光学+数码双重防抖,还在专业模式中新增支持 1/24000s~10s 的手动快门调节,CMOS部分落后一点,仍为1/2.6。
      IPHONE今年部分,光圈仍然是不够大F2.2,CMOS面积保持不变为1/3,相机软件功能太少,iOS的色彩插值算法技术也不到家,甚至有时局部会插值成为黑白照片。仅PLUS带光学防抖,但整体摄录素质仍然太差。

    2. 感谢补充 XD

      如果索尼执迷不悟,下一代依然不加入 OIS,必然会继续在画质上落后其他家。即使索尼固执地认为100%放大查看照片并不是常有的事,失去媒体测评的肯定和玩家的口碑依然后果严重。
      Nexus 6P 用的那块 CMOS 虽然像素低,但是画质却要更好。索尼或许是放不下架子把一直以来的高像素腰斩吧。
      iPhone 6s Plus 的拍照已经没有优势,但口碑依然很好,身边不少人都觉得比其他手机拍照好得多,可能短期内这种情况也不会改变。至于 6s,毫不客气地说,自己拍过不少对比,只看画质不谈操作,除了夜景眩光控制不错,白平衡和细节的水准只不过在 Z3+ 和 Z5 之间。只能说拍照画质不是全部,大部分人还是会觉得,操作方便快捷,随手一拍照片都还不错,方便分享,就足够了吧。

    1. 确实,RS 产品线算是为移动设备设计的性能削减版,功耗、画质与成本都低于背照式的 R 系。所以说其他厂家只要直接买 R 系列的传感器就能打翻索尼自家的堆叠背照式 RS 传感器了嘛(笑)。

  2. 根据索尼SENSOR网站上的资料,索尼的RS系列中倒是有一块IMX204定位于DC相机市场的,是1/1.7的大底,但它的总线通道是较高端相机上用的SLVS-EC 8Lane,手机SOC并不可能支持该总线通道,因此这块CMOS其实根本没办法在手机上使用,国(山)内(寨)厂商魅族曾经故意泄露说会在新机上使用这块1/1.7的IMX204,明显是吹牛逼不犯法的宣传手法。
    不得不说,到现在为止安卓手机上并未出现过比1/2.3更大的CMOS,似乎短时间内也不会出现。。。单论画质,不考虑快门、录像、对焦这些,恐怕皆不如几年前的Lumia 1020(1/1.5 ,F2.2)

    1. 补充下,网上看到还有个松下的非常特殊的最强DC手机Lumix CM1(1英寸CMOS,F2.8,高通801),如果明年能出配用高通820的CM2的话,我一定会买一只来用

      1. CM1 我关注过,也是很感兴趣,虽然拍照应该是坐实了目前智能手机最强,但手机本身并不算好用。电池较小、发热较大、信号和其他一些小问题都挺恼人。
        所以松下才会非要强调它是智能相机,而不是智能手机吧,哈哈

        1. 嗯,不知道明年会不会出配高通820的新款,现在这代各方面配置都不好,没光学防抖,光圈也太小,屏幕也太小。。。
          这类东西刚出来初代都不行,还是得看2代的,蛮期待的。

  3. 最近爆出来的百度SDK后门有点恐怖啊,这个甚至不能算安全漏洞,而是安卓系统的安全机制设计中的非常大的问题,给予应用的自启动权限太高太高,同时应用之间可以互相联动互相唤醒,以至于安卓上的很多国内应用甚至不再只是一个应用,而成为了一系列常驻后台的远程控制客户端,而这些常用应用不仅仅只是在后台占用RAM,CPU,电量而已,甚至把所有用户的机器都全部成了待宰的肉鸡,成为了社会工程学中的待被诈骗对象,而今年安卓6.0只是加入了隐私管理和所谓的后台应用不活动时就休眠,但对于应用自启动和常驻后台的联动方式仍然熟视无睹,同时,对于这个安卓诞生开始就非常失败的设计,似乎GOOGLE到现在也没有任何回应。
    对于手机,强调隐私和安全,实在不放心把这些都交给国内的开发商来自律。
    老实说,安卓目前的安全简直是bullshit。
    如果明年再没有什么摄录牛逼的安卓手机能够打动我,以及GOOGLE到安卓7.0仍然不对应用的后台运行机制加以彻底反省和彻底改良的话,我会彻底放弃购买安卓新机的打算而转向IP。

    1. 百度这个算是自家 SDK 设计缺陷造成的吧,然后安卓对此缺乏有效的防范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你说的都对,所以我的手机上零国产应用……我知道这么麻烦,很强迫症,而且大部分人做不到,但这是我自己的逃离这些破事的做法。
      不过嘛,其实换个角度讲,PC也好,曾经的塞班也罢,都是安全问题一大堆,也没见谁真的被害严重,所以有时候会觉得,过分担心安卓的安全性或许也是一种强迫症?
      我觉得 iOS 固然在这方面大幅领先,但为了获得这些安稳,也失去了很多。个人对安卓的发展更乐观。先看看今后安卓会不会逐步解决这些吧。

      1. 安全问题和后台机制的缺陷只是安卓各种破事中的冰山一角,它的问题还有占比99%的JAVA软件运行效率问题,GOOGLE对安卓应用生态进行改良的控制力问题,GOOGLE PLAY对提交应用的过于宽松的审核问题,中国的翻墙问题,ROM的碎片化问题导致的NDK应用无法进行推广等等。

        优势方面,安卓拥有可以自由选择的硬件(但现在的安卓手机和IP相比仅有摄录方面的优势硕果仅存,且发展迟滞,再不加把力,这方面明年就会被IP迎头赶上,配合摄录的外置存储方面,各大品牌也已经开始效法苹果阉割外置存储大幅度降低了摄录功能的实用性)。

        至于中门大开的开放系统虽然也是安卓优势之一,iOS不越狱确实连文件管理器都没有,但iOS是可以越狱的,虽然越狱往往跟不上iOS的小版本号,也让用户增加了学习成本和维护成本,但我觉得和中门大开的所谓开放系统相比,用户为了禁止后台和联动唤醒,刷REC改内核用ROOT啊,用LBE啊,XPOSED框架啊,CCC工具啊等等的对各种应用的维护成本也不小,又或者像你一样受限制的在使用上严格筛选安卓应用,这样安卓的体验并不好,这种需要处处提防地雷的使用模式也绝对不能算是带给用户自由了。

        1. 讲讲自己的观点:
          – Java 的执行效率问题。首先,新的 ART 已经足够满足日常性能需求。其次,NDK 并不能始终保证提供更快的速度,这取决于具体的算法与应用,对于游戏或一些图形渲染,NDK 有其优势,但这些情况下,通常也的确会改用 NDK。另外,Java 对降低开发门槛,强化软件生态,很有帮助,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性能不足对整个 Android 生态圈造成的影响。
          – 应用控制力问题。你看,其实 Windows 也不控制应用,也很繁荣嘛。严格控制应用不但会带来本不必要的成本,还有可以限制生态圈的发展。即使 Android 只有1%的优秀应用,也能完全满足绝大多数人的日常使用了吧,何必握得太死。
          – 中国大陆的访问问题。这可能是造成国内安卓生态圈环境极其恶劣的最主要因素,实在是无奈。最近有传闻说 Google 考虑让 Google Play 重回大陆,但这能起到多少效果还要打个问号。国内的互联网企业大多毫无节操,用户习惯也被调教得惨不忍睹,不是一个官方商店就能解决的。
          – NDK 应用率不高。主要还是没有这个需求吧,NDK 不是万能银弹,而且这可能也不算什么大问题。

          以上这些可能是从开发者的角度来看的,没有完全站在用户的角度。不过毕竟自己也是一个普通用户,非要说那些问题有多严重,也不至于。真的那么严重,Android 怎么可能获得八成以上的市场占有率呢?用户会用自己的脚投票。

          不谈软件和使用体验,只说硬件方面,iPhone 自然有自己的优势,但也有很多落后于人的地方。摄像头,外观设计,边框/屏占比,音质,屏幕,电池……至少,我不认为 iPhone 的硬件在今后会大幅领先 Android 阵营。

          最后,root 啊 Xposed 啊,刚开始也折腾过,后来就不高兴再饭这些了。Android 虽然提供了玩家折腾的空间,但并不是说不折腾就不能用。喜欢折腾的人会不会有千分之一都难讲,剩下的大多数人可能压根不知道 root 为何物。把这个作为 Android 的维护成本有点牵强了。

          Android 的很多策略都是利弊权衡的产物吧,没有绝对的正确与错误。如果接受不了,就转去 iOS 吧。虽然在我看来,iOS9 甚至无法设置渐变铃声音量,6S 的提醒震动及其微弱经常漏接电话(当然也无法调节振动强度)……与其说是不折腾,倒不如说对 iOS 不支持的功能 I don’t care 罢了。

  4. 未来安卓的模块化手机项如果目能够获得技术和商业上的成功的话,相信安卓及JAVA未来的潜力此时才能够完全的释放出来,同时我也会非常的看好他,你的观点我也会完全的认同。
    但如果这个项目失败,对于我这样的将其当作生产力设备的高端用户而言,我还是选择抛弃这个低效,且软件生态难以再有任何改良可能性的系统,至少不会拿它当作主力系统来使用。
    另外从硬件方面来说,你应该知道我这个人最重视的就是性能,APPLE的SoC芯片从A7开始用上其自研架构开始,就一直在架构上超越任何一个目前安卓使用的SoC,到现在的A9为止,APPLE在SoC上的巨大优势仍在。
    而放眼近几年的安卓SoC除了用极小的核心来堆核心数欺骗消费者之外又做了什么改进(这些SoC厂商包括三星,高通,NVIDIA,MTK,华为海思),其中只有NVIDIA曾经自研了非常先进的丹佛架构用在64双核TEGRAK1上,但从TEGRAX1开始,NVIDIA放弃了这个架构与其他厂商同流合污。
    可以说最近几年APPLE在SoC设计上走上了正路,而安卓SoC厂商则走上了歪路。
    其后APPLE从2014年开始推出其全新的SWIFT编程语言和METAL API,再次从软件效率上完爆JAVA ART和OPENGL ES API,并且已经看的出来,安卓的软件生态已经难以再有任何改良的可能性,而对APPLE而言,还可以继续改进。并且从APPLE的控制能力和对业界的影响力来说,并不存在无法推广的问题。
    虽然你说ART的JAVA的速度已经能够接受,但那是对你而言,以我将其作为生产力设备进行使用的人来说并不够,并且随着时代发展,使用频率的提高,不止是现在不够用,今后会越来越不够用。

    1. 由于不把手机/平板当作生产力设备,其实我反而不是特别关注性能的人。
      我对性能的要求是,能够确保各种操作流畅稳定,能够流畅运行同期主流大型游戏/应用。至于分秒必争的生产力应用,你确定 iOS 能够胜任?
      此外,我承认 iOS 的生态比 Android 更加健康,但我并不认为 Android 已经没有进步的空间,现在就下结论未免过于轻率。也许 iOS 会赢到最后,也许最终会被 Android 赶超,还是让时间来说话吧。

    1. 体积与厚度增加后,处理器的性能设计理应更加游刃有余。
      我也很是好奇 iPad Pro 和 Surface Pro 谁能最终赢得平板战争呢!

      1. WINDOWS从鲍尔默执掌微软的期间从WIN8开始大幅推广其所谓的通用应用程序,期间数次易名,但其主要的目的和其名称所宣称的一样主要是为了让微软各个平台的应用能够便于移植,最大程度的复用代码,为构造微软帝国出一份力,野心很大。
        但现在WINRT已经基本上彻底失败,WINPHONE又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XBOX没人认为它会能当PC来使,而现在WP和安卓,iOS比起来,其实就是个老年机。
        在我看来,通用应用至少在三个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短板。
        一是效率,通用应用的底层是另一种称为CLR(Common Language Runtime)公共语言运行库的虚拟机,所以其执行效率和对硬件的利用率和JAVA一样同样具有很大局限性。
        二是稳定性,JAVA发展了几十年,稳定性极好,通用应用却像是一锅大杂烩,什么乱七八糟代码都有,根本没有办法指望其稳定性,能用就算不错了,现在的通用应用在BUG数量和崩溃频率上仍然很好的继承了微软的基因。
        三是生态,WIN10 PHONE去抱JAVA和iOS应用的大腿,已经说明了它自己所构建出的生态如何了,利用JAVA和iOS应用转化而来的应用的实用性如何,想必也不用我说。

        好吧,现在来吐槽WIN10,WIN10开始,微软开始发神经的把系统内部最主要的几个交互部件:任务栏,开始菜单,控制面板,托盘处的所有功能(甚至是网络连接区域)全部改用通用应用来编写,如果用的过程中【系统部件之一】有一次崩溃,例如我前些日子在iOS上用微软远程桌面遥控PC的时候蓝屏,PC再次开机后这些系统中最主要的部件便崩溃掉不能被手动修复,这时候只有全部格掉重装了(我也试了试升级安装,结果问题更严重,各种对系统组件的POWERSHELL命令行修复自然也是无解的,输入了也只有错误提示而已),现在我用WIN10已经不敢再用微软自带的任何程序了。
        另一个问题就是,我发现从WIN10 10240之后的所有版本开始,包括现在已经在强制推送的TH2(10586)都和显示驱动有非常严重的兼容问题,会加重很多系统内通用应用的崩溃,
        我手头PC非常多,逐台验证后,发现只要安装了NV和INTEL的显示驱动便会让系统通过SFC /SCANNOW扫描出不能修复的系统组件错误,只有AMD的显示驱动能够修复过来,这个问题我自然也回报给了微软,当然了,根据微软的一贯作风,微软不会像博主一样和我交流,几个月过去了,我没有收到回复,这么大的问题即使强制推送了也仍然没有解决。

        当然也不是说iOS就能代替WINPC,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只能说媒体太会做新闻了。
        IP家族和PC之间只是一种互补的关系。即使是苹果的MAC,换INTEL CPU也是为了要兼容WINDOWS增加销量,所以即使是苹果,WINDOWS也是扔不掉的东西。所以以后哪怕APPLE的SoC再屌,MAC也不会用,因为他还是要兼容WINDOWS的。

        关于SB和SP的续航,我表示我朋友的22纳米SP3平时都是插着电用的,因为这系统耗电量太屌了。SB在把平板部分单独取下使用以后更是让我怀疑能不能让我把这篇评论打完。
        所以我宁愿插着电用我的高性能台机或者笔记本,接上1440P的27寸显示器,拿着机械键盘打字,也不愿意去使用这个看瞎眼,缩放又脑残的需要插着电的所谓平板。
        再补充一点,我想很多人都和我一样都不想再买WINPC了,因为维护成本太高。

        关于生产力方面,现在的IPAD PRO高配套餐至少在硬件和系统是上是完全合格了,但对于软件生态,仍然需要继续加强,但我相信它的未来,以苹果今时今日的实力,不会很远的。

  5. 不过从设计角度来看,这次苹果所配套的笔和键盘以及没有支撑架的机身槽点实在太多
    贴几张图就看的出来
    http://img.ithome.com/newsuploadfiles/2015/10/20151026_203157_361.jpg
    http://img.ithome.com/newsuploadfiles/2015/11/20151113_133543_380.jpg
    http://img.ithome.com/newsuploadfiles/2015/11/20151113_133543_574.png
    和SP比一个角度可调一个不可调,还有不带触摸板,其实带个又如何
    配件都不舍得做良心点
    带触摸板的SP键盘区域更大,放着也比较平坦和舒适
    这个由于键盘面积不够大放膝盖上都怕滑下去了
    充电姿势就不说了,其实我觉得配个笔都未必有必要,如果让我选,我觉得3D TOUCH更实用
    另外这个虽然带有USB3.0功能,但却要过一阵子通过购买苹果出的新lighting线才能够支持。。。好吧,够黑
    虽然这机器我可能不会买,继续用我的AIR2 128G LTE,但从这台机器身上还是看到了一些东西,似乎只有性能。。。也许这颗A9X,放在可能支持3D TOUCH的AIR3身上会更容易接受点?
    感觉初代的IPAD PRO根本没有发挥出笨重应有的优势

    1. 现在对IPAD PRO最大的期望是希望它下代能加个机身支架,这样才能不受姿势限制的用平板,键盘套什么的我是根本不需要的,其实那么大个屏幕,用虚拟键盘足够了。何故加个键盘套弄个傻重又臃肿。
      再者,我平时不画图,笔真不如3D TOUCH。
      这两点,下代真该好好加上。

      再说一下INTEL的6代SKYLAKE U的情况,其实6代U除了工艺先进,集显架构升级以外,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级别般的改进,Speed Shift这个技术是大幅度降低处理器延迟的,跑分测不出来,得模拟实际操作才能测试。
      国外AnandTech网站网友分别对采用和未采用Speed Shift技术的Core i5-6200U处理器进行对比测试得出以下结果:
      • 响应能力提升45%;
      • 照片性能增强45%;
      • 图形能力提升32%;
      • 文字处理性能提升22%;
      • 总体响应速度提升20%。

      但是,AnandTech的测试是在INTEL帮助下,对系统进行PATCH后进行测试的。
      也就是说现在的WIN10其实不能够支持Speed Shift,很多网上的流言说现在的WINDOWS 10586 TH2正式版已经支持这项技术,但我一直在关注,直到现在,微软也从未正式在WINDOWS BLOG的更新记录里面写过支持Speed Shift,因此这次SKYLAKE的最重要的功能到现在为止并未能够在WINDOWS打开。
      这项功能估计下代MAC OS X也会做具备,苹果已经在内部测试10.12了。
      这次微软对新技术支持的速度实在是不敢恭维。

      1. 好长的评论…

        你说的那些背景知识我基本都知道,毕竟是计算机系科班出身,而且本身也感兴趣,平时多少会关注下。
        我觉得,iOS 与 Android,说到底是两种不同的理念,没有高下之分,成王败寇而已。如果目前的胜利者是 Android,大家同样可以写出无数长篇大论来解释它优秀在哪里。比如,一是通用性,.NET 的 CLR 也好,Java 的 JVM 也好,确保了代码可以以最低的成本实现最高的可复用性。二是文档、三是社区……

        我也用了一阵 Windows 10,总的来讲体验不算太好。PC 对我来讲只是 Office+Android Studio+Visual Studio+网页浏览+媒体库+数绘平台,硬件也是你能猜到的,整机购入的 VAIO,所以倒也没遇到你碰到的那些问题。
        确实看到 Win10 推出至今,对稳定性的抱怨数不胜数。但与此同时,表示完全没有遇到问题的也不在少数。Windows 走到这一步,是多方权衡利弊的结果。一个很简单的道理,越是普及的系统,就越不容易高度满足小众的需求。要 Windows 往 iOS 的方向发展不现实,也没有必要。人们不需要两个只有生态完整度不同的 iOS。

        我觉得你批评 PC 的时候有个误区,就是没有考虑 PC 强大的生态。如果你的工作只能在 PC 上完成,手头的 Mac 此时就毫无价值。至于你说 iPad Pro 高配版在软硬件上已经完全合格,我只能理解为你说的“合格”,就是字面意义上的“合格”。

        我倒也不是为 PC 辩护,只是隐约觉得你的一些追求过分理想化,有点脱离实际。硬件类别小的 Mac 可以更加灵活地加入新技术,Windows 就困难很多。技术最终还是由市场驱动的,走得过分前端不一定总是正确的选择,对吧?

  6. 上周五拿到了Z5,经过基本的调教后把玩了几天,来说下感想。
    外观方面其实不用多说(否则不会买),个人而言这屏幕与机身的比例算是很顺眼的;大小和重量以我这小短手来说勉强能单手操作,看起来再大的以后买手机不会考虑;手机背面摸着滑滑的很舒服,边框比屏幕高一点确实对手感有所影响,可惜这次没想要贴膜(
    由于上个手机是老古董,这次也是正好升级了6.0.1,所以对于系统是没有参考物比较的……说起来刚开始设置手机遇到的几个小问题都是和谷歌服务相关的,嘛多说无益。我目前玩的两个页/手游(即舰C和FGO)能一起运行,只运行这两个时可以保证互相切换不会杀进程(要重登的意思),我很满意。至于两个游戏分别有的流畅度和发热量的问题,可以认为是游戏本身的优化问题(接触这两者的人应该都明白)。说到发热量,长时间肝FGO就能感觉到手机背面上部明显的烫,但这其实不是问题,因为这热量没传到别处,特别是边框部分,所以用只接触边框的持法就没问题,这姿势对我来说并不别扭。玩舰C和进行其它操作就更没问题了。
    耗电的话,只说一点,一晚上2%。不过我是全天开STAMINA模式的,也算是为了省电自降了手机体验吧(
    拍照的性能?你知道的,我对这个兴趣不大XD

  7. 索尼手机一直走的带一点商务的感觉,就行华为P系列似的,所以对很多大众消费者需要的地方做的确实不够好。。当然在信号和网速方面确实很给力,没有断流和漏接电话的情况发生过。拍照中规中矩,就当没法放大吧。。。双扬声器声音开大才能听出来是两个都在出力,开小了真听不出来,但是对于游戏方面确实有帮助。。。屏幕偏冷但是效果不错,Z5还是多少带着斜纹的,和XP一样。。有点尴尬

    1. 其实索尼手机一直是走娱乐线路,每一代的宣传都是以提供高级娱乐体验为卖点…

      扬声器音量不够大算是从索尼爱立信时期开始的老问题了,直到 XZ1 之后才有明显改善。斜纹我倒是没怎么看出来,不是很在意。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