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9万像素的感动——索尼(Sony)BRAVIA 4K 液晶电视 X8500A 使用感想与简单测评

不知不觉,4K 成为了一个热门的话题。继双核、云、智能等概念之后,国产厂商一如既往地开始用 4K 概念来炒作自己的产品。可惜的是,4K 技术尚不成熟,几乎所有国产厂商的所谓 4K 电视没有使用真正的 4K 液晶面板。作为 4K 技术的先驱之一,索尼是目前少数几家能够提供从专业 4K 节目录制、转播与后期制作、民用 4K 视频录制回放、到准 4K 电影内容扩充这样一整套解决方案的厂商,因此索尼的 4K 电视自然也是一个合理的备选项。

自己对电视机行业了解甚少,为避免错误,在撰写本文前花了不少时间查找资料,希望尽可能减少文中的概念性错误或偏颇结论。不过术业非专攻,肯定还会有很多不足。惭愧地说,这次接触的是自己之前完全未知的领域,尽管已经查找了各种相关资料,但几乎一定会存在一些谬误之处。如有问题,敬请指正。

本文将首先对 4K 相关的一些概念做简单介绍,之后从用户的角度简单谈谈自己对索尼 BRAVIA X8500A 这台 4K 液晶电视机的使用感想。

 

4K 的定义

4K 的 K 表示“千”的含义。4K 是 4K 分辨率的缩写,指的是分辨率约为4000×2000的图像内容,约为目前全高清分辨率(1920×1080)像素数量的4倍。其中,电影和摄影领域的 DCI 4K 具体分辨率为4096×2160,长宽比1.90:1,总像素数8,847,360。与普通消费者关系更近的是电视信号采用的 4K UHDTV(又称2160p),其具体分辨率为3840×2160,长宽比16:9,总像素数8,294,400(约829万)。

4K 意味着同样尺寸下显示4倍于传统全高清标准的像素数量,于是——画面更加精细。在手机上习惯了画面像素密度动辄达到500PPI的用户,已经不能满足于电视画面的严重颗粒感。人们希望看到更加接近真实的图像,而不是一个个方格的堆砌。

 

4K 电视概述

最近几年是智能手机的爆发期,智能手机的屏幕分辨率仅仅用了几年就迅速超过了 PC,达到了全高清甚至 WQHD (2560×1440像素,不过该分辨率的命名较为混乱,另有 2K、QHD 或 qHD 等说法。个人认为最近开始流行的“2K屏”的说法是错误的)。与此同时,电视机的分辨率却在很长时间内没有发展,停留在高端型号全高清,低端型号 FWXGA(1366×768)的水准。事实上,中国大陆至今仍未普及高清电视信号,正版高清视频内容也非常匮乏。这方面以日韩为首的发达国家走在了前列,已经开始进行 4K 电视节目的测试与试运行。作为一次重要应用,2014年 FIFA 世界杯赞助商索尼为赛事提供了 4K 信号直播。

继东芝在2011年11月推出第一款民用商品化的 4K 电视之后,索尼、夏普(Sharp)、松下(Panasonic)、LG 等厂商也陆续推出了 4K 机型。也许是没能从推广 3D 技术中得到预期的回报,索尼把精力全面转向了对 4K 的推广,并迅速取得了市场占有率第一(42.4%,2013年Q2数据)的成绩。之后,三星(Samsung)改变了战略,推出了大量画质与功能缩水的低价普及 4K 电视,使得其销量激增(10.1%,2013年Q3数据,此时索尼的市场份额下落至23.4%,国产的创维与 TCL 紧随其后,之后跟有三星、海信、长虹、康佳与 LG 等),直追索尼。根据2014年H1的数据,在日本本土,索尼依然以65%的份额压胜,而2014Q1的欧洲则是三星的天下(60.2%,是索尼13.6%的4倍)。北美的情况也很相似,三星47.4%的份额完胜索尼的23.7%。作为对应,索尼一改策略,全面下调了2014年新产品的价格(与画质),以期与三星竞争。4K 电视市场最终鹿死谁手,尚无定论。

反观国内厂家,依然是一副不求质量只求销量的模样。国内的 4K 标准是一种弱标准,只规定了“物理像素数量达到4096×2160”,而非日韩采用的“能够显示RGB三种色彩的全色彩像素数量达到4096×2160”。也就是说,即使电视面板中一部分像素只能显示单色,它依然可以通过 4K 认证,标榜自己是所谓的 4K 电视。其中 RGBW 面板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技术,它是传统技术的一种改良,尽管物理分辨率达到了标准,但它的每个像素仅由两种子像素构成(RG或BW),也就是说,这种面板的单个像素无法显示所有颜色,要正常显示所有颜色,需要和周围的像素协作,通过插值算法“拼”出需要的色彩。从结果上来讲,这种面板成本较低,但并不能达到厂家宣传中试图让消费者以为的4K标准,实际的显示效果也与真正的 4K 有着人眼可辨的差距。

各自推出了这类准 4K 面板的三星和 LG 强调这种面板符合国际上对 4K 的定义,声称尽管子像素少了50%,但黑色矩阵的交替数量依然符合 4K 标准。无论如何,即使同样号称 4K,采用了这类插值技术的面板成本与画质都更低,是毫无争议的事实。夏普也有类似的“相当于4K画质”的面板(BGR+Y),并通过 UV2A 加强像素锐度。在实际的测评中,这种技术也得到了“优于传统全高清面板,但不如真正4K面板”的结论。尽管不是真正的4K技术,它确实是一种优秀的成本与画质两立的过渡方案。可惜,这种自认未达4K的方式在营销上可能无法与韩国厂商抗衡。

在国内,小米和乐视在推出后了各自的 4K 电视机之后都被质疑采用了上述准 4K 面板,并都在受到质疑后迅速给出了反驳,声称自己采用的是真正的 RGB 4K 面板。小米这家新兴公司在过往的官网产品宣传页面上曾采用夸张不实的描述,这次在宣传自己超高性价比的小米电视2时也用了“小米电视 2 采用了高品质 LG、华星光电 4K 液晶屏”这样模棱两可的含糊描述,因此即使它确实是 RGB 4K 面板,也令人担心这台电视的画质究竟如何。目前国内互联网上有且仅有一张小米提供的所谓屏摄图像,辟谣自己采用了真正的 4K 面板,其他所有各类测评都直接引用了这张图片,并没有另行检验。另一方面,乐视采用了台湾群创提供的 4K 面板,群创既生产 4K RGB 像素分辨率的“真 4K”面板,也有采用 RGBW(Green UHD) 技术的假 4K 面板。乐视方面声称自己采用的是真 4K 面板,但它之前也出现过谎称采用了夏普面板的行为。巧的是,与小米类似,在当前国内互联网仅能找到唯一的一张实拍照片,没能找到普通消费者亲自验证的照片。老实说,虽然只是缺乏依据的猜测,但由于这两家都曾有过虚假宣传,因此自己对这次两家是否确实使用了 RGB 4K 面板依然存疑,希望能在今后看到普通消费者的实际验证。这一段并不是说那两家厂商一定在现在推出的电视面板上作假,只是描述了事件的情况,并对辟谣证据仅有一份表示不理解而已。

如今国内的数码厂商热衷于追求“性价比”。它们也确实做到了比国外同行低得多的价格——在看似规格不变的情况下。但这样的性价比真的是有利无害的吗。拿自己相对了解的手机市场来讲,国产厂家为了实现更高的性价比,常常会忽视包括品控、做工、电池性能(非容量)、屏幕显示效果、音频性能、软件优化、系统维护周期、售后服务质量以及维修渠道数量等方面。可惜的是,普通消费者对此并不了解,甚至并不在意。事实上,普通消费者对性价比中的“性”也不甚了解,这也是国内厂商中宣传噱头,轻产品本身技术与性能的做法能够风行的原因之一吧。

 

4K 信号与信号源

目前主流的 HDMI1.4 标准线缆仅支持 3840×2160 @30Hz 的信号,去年下半年发表的新标准 HDMI2.0 将带宽从10.2Gbps提升至了18Gbps,使得50Hz乃至60Hz的 4K 信号传播成为可能。事实上,HDMI2.0 的全部价值几乎就可用“完整支持4K信号传输”来概括。

HDMI1.4仅支持每秒30帧的信号(其中8bit色深下色彩信号为4:4:4,10bit色深下为4:2:2,颜色信号省略了一半,仅支持 YUV 颜色坐标。简言之,色彩表现力下降)。相比之下,HDMI2.0 能够提供30帧12bit色深的4:4:4信号传输,以及60帧8bit色深的4:4:4信号传输(或12bit色深4:2:2信号)。更高的帧率意味着更加流畅的动态画面。60帧被普遍认为是画面流畅的标准帧率,对于每一帧独立的 PC 画面(尤其是游戏画面),低于60帧很可能会带来可见的画面不连续感。

HDMI2.0的另一贡献是引入了4:2:0的颜色信号传输模式,尽管颜色信息仅有原来的1/4,那些机型确实得到了8bit色深的4K@60Hz信号支持。颜色信息下降至原有的1/4听起来难以接受,但事实上,面向普通消费者数字电视信号与蓝光影碟都采用了这种质量的压缩格式,很多人可能在日常使用时很难察觉两者的差异,因此这也算是一种可以让大多数普通消费者接受的妥协策略。此外,针对4K内容的蓝光播放器通常也会采用软件算法修复这些画质损失。话虽如此,8:4:2确实劣于8:8:8,比较而言,在显示静止画面或 PC 画面时,可能会造成可见的画质下降。顺便一提,索尼与东芝等厂商将依照该规格,为过往机型提供的4K@60Hz升级(注,其中,索尼的 X8500A 与X9500A 将采用互联网固件升级的,更早期的 X9000 则需要更换基板)。目前这两家厂商的产品大多只支持4K@30Hz的信号。

据称,HDMI2.0 如此晚才发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松下在支持18Gbps高速传输PHY(物理通信层)研究上的滞后。松下在自家的 4K VIERA 液晶电视中率先采用了 HDMI2.0,且支持8bit 4:4:4 @60、12bit 4:2:2 @60 以及 16bit 4:4:4 @30/24 的信号传输。

除了 HDMI2.0,DisplayPort 1.2 MST 也支持 4K@60 Hz 的信号传输。这种接口多用于 PC 显示器,支持的电视机型号很少。不过,这种技术的实质是将4K信号分为1920×2160的左右两部分传输刷新,因此只有垂直刷新率达到了60Hz。目前英特尔(Intel)的第4代 Core i 处理器(Haswell)内置的 GPU HD Graphics 4000 系列多少都对 4K 画面输出提供了支持,英伟达(NVIDIA)与 AMD 的新型显卡也多支持 4K 分辨率。当然,实际效果还需要考虑 PC 的整体性能。

至此,简单总结一下准 4K (或者说伪 4K)电视机的一些类型:1、面板支持 4K,但不支持 4K 信号输入(尚不支持 HMI1.4),图像处理芯片没有解码 4K 视频的能力,这类电视机已经几乎绝迹;2、面板支持 4K,图像处理芯片支持,但输入接口不支持 4K(即 HDMI 版本较低);3、仅采用了低成本的准 4K 面板,也就是前文所述的很多国产厂家采取的做法。这种方式对普通消费者迷惑性很强,严格来讲,属于利用信息不对称进行的一种欺诈宣传。

 

4K 的应用场景

4K 的特点是图像更加精细,即使观看距离更近,屏幕尺寸更大,画面的构成像素也不明显。

不过,当前缺少 4K 视频内容也是不可回避的问题。旗下拥有电影公司 Sony Pictures 的索尼提出了一种名为 Mastered in 4K 的解决方案。索尼正在重新制作旗下的一些人气影片,使其能够在支持像素扩展的蓝光播放器及 4K BRAVIA 电视上播放时获得“接近 4K 画质”的效果。目前,『蜘蛛侠』与『超凡蜘蛛侠』系列等数十部影片的 Mastered in 4K 版本已经推出或正在制作中。遗憾的是,经实际验证,这些影片的最终效果也不过是“高于原版,不及真正的 4K 视频”。超过高清标准的视频质量本身不是一件坏事,但真正的 4K 内容普及显然还有待时日。

4K 的另一个重要应用场景是 PC。事实上,4K 显示器已经被逐渐应用于不少生产环境。更高的分辨率对于软件开发或图像设计处理等工作都很有帮助。即使是不支持 4K@60Hz 的电视机,也能很好地完成“高精细度数码相框”的使命。在 4K 电视机上与亲朋好友分享旅行途中拍摄的照片与视频,是一种享受。索尼与其他一些厂家也都开始在近期推出的新款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或智能手机中增加了 4K 照片、视频的输出功能。

 

索尼的 4K BRAVIA

索尼目前在中国大陆的在市 4K BRAVIA 有四种型号:X9500B、X9000B、X8500B 以及去年上市的 X8500A。

X8500A 是索尼的入门级 4K 电视机。与高端型号相比,它最大的不足在于音响效果较为一般,仅采用了过往机型使用的低音反射音扬声器,而非音质更加出色的长导管扬声器或磁流体扬声器。今年上市的后缀B系列新增了所谓精锐光控技术/Pro(X-tended Dynamic Range/Pro),以期通过软件算法实现更优秀的动态对比度。更友好的用户界面、更流畅的系统响应与屏幕镜像体验,以及更智能的音频功能,都是今年的B系列的改良点。然而,除去这些软件改良,这三款B系列的面板素质与实际画质都较去年的同级A系列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以X8500系列为例,除去最高端的70寸机型,对于其他尺寸型号,相比新款 X8500B,去年的 X8500A 系列采用了黑色更纯的 ClearBlack 8分区侧入式部分驱动型面板(前者为普通侧入式 LED 面板。顺便一提,更加高端的 X9500B 采用的直下式 LED 面板在耗电方面都略逊一筹,且厚度较厚,但亮度更高更均匀。侧入式的漏光问题会相对更加明显。),支持优化效果更显著的 Motionflow XR 800 倍速技术(前者为 Motionflow XR 200),支持主动式 3D(前者为被动式偏光 3D,刷新率较低)。综合来看,B系列整体画质水平反而下降了一些。事实上,索尼的策略依然保守。其主要竞争对手选择了在入门级 4K 电视中放弃 MEMC (Motion Estimation/Motion Compensation,动态图像补偿技术,对提升高分辨率视频的动态画质有关键作用)、3D 功能等特性来降低成本。索尼其实也可以考虑这种方案,推出更加低端的产品线,吸引对价格敏感的用户群体。至于这些徒有 4K 的噱头,画质反而不如传统高清电视的产品有多大意义,就已经是另一回事了。

今年除了出售 PC 业务放弃 VAIO 品牌外,索尼的另一大组织变动就是电视机业务独立为索尼旗下的一家子公司。索尼连年的巨额亏损大部分由 PC 业务与电视机业务带来,CEO 平井一夫似乎希望借此改善公司财报。BRAVIA 的自立门户既有风险也有机遇。如果今后业绩依然没有起色,BRAVIA 也会面临与 VAIO 相同的被出售的命运,另一方面,独立后更灵活的体制也许能够帮助它扭亏为盈。前一阵宣布明年机型将采用 Google 的系统,也表明了 BRAVIA 改变的决意。

 

X8500A ×设计

选择A系列而非B系列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今年的B系列一改去年大受好评的 Sense of Quartz 及 Intelligent Core 设计理念,而换用了所谓楔形设计。新的楔形设计虽然有占用空间更小、可调节高度等优点。但它降低了机身摆放的适用性,且个人感觉不如之前的设计,因此对自己来说反而是一个缺点。

55X8500A 的外包装。和其他产品一样,包装上标注了索尼是今年 FIFA 世界杯的合作伙伴
55X8500A 的外包装。和其他产品一样,包装上标注了索尼是今年 FIFA 世界杯的合作伙伴
取下外包装底部附近的卡扣后,就能分离外部的纸板包装
取下外包装底部附近的卡扣后,就能分离外部的纸板包装
X8500A 的设置非常容易,几分钟即可完成。与过往产品一样,底盘既可以用作支架,也可以作为挂壁挂钩
X8500A 的设置非常容易,几分钟即可完成。与过往产品一样,底盘既可以用作支架,也可以作为挂壁挂钩
X8500A 的右侧没有设计接口或按钮,较为简洁
X8500A 的右侧没有设计接口或按钮,较为简洁
机身边框采用了金属拉丝工艺,这种命名为 Quartz Edge 的设计理念帮助索尼在世界级的iF Design Awards 2014中获得了金奖
机身边框上方采用了金属拉丝工艺。这种名为 Quartz Edge 的设计理念帮助 X8500A 的高端型号 X9000A 在世界级的iF Design Awards 2014 中获得了金奖
左上角低调地印有 BRAVIA 的 Logo
左上角低调地印有 BRAVIA 的 Logo
X8500A 的机身整体平坦。HDMI、USB、操作按钮等一些常用接口都位于左侧背部
X8500A 的机身整体平坦。HDMI、USB、操作按钮等一些常用接口都位于左侧背部
近年一贯采用的呼吸灯设计,它能通过不同颜色指示当前状态。顺便批评一下某些国产厂商,指示灯的颜色非常刺眼,对夜晚观看节目的用户非常不友好
近年 BRAVIA 一贯采用的呼吸灯设计,它能通过不同颜色指示当前状态。顺便批评一下某些国产厂商,指示灯的颜色非常刺眼,对夜晚观看电视节目的用户非常不友好
X8500A 随机附带了三副主动快门式 3D 眼睛,以及传统遥控器和支持 NFC 功能的一触(One Touch)遥控器
X8500A 随机附带了三副主动快门式 3D 眼睛,以及传统遥控器和支持 NFC 功能的一触(One Touch)遥控器
老实说,3D 眼镜的佩戴舒适感一般
老实说,3D 眼镜的佩戴舒适感一般
一触遥控器体型小巧,做工不足
一触遥控器体型小巧,做工不足

个人非常喜欢 X8500A 的外观,尤其是它的底座设计,感觉其他很多厂商设计的底座总有一种难以名状的不协调感。但需要批评之处是,X8500A 的遥控器做工很粗糙,与本身的定位完全不符。前几年的型号使用的流线型人体工程学遥控器与手掌完美贴合,非常顺手,不知为何被放弃了。

 

X8500A ×画质

这部分是非常主观的内容,只能算是自己的使用感想。

手头没有专业的测量设备,使用的相机不能很好地处理拍摄电视屏幕这一复杂任务,因此,所有这些照片仅供参考。除去一些无关紧要的隐私处理,这些照片几乎只有亮度和对比度的修改——之所以需要修改,是为了将照片呈现的图像效果尽可能地接近自己肉眼看到的情况。

调整的步骤如下:通过相机拍摄屏幕,将照片传送至 VAIO Tap 11,关闭 Tap 11 的所有画质增强技术并通过 PlayMemories Home 照片管理软件调节照片的对比度与亮度(其中一张照片还微调了若干级彩度),使该照片拍摄的电视屏幕区域在 Tap 11 上的显示效果尽可能地接近 X8500A 的实际显示效果。

这意味着:1、相机拍摄的效果与实际显示效果会有差异;2、照片调整后的效果与实际效果依然会有差异;3、不同显示设备上显示这些经调整的照片的效果会有差异。

下面简单谈谈 X8500A 的画质。

由于采用的是侧入式 LED 背光面板,X8500A 的黑度中规中矩。画质设置中的黑色增强确实可以显著加黑画面,但相对直下式背光面板漏光量会更大是不可避免的问题。此外,X8500A 也没能解决侧入式背光面板亮度不均匀的问题,屏幕边缘存在虽不严重但是可以辨别的明暗差异。在显示纯色画面时尤为明显,在显示一般图像或动态图像时这一问题则很难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是,索尼声称自己提供的侧入式背光由于可以分区控制背光明暗,因此可以提高画面的对比度。而采用直下式背光的高端机型由于可以精确控制背光区域,于是可以得到更高的画面对比度。所以说,究竟哪种背光的画面对比度很一般呢?或许是 LED 背光之前的 CCFL 背光吧。

X8500A 与其他高端机型一样,采用了 Triluminos Display 广色域技术。毋庸置疑,青山绿水蓝天白云都色彩都得到了很好的还原,人物的肤色、自然物的纹理也都令人满意。在习惯之后,很难接受 W650A 等那些色域一般的入门机型。不过,Triluminos Display 存在一个不足,就是它对红色的增强有些过分。这好比是一道味精过量的菜肴,非要说很难吃也不至于,但总令人感到不那么自然。总的来讲,X8500A 的色彩表现令人满意,一个侧面的例证是,在通过它向家人回放过去拍摄的旅行照片时,得到的一致评价是“当时并没觉得,现在才发现原来这些照片如此漂亮”。从这个角度来看,X8500A 帮助人们获得了更加美好(而虚假?)的回忆(笑)。

X8500A 的红色非常鲜艳,比照片所能表现的还要热烈。尽管很震撼,但可能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这种红色,可以试着在画质设置的白平衡选项中微调红色增益与偏差
X8500A 的红色非常鲜艳,比照片所能表现的还要热烈。尽管很震撼,但可能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这种红色,可以试着在画质设置的白平衡选项中微调红色增益与偏差
蓝色的表现很不错
蓝色的表现很不错
画面中同时存在多种颜色时,每一种颜色都能得到较好的表现
画面中同时存在多种颜色时,每一种颜色都能得到较好的表现

X8500A 采用了 4K X-Reality PRO 图像处理引擎,据称能够实现包括点降噪、块状降噪等多种类型的画面降噪、对受损画质进行修复,并将低分辨率视频优化增强至 4K 水准。实际看来,该引擎的降噪效果还算不错,对一些典型的噪声都能有一定程度的抑制。4K 提升功能有些微妙。可以肯定的是,原本 720p 或是 1080p 分辨率的视频经过处理后画质得到了提升——没有明显的马赛克且边缘较为平整,但画面的锐度与真正的 4K 画面还是存在差距。至于 4K X-Reality PRO 提供的所谓根据数据库智能补充画质细节的功能,个人感觉其实算是一种独特的锐度增强功能。在显示风景等内容时确实使画面更加清晰而赏心悦目,但在显示动画或 PC 画面等“人造画面”时,反而会引入噪点。这可能也是 BRAVIA 内置的图表显示模式禁用该功能的原因之一吧。

经过 4K 提升后的 720p 视频局部特写。尽管不及真正的 4K 视频,但优于原始质量
经过 4K 提升后的 720p 视频局部特写。尽管不及真正的 4K 视频,但优于原始质量
连接 PS3 时,4K 画质增强的效果还算不错,文字边缘基本平滑
连接 PS3 时,4K 画质增强的效果还算不错,文字边缘基本平滑
局部特写
局部特写

X8500A 采用的120Hz的2倍速面板,并支持 Motionflow XR 800 动态画图像补偿技术(4倍速相当)。2倍速面板能够在两帧画面中插入新的帧,一定程度上提升画面的流畅性。 Motionflow XR 800 能够在120Hz倍速的基础上,为每一帧切换背光状态,使每一帧进一步细分为背光状态不同的两帧,实现相当于60×4=240Hz的4倍速效果。这一技术可以有效减少高速运动物体的残影,并提升画面的流畅度。该功能对 CG、动画或体育节目的优化效果非常明显。尤其是画面内容大面积平移的场景,动画的流畅性令人感动。同样地,该功能不适合所有类型的节目,PC 画面在应用该功能后运动的鼠标指针或窗口附近会出现明显的画质下降,因此图表显示模式也禁用了该功能。Motionflow XR 800 具有流畅、标准、清晰、电影等多种可选级别。对于大部分内容,标准模式是图像清晰度与流畅度之间的一个折中,流畅模式下,尽管动作相对更加顺滑,但补充的帧有时会降低画面中部分区域的清晰度。

X8500A 支持主动快门式 3D 画面显示,并支持包括景深强度等各种设置。得益于较大的尺寸与较近的观赏距离(官方推荐55寸屏幕的观赏距离约为1米,65寸则为1.2米),整个画面尽收眼底,3D 体验不逊于影院效果。

X8500A 的游戏显示模式会禁用 Motionflow XR 及其他一些高级画面增强功能,以提升响应速度,帮助玩家实现精确操作
X8500A 的游戏显示模式会禁用 Motionflow XR 及其他一些高级画面增强功能,以提升响应速度,帮助玩家实现精确操作
不过对于 GT6 这类赛车游戏,选择通用显示模式并开启各类画质优化选项,似乎也没有造成什么人眼可辨的画面延迟
不过对于 GT6 这类赛车游戏,选择通用显示模式并开启各类画质优化选项,似乎也没有造成什么人眼可辨的画面延迟
甚至 Motionflow XR 的开启使得场景预览等一些摄像机平移的动态画面更加平滑
甚至 Motionflow XR 的开启使得场景预览等一些摄像机平移的动态画面更加平滑
55寸的大屏幕玩游戏的代入感非常强。尤其是卡丁车比赛,在开启 3D 效果后效果拔群,与传统模式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55寸的大屏幕玩游戏的代入感非常强。尤其是卡丁车比赛,在开启 3D 效果后效果拔群,与传统模式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X8500A 支持多种类型的 3D 显示模式。在 GT6 这类游戏中,3D 模式的分辨率较低,但景深的存在使得这一问题不那么明显。总的来讲,3D 模式的体验远好于普通模式
X8500A 支持多种类型的 3D 显示模式。在 GT6 这类游戏中,3D 模式的分辨率较低,但景深的存在使得这一问题不那么明显。总的来讲,3D 模式的体验远好于普通模式

 

X8500A ×音质

X8500A 作为入门级 4K 机型,并没有对音质做特别的强化。事实上,音质一直是索尼电视机的短板。这或许是索尼希望推广自己的家庭影院系统。X8500A 采用了与低端机型相同的低音反射扬声器,实际表现中规中矩,虽不至于差评,但也毫无惊喜。从 Walkman 引入的 Clear Phase 音频平滑技术、S-Master 数字功放,以及 S-Force 3D 立体声音效一定程度上改善了 X8500A 的音质。

 

X8500A ×系统

BRAVIA 对智能电视的投入很少。在其他一些厂家如火如荼地推广智能电视时,索尼似乎始终无动于衷。个人倾向于不在电视机中继承智能系统。电视机只要扮演好内容播放者的角色即可。电视机的关键在于高画质、高音质,而不是自带游戏应用的一体式电脑。浏览器或是其他一些功能可以作为关键时刻的替代品,但没必要过分投入。那些功能让给外置的机顶盒就好。

X8500A 的系统较为简单,响应速度和启动速度也很一般。网络功能较为鸡肋,体验非常一般。由于这些功能过于朴素,索尼终于在今年的B系列中开始着手改善这一问题。

XMB 风格的主菜单,可以看到 X8500A 提供了4路 HDMI 接口,其中一个同时支持 MHL
XMB 风格的主菜单,可以看到 X8500A 提供了4路 HDMI 接口,其中一个同时支持 MHL
国外型号会内置 YouTube、Twitter、以及索尼自家的在线视频/音乐应用,国内型号则是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
国外型号会内置 YouTube、Twitter、以及索尼自家的在线视频/音乐应用,国内型号则是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
Alpha Clock 是自己非常喜欢的一个摄影项目,它记录了大量风格迥异的世界自然遗产在一天中不同时间段的景色。可惜行货至提供了三组场景。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官网 http://www.sony.net/united/clock/ 欣赏更多美景
Alpha Clock 是自己非常喜欢的一个摄影项目,它记录了大量风格迥异的世界自然遗产在一天中不同时间段的景色。可惜行货只提供了三组场景。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官网 http://www.sony.net/united/clock/ 欣赏更多美景
顺便一提,事实上,BRAVIA 的应用都是基于 Android 系统包装而成。Android 是未来
顺便一提,事实上,BRAVIA 的应用都是基于 Android 系统包装而成。Android 是未来
X8500A 的选项菜单与其他型号基本相同
X8500A 的选项菜单与其他型号基本相同
一如既往的多种场景模式,其中图表模式可以很好地应对 PC 画面,收到大量好评
一如既往的多种场景模式,其中图表模式可以很好地应对 PC 画面,收到大量好评
X8500A 提供了数十项画质选项,如果不满意场景的默认设定,可以试着手动调整
X8500A 提供了数十项画质选项,如果不满意场景的默认设定,可以试着手动调整
高级设定可以对对比度、黑色、白色、彩色、白平衡等效果做具体调节
在高级设定分类下可以对对比度、黑色、白色、彩色、白平衡等效果做具体调节

X8500A 支持 MHL 屏幕镜像与 One Touch 无线屏幕镜像。可以后者的流畅度一般,如果同时传输声音,卡顿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情况。同样地,据称B系列改善了一个问题,A系列就只能勉强使用。

小巧的一触遥控器提供了日常频繁使用的必要功能,并搭载了 NFC 芯片,只需与 Xperia 智能手机等支持 NFC 的设备轻触,就能自动将屏幕画面投影至 X8500A
小巧的一触遥控器提供了日常频繁使用的必要功能,并搭载了 NFC 芯片,只需与 Xperia 智能手机等支持 NFC 的设备轻触,就能自动将屏幕画面投影至 X8500A
如果只传输图像,没有播放声音,屏幕镜像的效果其实还算可以接受
如果只传输图像,没有播放声音,屏幕镜像的效果其实还算可以接受

 

X8500A × PC

选择 4K 电视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希望与 PC 配合使用,提高工作效率。手头的 VAIO Tap 11 搭载的 Intel Graphics HD 4200 恰好支持 4K@30Hz 输出,能够在 X8500A 上显示3840×2160分辨率 4K 界面,相当于同时连接了4台全高清显示器。

尽管已经是最高配版,Tap 11 的超低电压版 Core i7 处理器面对 4K 分辨率还是有些力不从心。日常的网络浏览与文本处理并没有问题,但整体响应速度较 FHD 分辨率时明显下降。不管怎么说,高分辨率带来的优势足以抵消这个不足。由于不玩 PC 游戏,30Hz 的刷新率也不成问题,对大部分日常操作不会造成影响。

高分辨率使得同时显示多个窗口成为可能。这不仅方便了软件开发与资料整理等工作,还能让自己在一边写文档时一边观看视频(笑)
连接 PC 使用时的效果图。高分辨率使得同时显示多个窗口成为可能。这不仅方便了软件开发与资料整理等工作,还能让自己在一边写文档时一边观看视频(笑)
得益于高分辨率,过去必须缩放浏览的各类电子书或杂志也能够一次完整显示。大尺寸确保了文字清晰易读
得益于高分辨率,过去必须缩放浏览的各类电子书或杂志也能够一次完整显示。大尺寸确保了文字清晰易读

 

小结

有人称发表了 HDMI 2.0 标准的去年为 4K 元年,有人称 4K 机型逐渐普及的今年为 4K 元年,还有人预称 4K 电视信号转播逐渐成形的明年为 4K 元年……看来,4K 总会来临,只是时机问题。

经过最近的了解,可以确定的是,目前整个业界还没有准备好迎接 4K 的到来。4K 标准尚未完善,各大厂商推出的产品还不成熟、4K 内容也极度匮乏。以高画质电视机的标准来看目前的 4K 电视,也许心态会更加平衡。

作为索尼的入门级 4K 机型,X8500 系列可以说只是一种过渡方案。它是一台素质不错的高清电视机,却不能说是一台优秀的 4K 电视机。好在它的价格也相对亲民,如果对画质有一定要求,又因担心 4K 今后还会发展变化而只想先尝鲜,不妨将它作为一个选择。

索尼的旗舰—— Xperia Z2 简单测评与使用感想(硬件篇)

在经历了推迟上市与供货不足后,索尼(Sony)今年最新的智能手机旗舰 Xperia Z2 终于在初夏五月姗姗来迟。根据支持的网络制式,这次的 Xperia Z2 分别有 D6502/D6503/D6543、L50w、L50t、L50u 等产品型号。

在 Xperia Z2 发表之初,自己就对它的实际表现非常期待。仅从纸面规格就能看出索尼的诚意。它改善了 Xperia Z1 几乎所有的不足,并且添加了很多实用的新要素。而在实际入手使用之后,却开始纠结应该如何设计这次的标题来表达自己的核心感想,开始担心过分的溢美之辞会让人感到有失公允,甚至是否会让自己在测评下一代产品时后悔自己现在滥用了夸张的描述。

但无论如何,Xperia Z2 名副其实,是索尼的旗舰——如果不妄称它是目前最优秀的手机的话。Xperia Z2 是索尼迄今为止所能提供的最好的移动设备。这样的说法或许很苍白,毕竟每一代旗舰都是上一代的进化。但正由于熟悉索尼的每一次进步,才能断言 Xperia Z2 的提升之大之于索尼,可说是当年的 iPhone4 之于苹果(Apple)。有一些亮点的同时也有更多缺憾的前代产品就这样被几乎完美的后继者扫入了故纸堆,不得不打上“过渡产品”的标签。

简单来讲,

  • Xperia Z2 是目前屏幕显示效果最为优秀的智能手机
  • Xperia Z2 有着一流的扬声器外放效果和耳机音质
  • Xperia Z2 有着目前智能手机中顶级的拍照效果
  • Xperia Z2 有着目前智能手机中最强一级的性能
  • Xperia Z2 几乎是目前电池续航能力最强的智能手机。
  • Xperia Z2 是目前防水性能最为出色的智能手机。
  • Xperia Z2 依旧优雅的外观与用户体验无可挑剔的全平衡设计理念,毫无疑问能确保它继续在今年的 iF 或红点等权威设计奖中获得荣誉。

在罗列了赞美之后,本文将进一步详细介绍 Xperia Z2 ,并谈谈它的不足。

 

关于外观与做工

Xperia Z2 与前任 Xperia Z1 的外观十分相似,沿袭了受到用户好评的全平衡设计——用户可以以任何喜欢的姿势持机。

得益于边框设计的改进,Xperia Z2 在更轻薄小巧的机身中装入了更大的屏幕和电池。

Xperia Z1 5.0寸 TFT-VA 液晶屏 高144.0mm 宽74.0mm 厚8.5mm 重171g 电池容量3000mAh
Xperia Z2 5.2寸 TFT-IPS 液晶屏 高146.8mm 宽73.3mm 厚8.2mm 重169g 电池容量3200mAh

包装中的快速开始指南。从索尼爱立信时代起,它就倾向于使用环保的简单纸质包装,并省略了篇幅较长的纸质说明书
包装中的快速开始指南与一些必要的清单。从索尼爱立信时代起,它就倾向于使用环保的简单纸质包装,并省略篇幅较长的纸质说明书,以电子说明书作为替代
以双面高强度玻璃与金属边框呈现的全平衡设计简洁利落
Xperia Z2 有着乍看之下与 Xperia Z1 如出一辙的外形
Xperia Z2 的正面是一块镜面
Xperia Z2 的正面是一块镜面
Xperia Z2 的背面也是一块镜面(笑)
Xperia Z2 的背面也是一块镜面(笑)
底部的挂机绳孔是索尼一直以来的坚持
底部的挂机绳孔是索尼一直以来的坚持
机身左侧仅露出了磁力充电接口,microSD 卡槽与 microUSB 接口平时隐藏于防水保护盖之下
机身左侧仅露出了磁力充电接口,microSD 卡槽与 microUSB 接口平时隐藏于防水保护盖之下
直接防水的耳机插口依然位于机身顶部
直接防水的耳机插口依然位于机身顶部
在吸取了 Xperia Z 的教训后,Xperia Z1 与 Z2 都采用了圆角设计,使用户可以获得舒适的握持体验——尽管似乎不少人仍钟情于之前有些搁手的直角设计
在吸取了 Xperia Z 的教训后,Xperia Z1 与 Z2 都采用了圆角设计,使用户可以获得舒适的握持体验——尽管似乎有不少人仍钟情于之前有些搁手的直角设计
背面左上角有一颗高质量的摄像头与高亮度的闪光灯
背面左上角有一颗高质量的摄像头与高亮度的闪光灯

也许是出于成本考量,也许是为了防止不必要的误操作,索尼没有像一些夏普(Sharp)或 LG 那样一味地提高设备的屏占比,但 Xperia Z2 的边框宽度已经足够令人满意。经过多代改进,Xperia Z2 在确保了 IP58/55 等级的高强度防水的前提下依然维持了较窄的边框。作为对比,其竞争对手,销量遥遥领先业界的三星(Samsung)在为自家的旗舰手机 Galaxy S5 增加了 IP57/55 防水功能后,前任 S4 受到称赞的窄边框设计被迫放弃,边框宽度大幅增加。有意思的是,与之前索尼在网络上收到了铺天盖地的对 Z1 中规中矩的边框宽度的批评不同,这次几乎没有人指责三星在屏占比上的大幅退步。也许这才是正常情况吧。大部分用户并不在意这2-3毫米的差距,过分拘泥于此才不合情理。

屏幕点亮时的效果
屏幕点亮时的效果

Xperia Z2 作为索尼的高端机型,一如既往重视外壳材质与做工。总的来说,Xperia Z2 有着一流的做工,拿在手中宛如一件精巧的工艺品。然而遗憾的是,金属材质较强的延展性也带来了两个不足:在与硬物磕碰时很容易留下凹槽;着色不够牢固。如果不采用额外的保护措施,边框的轻微磨损与掉漆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如果在意这点,请务必做好准备。

 

关于屏幕显示

在写 Xperia Z Ultra 的测评时,使用了“完美显示”这样的标题。智能手机范畴下尺寸最大的显示屏、优秀的色彩表现、较为精细的分辨率,以及索尼首次采用 TFT-IPS 类型液晶屏后大幅改善的可视角度不足问题,使 Xperia Z Ultra 的显示效果获得了肯定的评价。作为平板手机,它的显示效果优于同时期的三星 Galaxy Note2,更大的屏幕也提供了更好的文字阅读与图片浏览体验,大尺寸屏幕呈现的显示效果堪称完美。另一方面,Z Ultra 后期的 Xperia Z1 和 Xperia Z1 Compact 的显示效果并没有超越前者(依然采用 TFT-VA 液晶屏的 Z1 在可视角度上毫无竞争力;Z1 Compact 尺寸过小且分辨率稍低)。

Xperia Z2 彻底超越了它们。

在眼见为实之前,自己看到的是发布会现场媒体对 Xperia Z2 显示效果的盛赞,与测评站点拿出的漂亮数据(优秀的色域与色准)。而在实际见到 Xperia Z2 之后,“完美显示”的头衔只能属于它。TRILUMINOS™ Display for mobile 广色域技术、 X-Reality for mobile 画质增强技术,以及新引入的 Live Colour LED 切实发挥了效果,Xperia Z2 的色彩表现惊人,整块屏幕显示明亮通透、色域范围鹤立鸡群、可视角度进一步提升、漏光现象也几乎不存在。

条件所限,横向对比的结论非常主观,都是自己亲眼对比后得出的感受,并没有具体的数据支持。非要说的话,Xperia Z2 的显示效果与 iPhone5s 相当(如果不是更好),并凭借更高的分辨率与尺寸获得了更好的主观感受。三星的 Galaxy Note3 和 Galaxy S5 都采用了 AMOLED 技术,且至今未能完全解决红色较弱绿色过分浓艳的问题。自己始终无法喜欢上这种有些刺眼的色彩风格。HTC 去年的旗舰 One (代号 M7)以屏幕显示效果优异著称,抛开其他因素,它的显示效果确实顶级,但并没有 Z2 带给自己的震撼。此外,很可惜没能接触到 LG 的 G2,无法评价。

Xperia Z2 最大的不足是屏幕最大亮度相对较低。 事实上,最大亮度下的 Z2 在室内相当刺眼无法长期注视,中等亮度就能提供很好的表现。不过户外阳光直射的条件下,较低的最大亮度就是一大局限。虽然能够看清屏幕内容,但相比那些亮度更高的设备,对比度和色彩都会较差。从知名数码网站 GSM ARENA 的测评数据来看,Xperia Z2 的最大亮度和阳光下的对比度的数值中规中矩,不如 LG G2、iPhone5 等典型的同等级竞争对手。相对较明显的屏幕反光也进一步加剧了问题。如果经常需要在户外使用手机,恐怕无法满意。数据是死的,解读数据的人是活的。与 GSM ARENA 在婉转曲折的行文措辞后仅给出 Xperia Z2 屏幕效果一般的评价不同,自己根据与其他一些设备的实际比较,认为 Z2 的显示效果即使不是最好,也绝对属于最好之一。

不少数码站点做的显示效果测评,不外乎在桌上排开几台旗舰,拍下它们各个角度下显示同一张照片的样子。老实说,自己一直觉得这除了看出它们的默认色温和可视角度外,其实意义不大。稍微专业些的网站会使用色阶图片来展示显示效果,甚至使用专门的测量仪器,这样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不过,每个人的眼睛本身就有差异,个人偏好也不尽相同,最终喜欢哪一种显示效果,其实是非常个人化的结果。只有亲眼验证才是最有效的手段。顺便一提,Z2 的屏幕有着很漂亮的测量数据。对于色域超过 sRGB 范围,色准优秀的 Z2,测试者给出了“完美的屏幕难得一见,而 Xperia Z2 可说恰好是其中之一”的高度评价。这恐怕也是 Xperia Z2 的屏幕显示效果令自己震惊的根本原因。

Xperia Z2 的另一个小问题或许是屏幕尺寸过小。习惯了6.4寸屏幕的 Z Ultra 之后,5.2寸的 Z2 能够展示的信息量实在无法让自己满意。不过尺寸与便携终归是无法调和的矛盾了吧。

在横向对比之后,再来看一下 Xperia Z2 相比前辈究竟进化了多少。这种纵向对比或许更有说服力,说服用户放弃 Z2 的前辈们而义无反顾地选择 Z2(笑)。

以下对比照片中,Xperia Z Ultra,Xperia Z2 和 Xperia Z1 Compact 都开启了最大屏幕亮度,默认白平衡设置(因此色温稍有些偏暖),没有关闭默认开启的 X-Reality for mobile 选项。照片没有经过后期处理,用于拍摄的相机没有应用特殊后期效果。色温的差异可以很容易地通过 Xperia 内置的白平衡调节功能解决,不过这里就姑且先忠实还原这些差别。

可以看到,Z2 在色域、饱和度、大角度斜视状态下的漏光控制等方面的表现都堪称完美。或者更加直白地说,Xperia Z2 的屏幕显示效果有着压倒性的优势,一旦习惯,甚至会不愿意再换回原来的设备。不过正如刚才说的,这些照片也只能作为简单参考。

DSC01857 DSC01859 DSC01858DSC01869 DSC01871 DSC01870 DSC01866 DSC01868 DSC01867 DSC01863 DSC01865 DSC01864 DSC01860 DSC01862 DSC01861

Xperia Z1 Compact、Z2 与 Z Ultra 的尺寸对比
Xperia Z1 Compact、Z2 与 Z Ultra 的尺寸对比
Xperia Z1 Compact、Z2 与 Z Ultra 的厚度对比。Z Ultra 凭借6.4mm的厚度在上市近一年后依然保持着世界最薄的全高清分辨率智能手机称号
Xperia Z1 Compact、Z2 与 Z Ultra 的厚度对比。Z Ultra 凭借6.5mm的厚度在上市近一年后依然保持着世界最薄的全高清分辨率智能手机称号。此外,目前最薄的全高清 Android 设备是索尼6.4mm厚的防水平板电脑 Xperia Z2 Tablet

 

关于音质

Xperia Z2 搭载了一对立体声扬声器,音量充沛,音质上佳。相比以往产品,底噪和爆音都被控制得很好。具有立体声扬声器的智能手机并不多见,Xperia Z2 左右声道发出的响亮清晰的声音,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自己并没有接触过步步高那些采用了专门的音频解码芯片的音乐手机,有些好奇 Xperia Z2 的外放究竟处于怎样的水平。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自己今后应该不会再考虑选择非立体声扬声器的手机。

至于耳机音质。在 Z1 Compact 的测评中提到过它的输出功率较高,音质在手机中非常不错。不难猜到,Z2 超越了 Z1 Compact。索尼在手机中首次加入的主动降噪支持,则进一步提升了 Xperia Z2 的听感。只要配合专用的降噪耳机,无论是乘坐地铁飞机,还是走在路上,Xperia Z2 都能明显过滤低频噪音,除了可以降低若干档音量以保护听力,处于安静环境中聆听音乐的体验实在令人流连。顺便,为了顺应索尼最近的推广策略,Xperia Z2 对 Hi-Res 音频也提供了一定的支持。

Xperia Z2 直接兼容索尼现有的5段接口降噪耳机 NC033
Xperia Z2 直接兼容索尼现有的5段接口降噪耳机 NC033

自己并非专业,耳朵也说不上特别灵敏。只不过那么多年来也算是听过一些不错的耳机和设备,个人感觉 Xperia Z2 的音质与索尼中端的 Walkman S 系列没有特别明显的差距,解析力的差别也只有在安静的室内才能分辨。理所当然地,对于自己在家常用的 CD900ST,Z2 同样推起来相当勉强。

虽然 Xperia Z2 仍无法与专业的高端播放器比肩,但它已经完全超越了自己对手机音质的期待。可以预见,今后出街携带 Walkman 的频率会大幅减少,D100 在购物清单中位置也会提前不少(笑)。

最后,音质毕竟是非常主观的话题,以上这些都只是个人见解,仅供参考。

 

关于性能与电池续航

增强的 Snapdragon 801 2.3 GHz Qualcomm MSM8974AB 四核处理器及3GB的运行内存确保了 Xperia Z2 拥有当前智能手机中最强一级的性能。仅从数字上来看,Xperia Z2 恐怕比采用2.5GHz主频MSM8974AC的 Galaxy S5 在全负荷运行时略逊一筹,不过智能手机全负荷运行的时间并不很多。而使用过程中始终在2GB上下浮动的内存占用情况,让自己很难确信仅有2GB内存的 Galaxy S5 能够凭借处理器频率的微弱领先获得软件跑分之外的更多优势。

在实际使用中,即使安装、运行了大量应用,Xperia Z2 整体响应速度仍然极快,没有值得不满之处。

也许是处理器技术的限制,Xperia Z2 的发热较为明显。这是至今为止自己对 Z2 最大的不满。习惯了散热能力优秀的 Z Ultra,自己对手机的发热量也苛刻了不少。所幸自己不用手机玩游戏,日常使用中也很少会有严重发热的情况。

为配合索尼的 4K 战略,Xperia Z2 被强行加上了 4K 视频录制功能。明明手机上没有播放 4K 视频的意义,4K 电视、显示器也根本没有普及。更重要的是,目前的手机处理器还无法应付长时间的 4K 视频录制。于是,只消大约5分钟,进行 4K 视频录制的 Z2 就会因为处理器不堪重负而进入连续高温状态。此时手机的过热处理机制将自动启动,中断视频的录制。 也许一两年后的移动处理器将能胜任 4K 视频的录制吧。

得益于3200mAh的大容量电池,Xperia Z2 几乎是续航能力最强的智能手机,实际的使用时间超出了3200这个数值给人的预期。导致这一结果的具体理由尚不清楚,有人认为这是由于 Z2 的最高亮度较低(尽管该结论并不是在最高亮度下得出),有人认为是低主频版本处理器的功劳。不管怎么说,更长的续航时间无疑是一件好事。只不过电池容量提升之后,充电时间也有能够感受到的增长。

2014/8/2 更新

进入盛夏,Z2 的发热问题越发明显。高负荷操作下后背上部严重发热。Z2 的相机自带过热检测,而这个功能会严重影响正常使用。在25度以上环境,4K 视频录制功能会因手机过热而被系统强制保存退出,极端情况下只能录制数十秒。在30度以上环境,普通的拍照功能也可能遇到过热关闭。要确保 4K 视频录制正常工作,20度或更低的环境必不可少。

2015/10/17 更新

Z2 于近日获得了 Android 5.1.1 更新,不但更加省电,内存利用率更优,系统整体反应速度也大幅提升,各类操作与界面切换都极为顺滑,不输2015年的最新旗舰,就好似又获得了新生。Z2 目前在家母手中服役,优秀的显示效果、绝佳的电池续航、出色的拍照效果,获得了她的交口称赞。

 

关于拍照质量

相比同样搭载了 1/2.3” 2070万象素 Exmor RS™ for mobile 传感器、明亮的 F2.0  G 镜头以及高速的 BIONZ™ for mobile 图像处理器的 Z1 与 Z1 Compact,Xperia Z2 的拍照效果得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进步,整体响应速度、对焦成功率、细节纹理及白平衡都有显著提高。

Z2 的拍照质量提升是如此明显,以至于自己现在特别怀疑 Z1 与 Z1 Compact 的拍照质量问题究竟出在哪里。虽说高通最新的处理器改进了图像处理算法,但在光线不足的条件下的成像效果能够提升那么多,实在是一个惊喜。无责任主观评分的话,假设自己的 RX100 Mark II 为基准分10分,Z1 可能在4-5分,Z2 则是7-8分。

条件所限,拍照方面只拿普遍认为出片成功率相当高的 iPhone5s 做了比较。Xperia Z2 处于手动模式,2070万像素,其他全部使用默认设置。iPhone5s 全部使用默认设置。在室内灯光环境下,iPhone5s 的白平衡始终存在大幅偏差(虽然看起来似乎更加讨喜眼球)。同时,Z2 更高的分辨率记录了更多的画面细节。此外,Z2 的微距能力也相当不错。

Xperia Z2 在拍照方面的问题和之前一样,就是高级自动模式尚无法胜任比较复杂的情况。在 Z1 Compact 的测评中已经详细讲过这个问题。

 

关于无线连接稳定性

之所以特地要说一下这点,是因为明显感受到 Z2 蓝牙连接稳定性的提升。之前 Z Ultra 上存在的断线问题几乎不再出现。这对于经常需要同时连接大量蓝牙设备的自己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加分。

 

小结

文首的诸多称赞就不在文末再次重复。Z2 目前已知的缺点有:发热较为明显、最高亮度不足在户外不易看清屏幕、自动模式拍照效果一般、4K 视频录制聊胜于无。

自己现在只是希望综合性能十分优秀的 Xperia Z2 能真正成为索尼移动的转折,帮助索尼移动从扭亏为盈进一步走向持续盈利,使它能够今后也继续不断推出更加优秀的设备。

2014/11/07 更新

在 Android 5.0 之前,索尼为 Z2 推送了 4.4.4 系统升级,带来了包括新的系统界面、相机应用、快捷通知栏、Hi-Res 音频输出、PS4 遥控操作等依稀了 Xperia Z3 预置的功能。相近的硬件规格和几乎如出一辙的软件功能,使 Z2 在某种意义上进化为了 Z2.8。虽然 Z3 依然在轻便、屏幕亮度和拍照效果上更胜一筹,但 Z2 的竞争力无疑又提升了很多。

 

 

回顾上半年,展望下半年,即将推出的大尺寸 iPhone6、无甚提升的 Galaxy S5 与尚无多少消息的 Note4、主打屏占比与 OIS 的 G3、叫好叫座已经成功了一半的 One (M8)、索尼当前的旗舰 Xperia Z2 与将来的 Z3,以及一群虎视眈眈的国产手机,今年的智能手机市场也一如既往地热闹(笑)。

小,有可为——索尼(Sony)Xperia Z1 Compact 简单测评与使用感想

Xperia Z1 Compact (型号 D5503/ M51w;大陆行货宣传名称 Xperia Z1 炫彩版,型号 M51w)是自己非常喜欢的一款手机。不过它尺寸太小,因此之前一直没有进入自己的购物清单。正值最近家妹生日,就入手了一台柠檬黄版的 Z1 Compact,作为她的生日礼物。

本文将简单谈谈借用 Xperia Z1 Compact 几天的使用感想(笑)。

 

从名称就可以猜到,隶属 Z 系列的 Z1 Compact 与前辈采用了相似的全方位平衡设计。全平衡设计的核心理念是用户可以通过任意姿势方便地使用手机,具体的呈现就是设备几乎是一块平板,没有明显的上下左右前后区分。Z1 Compact 与 Z1Z Ultra 共同组成了去年的索尼高端产品线,覆盖了4.3寸、5寸及6.4寸这三种不同的机身尺寸。

防水已近成为大部分索尼智能手机的标配,Z1 Compact 也不例外。

Z1 Compact 同样支持 IP55/58 的防水规格,日常生活情景完全不在话下
Z1 Compact 同样支持 IP55/58 的防水规格,日常生活情景完全不在话下
Z 系列标志性的圆形电源键,做工精致,时刻释放着存在感
Z 系列标志性的圆形电源键,做工精致,时刻释放着存在感

 

关于屏幕与电池续航

从 Xperia Z Ultra 开始,Xperia 高端型号终于都用上了 IPS 材质的液晶屏,解决了之前广为诟病的可视角度较小,在斜视屏幕时色彩明显泛白的不足。虽然之前有在网络上看到 Z1 Compact 显示效果不及 Z Ultra 的说法,不过自己的实际感受是 Z1 Compact 的这块屏幕非常优秀,与 Z Ultra 没有可辨的区别。如果对色温不满意,系统内置的白平衡设置工具也可以完美解决屏幕颜色偏暖或偏冷的现象。索尼招牌的 TRILUMINOS™ 特丽魅彩显示技术和 X-Reality 迅锐图像处理引擎一如既往地增强了红绿蓝色的显示效果,并调节了图像的对比度饱和度等属性。这两项技术仅对包括内置照片、电影应用等在内的部分应用有效,但大多数情况下,都能一定程度上提升实际的观感。可惜索尼声称的锐度提升与画面降噪效果依然聊胜于无。

Xperia Z1 Compact 采用了 JDI(Japan Display Inc.) 开发新型节能技术,可以通过控制刷新率来大幅减少静止画面的耗电量,使得电池容量仅2300mAh的 Z1 Compact 获得了超乎意料的续航能力。尤其是对于网页浏览等需要长时间点亮屏幕,但其他方面耗电较少的任务,Z1 Compact 遥遥领先其他设备,在电池容量较小的前提下取得了几乎最好的续航成绩。

 

关于摄像头

与 Xperia Z1 一样,Z1 Compact 搭载了一枚2070万像素的1/2.3寸 Exmor RS 背照式传感器。能够冠以 G 商标的F2大光圈以及27mm广角高素质镜头,BIONZ for mobile 处理引擎为其画质提供了保障。

Z1 与 Z1 Compact 都自称是最好的拍照手机。这也是这两台手机最受争议之处。也许是受限于高通(Qualcomm® )Snapdragon™ 800 处理器自带的图像处理器性能,也许是受限于相机高级自动模式的算法缺陷,Z1 Compact 的出片依然有很明显的细节涂抹感严重的问题。

虽然自己没有为索尼以外的手机专门写过测评,但经手体验试玩过的手机也有一定数量。可以说,在手动模式下选择合适的拍摄场景后,凭借准确的色彩还原、对比度控制和细节信息的保留, Z1/Z1 Compact 给自己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尤其是夜间室内的效果令人满意。这里的细节保留和接下来要批评的细节涂抹感是两个概念。举例来说,Z1 Compact 能够忠实还原墙纸上由花纹造成的不显眼的明暗变化,能够呈现出插座面板上放由积灰导致的颜色加深。用过的其他一些手机,即使是高端旗舰,也常常会通过较为粗暴的算法“磨平”这些细节。它们的照片非常干净,细节纹理清晰且边缘锐利,但是没能捕捉到这些本应存在的“真实”。在网络上也见到过与自己类似的观点,因此这也许并不只是自己接触到的个例。

接下来是对 Z1 Compact 拍照效果的批评。和 Z1 一样,Z1 Compact 拍出的照片边缘模糊,且噪点较为明显。最终表现出的结果是,照片中包含的小尺寸文字很难看清,物体之间的边缘轮廓缺乏刚劲有力的线条。此外,Z1 的高级自动相机模式在测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有些场合不能很好判断拍照的光环境,只有在适当移动取景帮助它找准拍照模式后,才能获得名副其实的高质量照片。很可惜,大部分普通用户很可能无法做到这一点,有一定背景知识的用户也不会认为这是可以接受的结果,因此高级自动模式恶评如潮。最后,手动模式虽然通常能得到远高于高级自动模式的画质(这里甚至可以抛出一个草率的观点认为手动模式的成像质量已经达到了当前智能手机拍照效果的顶级水准),但对焦成功率却大幅下降。在很多情况下,用户必须调整对焦位置才能避免一次次的对焦失败。

总结来说,如果不需要放大照片,仅在手机屏幕上回放,或仅为了上传至SNS或通过邮件发送,手动模式(或者找对了场景模式的高级自动模式)下对焦成功的 Z1 Compact 的表现无愧于索尼对它的拍照能力的宣传。是的,它能拍出整体效果优秀的高质量照片。然而,如果完全寄期望于它的高级自动模式,或希望得到即使1:1放大也没有破绽的照片,Z1 Compact 会让你失望。不用去和其他主流旗舰比较,它的细节锐度甚至不如一些定价799的采用了索尼提供的传感器的国产智能手机。打个比方,Z1 Compact 的摄像头,就像一个只有孩童心智却拥有运动员体格的人。你只要,也只有,让它明白了你的意图,才能发挥它的惊人实力,否则就白白浪费了优秀的硬件。

正因如此,各类网络相册中,在偶尔能看到由 Z1/Z1 Compact 拍出的效果惊人的照片的同时,也能看到更多的质量平庸的甚至令人开始怀疑索尼是否夸大宣传的照片。

有机会的话,今后会添加一些样张。

背面左上角是一颗2070万像素的摄像头与闪光灯
背面左上角是一颗2070万像素的摄像头与闪光灯
可以在侧面看到 Z1 Compact 的独立快门键和挂机绳孔
可以在侧面看到 Z1 Compact 的独立快门键和挂机绳孔

 

关于做工与外形

Z1 Compact 的做工优秀,保持了 Z 系列的一贯水准。4.3寸的屏幕虽然不便于浏览网页或观看视频,但却非常称手。Android 系统没有左上角返回键或其他一些需要频繁使用的顶部控件,于是至少大部分男性都应该可以毫无压力地单手执行大部分常用操作。

特别与苹果(Apple)的 iPhone5s 做了比较,Z1 Compact 的屏幕大了约0.3寸,边框宽度相当,最终宽度也就多出了若干毫米。Z1 Compact 的屏幕边框只有2012年的主流水平,13年的几台超窄边框手机相比差距明显。这本来并不是问题,只是一旦有了比较,人心中的天平就容易失去平衡。Z1 Compact 边框没能做窄的主要原因是,索尼执着于为它提供高等级的防水能力,但当时的设计方案与制造工艺(与成本)又不足以实现更窄的边框。否则,Z1 Compact 的机身宽度或许能够从当前的64.9mm再减少3-4mm。可喜的是,最新的 Xperia Z2 改进了边框宽度,今后将另行介绍。

最后需要说明,尽管面向日本市场的姊妹版本 Xperia Z1 f 采用了双面玻璃设计,国际版的 Z1 Compact 背面却是一块透明塑料。目前没有发现除了重量与手感外的任何影响。

背面除了摄像头,就只有 NFC 标记与 SONY、XPERIA 字样
背面除了摄像头,就只有 NFC 标记与 SONY、XPERIA 字样
扬声器位于机身下方,双手握住机身玩游戏时也许会影响外方音量
扬声器位于机身下方,双手握住机身玩游戏时也许会影响外方音量
从 Z1 开始,机身上方的耳机孔直接防水
干净利落的正面体现出了全平衡设计的精髓。由 Android 的开发者 Google 官方提倡的无实体按键设计必将是今后的主流
机身左侧依次是 MircoUSB 接口、MicroSD 卡槽、磁力充电接口与小型 SIM 卡插槽
机身左侧依次是 MircoUSB 接口、MicroSD 卡槽、磁力充电接口与小型 SIM 卡插槽

 

关于音质与性能

智能手机的音质本不值得专门叙说。不过 Z1 Compact 的底噪很小,功率也至少高于同门的 Z1 与 Z Ultra,倒是一个惊喜。

2.2GHz主频的 Snapdragon™ 800 四核处理器以及2GB内存,确立了 Z1 Compact 的小尺寸旗舰地位——其他厂商的小尺寸机型无一例外降低了硬件配置,而与旗舰级的性能无缘。无论 Z1 Compact 是否性能过剩,极为流畅的系统反应速度与应用执行速度都是一个加分项。

 

小结

综合来讲,Xperia Z1 Compact 无疑是这个尺寸下最为优秀的 Android 智能手机。顶级的性能、精湛的做工,加上目前相对而言极具吸引力的价格,使得“之一”两字甚至也能省略。

期待对“小”有着强烈执着的索尼,今后也能继续不断推出更多“有可为”的优秀产品。

 

 

 

数码影像新领域——索尼(Sony)发表单镜数码相机 α77 II、α7S 与高画质便携数码机 RX100 III

索尼昨天正式发表了 Alpha 品牌的单镜数码相机 α77 II、α7S,以及高端 Cyber-shot 数码相机 RX100 III。

α77 II 是 α77 的后继机型,主要提升了对焦性能,支持世界最多的79点相位差对焦以及12张/秒的连拍速度。相比前代,APS-C 尺寸约2430万有效像素的 Exmor® CMOS 图像处理器与高速图像处理引擎 BIONZ X™,以及新的对焦系统,帮助 α77 II 更为复杂多变的拍摄场景。可翻转的液晶屏、自定义按钮、镁铝合金机身等都提升了相机的易用性和可靠性。

α7S 是 α7 的衍生版,新开发约1220万像素的35mm全画幅 Exmor® CMOS 图像传感器与图像处理引擎 BIONZ X™ 为 α7S 提供了常用 ISO100~102400、扩展ISO 50~409600 的惊人感光性能,并支持 XAVC S 4K 超高清视频录制。从官方的演示视频及拍摄来看,α7S 在微光环境下的表现异常惊人,对于小型数码相机来说可谓进化。

RX100 III(Mark III) 是自己最感兴趣的机型,它继承了前代的衣钵,无愧于能装入口袋的最强便携数码相机。

相比前代,新开发的 ZEISS Vario-Sonnar T* 24-70mm F1.8-2.8 镜头广角端和望远端都性能都得到了提升,无疑是一个惊喜。而内置的0.39寸144万像素 OLED EVF 和支持向上180度翻转的液晶屏则是索尼技术实力的体现。

 

从前年开始,索尼中国无论是新品发布还是铺货上市都非常迅速,大部分产品已经能做到与日本同步,甚至很多都早于海外发售。最近的例子是 Xperia Z2 和 Xperia Z2 Tablet。能够尽早上市自然是好事,不过有点担心这个决定对于索尼本身来讲是否最优。拿智能手机为例,在无法使用 Google 服务的中国大陆,Android 手机的生态环境异常恶劣,同时索尼智能手机在国内也没有很强的品牌影响力。将首批出货提供给中国大陆,真的有助于全球范围内的成功吗。就目前来看,我表示怀疑。

最后需要批评的是,索尼中国为了所谓的接地气,在网站设计和营销文案上依然与业界领先水准有差距。不能很好地突出产品的卖点,宣传语充满一股三四线小品牌的噱头感,实在令人无语。这个情况或许只能等到索尼中国这里市场部的决策者换人之后才能改善了吧。

 

新闻稿:

α77 II 中文 日文

α7S 中文 日文

RX100 III 中文 日文

产品页面:

α77 II 中文 日文

α7S 中文 日文

RX100 III 中文 日文

 

 

本文图像版权属于相关版权所有者

记录生活——索尼(Sony)智能手环/腕带 SmartBand SWR10 测评与使用体验

自从今年 CES2014 公布之初,自己就对索尼的智能腕带(或者说智能手环) SmartBand SWR10(下称 SWR10) 很感兴趣。最近终于上市,便入手体验了一下。本文是一些简单的测评与使用感想。

 

关于外观

SWR10 的包装盒设计风格与自家的智能手表 SmartWatch SW2 一致,都能透过透明的外壳直接看到内部的产品。

SWR10 采用了透明的外壳,可以直接看到其中的手环(大)与传感器核心
SWR10 采用了透明的外壳,可以直接看到其中的腕带(大)与传感器核心

包装中的部件非常简单,除了几份说明书外,就只有传感器核心、两条腕带和一根用于充电的 USB 连接线。腕带为橡胶材质,并无特殊之处。整体设计简洁,除了正面的斜条纹外,就只有一个圆形的金属搭扣。除了黑色,官方还将陆续推出各种色彩或是诸如 FIFA 世界杯限定版等特殊外观的腕带。

手环分大小两种尺寸,适合不同体型的用户
包装内仅有四个部件。其中腕带含大小两种尺寸,适合不同体型的用户

智能腕带的传感器核心独立于腕带,便于今后的升级与替换。除了一个用于充电的 MicroUSB 接口,它还提供了一个操作按钮以及3个用于指示状态的 LED 灯。该核心还提供了振动功能。

传感器核心仅重6g,非常轻巧
传感器核心仅重6g,非常轻巧
传感器核心嵌于腕带内侧,支持 IP58 等级的防水,也就是说,在绝大多数日常使用情况下,都不必担心水的侵袭
传感器核心嵌于腕带内侧,支持 IP58 等级的防水,也就是说,在绝大多数日常使用情况下,都不必担心水的侵袭

传感器核心与腕带总重约26g,配戴在手上几乎没有负重感。

黑色的版本并不张扬,不会有太强的违和感,能够与各类服装融洽并存。不过似乎还是不适合商务场合(笑)
黑色的版本并不张扬,不会有太强的违和感,能够与各类服装融洽并存。不过似乎还是不适合商务场合(笑)

 

关于佩戴

2014/04/29 更新

SWR10 的配搭舒适度尚可。不过毕竟是橡胶材质,在炎热的夏天恐怕会影响皮肤散热。晚上睡觉时戴在手上有少许束缚感,不知需要多久习惯。

 

关于用途

SWR10 的作用是帮助记录生活。它最基本的功能是记步,同时提供了简单的时间标记、事件提醒及设备控制功能。

它的传感器能够不间断地记录步行或跑步的步数,配合索尼提供的 Lifelog 应用,可以实现步行/跑步的步数与时间统计,并计算相应的热量消耗。

传感器上的按钮可以快捷地插入当前时间的标记,之后可以通过手机为其添加注释。天气、气温及地理位置信息也将被自动一并记录。目前,该按钮还可以用于控制媒体播放。

传感器的振动器除了能够提醒用户手机接收到了包括短信、邮件等在内的各类消息外,还可以用作起床闹钟。SWR10 能够分析用户的睡眠习惯,在用户处于浅睡眠状态时通过振动唤醒用户。

 

关于配对方式与系统要求

作为索尼的产品,SWR10 自然支持 NFC 一触配对。将核心靠近手机的 NFC 传感器区域后,它将自动执行匹配操作。一旦配对后,即使连接断开,SWR10 也能继续记录数据,并在链接恢复后与设备同步。SWR10 通过蓝牙与设备连接。它需要设备支持 Bluetooth® 4.0 低能耗模式 (LE),并运行于 Android 4.4 及以上。为了正常使用它的功能,系统需要安装索尼提供的智能连接Lifelog SmartBand SWR10 宿主程序这3个应用。使用索尼其他智能附件的用户应该很熟悉智能连接这个非常方便的设备管理应用。和 SmartWatch 2 等设备一样,SWR10 也需要借助专门的宿主程序与设备通信。Lifelog 不需要 SWR10 也能单独使用,可以不间断记录用户每天花在运动、睡眠以及各类娱乐项目上的时间。这3个应用都可以通过 Android 手机内置的 Google Play 商店下载。

中国大陆的行货 Android 手机由于种种原因,禁用了 Google 服务框架,也无法访问官方的 Play 应用商店。由于自己没有使用过行货手机,因此其实有些好奇行货手机是怎样安装 SmartWatch 2 或智能蓝牙耳机 SBH52 等设备的宿主程序及各类扩展功能的——它们必须通过 Play 商店下载。简单看过下网络上的反馈,似乎行货手机确实不支持这些设备的核心功能。于是 SmartWatch 2 成了只能看时间做闹钟用的鸡肋、SBH52 成了只能打电话听广播的“半成品”。至于 SWR10,自己悲观地预计,它根本就不会推出行货,除了缺少软件支持,即使用户能够下载 Lifelog 应用,由于国内没有开通 SEN(旧 PSN)服务,也无法正常注册使用该软件。就好象谷歌用户和 Google 用户完全使用的不是同一种产品,安卓用户也从来没能真正体验过 Android 这一当今最先进的移动操作系统(也许有人会抗议说要加上“之一”,笑)。安卓用户在不得不忍受各类不规范使用后台进程/数据通信的国产应用,忍受各种各样的木马与病毒,忍受系统性能下降耗电增加的同时,却无法享受 Google 为 Android 提供的一系列完整的体验,无法享受各种设备本应支持的高级功能,这实在是一种悲哀。

2014/05/03 更新

遗憾的是,在使用了约一周后,SWR10 与自己的 Xperia Z Ultra 的短线频率明显增加。Z Ultra 的蓝牙连接稳定性一直存在一些问题。尽管它与蓝牙耳机 XBA-BT75 的连接非常稳定,印象中从未有过断线,但它也与 SBH52 有着比较严重的兼容问题,断线频繁。SWR10 在最初几天里完全没有断过线,最近却变得非常不稳定,实在有些遗憾。目前还不知道是手机和 SWR10 哪边出了问题,需要进一步观察。所幸即使连接中断,SWR10 依然可以正常工作,记录运动信息。不过,根据官方的产品白皮书,它的存储空间有限,能够单独使用的时间恐怕也会有一定的限制。关于断线的问题,之后会继续更新。

2014/05/09 更新

之前提到的短线问题,经过观察,似乎和 Tap 11 蓝牙键盘的问题一样,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自己的房间内2.4GHz网络频段混乱引起的。

 

关于电池续航

SWR10 能够在一小时内完成充电,并提供约5天的使用时间。总体来说令人满意。如果后继型号能够提供无线充电功能,并将续航时间再延长两三倍,或许会更好。

 

关于设备设置

在配对成功后,就能在 SWR10 宿主程序中对 SWR10 进行设置。

主界面显示了剩余使用时间的估计值
主界面显示了剩余使用时间的估计值

在设定编辑界面,用户可以对 SWR10 的行为做各类设定。

近日的版本升级为其增加了自动日夜模式切换功能。相信今后将继续完善
近日的版本升级为其增加了自动日夜模式切换功能。相信今后将继续完善

 

关于 Lifelog

要正常使用 SWR10 的全部功能,必须安装 Lifelog。要正常使用 Lifelog 记录数据,必须绑定 SEN(Sony Entertainment Network,是整合了 PSN=PlayStation Network 的索尼网络服务账号)。索尼 PlayStation 的玩家对 PSN 肯定很熟悉,通过该账号,可以通过网络购买并下载各类游戏、下载内容以及包括通信对战在内的诸多增值服务。SEN 是 PSN 的整合版,面向包括 PSN 用户在内的所有索尼产品用户。注册该账户后,用户可以购买/下载海量的在线音乐、视频、游戏,享受免费的照片云存储服务,并从 PC、PlayStation 游戏机、Xperia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BRAVIA 液晶电视等各种设备上访问这些多媒体内容。在这里,Lifelog 将通过该账户记录并同步用户的个人信息与历史数据。

虽然有消息称今后版本的 Lifelog 可以通过 Google 账户同步数据,不过 Lifelog 的原理可能基于 Google Play Developer Service 实现的,因此国行设备依然无法得到支持。

用户可以设置基本的个人信息,提高记录的准确度
用户可以设置基本的个人信息,提高记录的准确度

尽管 SEN 已经在全球数十个国家展开,但目前中国大陆不在其列。虽说最近有国内再度开放游戏机市场的传闻,但自己并不认为短时间内国内用户可以访问到官方正规渠道的 SEN 服务。这也是自己上文对 SWR10 是否会有行货持怀疑态度的理由之一。

所幸,索尼并没有对用户的注册区域作出限制,因此可以很方便地注册香港、美国或日本地区的 SEN 账号。具体请自行搜索 Sony Entertainment Network 或 PlayStation Network 在当地的网站。对于一般用户来说,提供了繁体中文内容的港服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说回 Lifelog 本身。该应用刚发布没多久,尚处于初级阶段,功能还较为简单。

主界面显示了当前时间、天气、所处的场所(图中为家中),以及各种活动的简单统计数据
主界面显示了当前时间、天气、所处的场所(图中为家中),以及各种活动的简单统计数据

主界面下半部分的模块分别表示时间标记书签、热量消耗、步行步数、步行时间、跑步时间、睡眠时间、社交时间(包括短信、邮件、电话以及其他社交类应用的使用时间)、数量照片(包括屏幕截图)、音乐播放时间、视频播放时间、游戏时间、阅读时间(索尼官方的 Reader 等电子书应用的运行时间),以及网络浏览时间(各类浏览器的运行时间)。

用户可以滑动屏幕上方,回顾自己在什么时候正在做什么。该区域上方显示的是当时的天气,中间的圆圈会列出执行的行为,背景则是所处的场所(如果登录)。该应用还会以15分钟为间隔记录用户的地理信息位置,使用户可以了解到自己在某年某月某日某时某分某地花了多久做某事(上方的圆形表示活动的类型,半径越大表示时间越久,点击后可以查看包括具体的应用与时间在内的详细信息)。

单击右上角的书签标记可以添加时间标记(与双击腕带上的按钮效果相同)。单击播放按钮,可以立即动态地回顾一整天的日程以及各种数据的变化情况。

手机还会以15分钟为间隔记录用户的地理信息位置,使用户可以了解到自己在某年某月某日某时某分某地花了多久做某事(上方的圆形表示活动的类型,半径越大表示时间越久,点击后可以查看包括具体的应用与时间在内的详细信息)
地图做了马赛克处理。此外,由于中国大陆的政策原因,Google 地图显示的坐标会与用户实际的位置有数百米的偏移

点击某个具体的模块后,可以看到该类活动的具体统计数据。用户还可以为其设定每日目标,并对比是否达成了自己的既定目标。例如,每日步行10000步,等。

自己最近很迷「僕らのあしあと」这首歌(笑)
可以看到,自己最近很迷「僕らのあしあと」这首歌(笑)

 2014/04/29 更新

在地铁车厢等无法接受到 GPS 信号的场所,手机将通过 A-GPS 等方式定位,结果可能存在较大误差,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如果连接至了 WLAN,Lifelog 也能通过无线网络定位。

 2014/05/01 更新

SWR10 可以正常识别使用跑步机完成度步行/跑步动作。整体精度尚可,与主观估计值没有太大的出入。

 

小结

初步体验下来,SWR10 达到了自己的预期,确实是一款有趣的产品。通过它可以了解自己的人生究竟是如何度过,对于自认为热爱生活的自己来说,可算是能够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幸福感。

非要说几点不足的话:1、电池续航还有些不足;2、连接不够稳定,偶尔会断开连接。自己不清楚第二个问题是不是个别现象。身处2.4GHz信号严重干扰的环境中或许也是一个原因(除了他人的无线网络信号,自己的房间中有11台设备正在使用这个频段,会有冲突也在所难免)。

在几个月前,三星(Samsung)也公布了自己的新型智能可穿戴设备 Galaxy Gear Fit。它的外形精美,支持记步、心拍测定、消息查看等功能。同样也支持防水。Gizmode 在试玩后给出了硬件设计优秀(除了屏幕方向与视线垂直难以阅读),但软件设计极其糟糕且存在大量bug而毁了这款产品,完全不值得购买。

按照 Gizmode 的标准,这款 SWR10 恐怕也会收到酷评吧——功能较单一、数据同步不够及时、Lifelog 的易用性仍有不足等。事实上,一些外文媒体对这款产品的评价正是如此,如 Trusted Reviews 表示:虽然价格并不昂贵,但却没有什么令人惊喜的功能。

自己很能理解这些评论,正如自己向朋友提到这款智能腕带时,大部分人的反应是“能记录活动又如何呢?我不需要”。

可穿戴设备的先行者索尼至今没有想明白这类产品的存在价值,今年独领风头的三星即使投入了各种可能的营销手段也没能使自家的智能手表或手环引爆市场,被寄予厚望的苹果(Apple)更是犹抱琵琶半遮面,迟迟没有推出传说中的 iWatch。Google 研制了 Google Glass,并试图联合众厂商推广 Android Wearable,或许会成为最终的赢家。

人们显然还没有想明白,科技应该如何穿带在身上。不过,作为旁观者,自己时常会有这样的感觉:

未来,已经来到。

请继续努力。

 

 

最初的最后的索尼平板电脑——VAIO Tap 11 测评(前篇)

在微软(Microsoft)推出针对平板设备优化的 Windows8 之后,索尼(Sony)先后推出了不少试图活用触摸屏的笔记本电脑产品。侧滑式的 Duo 系列也好,翻转式的 Fit multi-flip 系列也好,都采用了非常具有个性的外形设计。而去年 IFA 2013 公布的 Tap 11 ,采用了与微软 Surface 系列类似的键盘机身分体式设计,一改之前的变形设计,成了彻头彻尾的平板电脑。

这样的设计,其实是自己多年来所一直期望的。可惜受限于技术与成本,无论是 Tap 11 还是 Surface Pro 2,都或多或少有令人不满的不足。原本打算等待今后的改良型号,没想到2月初索尼闪电发表出售 PC 业务的消息。于是,赶在在线定制服务结束前,入手了一台 VAIO Tap 11,纪念索尼最初的也是最后的 VAIO 平板电脑。

前篇主要介绍一下 Tap 11 的外形,简单的使用感想,以及一些相关的评论。

下面进入正题。

首先是包装。由于机身尺寸较小,Tap 11 的包装盒也不大。

包装盒风格与近期其他产品一致
包装盒风格与近期其他产品一致

由于机身尺寸较小,Tap 11 的包装盒也不大。

包装盒中,机身与键盘分开放置。键盘藏在下层。虽然已经对 Tap 11 仅9.9mm的厚度有了准备,但实际接触到实物时还是为其纤薄的机身所惊讶,这台获得了红点设计奖与 iF 设计奖的产品,无愧于当前世界最薄的 Windows 平板电脑。作为对比,Surface Pro 2 的机身厚度为13.5mm。

包装在纸袋中的 Tap 11 机身

除去各种单据,包装盒中的内容很简单。只有电源、手写笔(附电池)、手写笔挂钩、键盘,与主机。

另有可选配的 VGA 接口转接器与 USB 无线路由器
另有可选配的 VGA 接口转接器与 USB 无线路由器

Tap 11 的接口集中在机身左侧。它提供了一个支持供电功能的 USB 3.0 接口,它与 Micro HDMI 接口一起藏在机身左侧的保护盖中。

为各种接口设计保护盖是索尼的一贯风格
为各种接口设计保护盖是索尼的一贯风格
由于机身厚度的限制,Tap 11 使用了特殊设计的接口,过去的电源线不能通用
由于机身厚度的限制,Tap 11 使用了特殊设计的接口,过去的电源线不能通用
左上方印有 SONY 字样的 Logo
保护盖闭合时的样子,左上方印有 SONY 字样的 Logo
特殊设计的电源接口,为缩短长度,通过卡口固定,因此插拔并不太方便
特殊设计的电源接口,为缩短长度,通过卡口固定,插拔并不太方便

Tap 11 的右侧布有耳机接口、圆形电源键以及音量调节按钮。值得注意的是,该耳机接口不支持索尼在降噪耳机等设备上采用的5段式设计,声道会发生错误。

音量键较细。尽管一定的突出保证了可以直接通过触摸找到按钮位置,但手感却很一般
音量键较细。尽管一定的突出保证了可以直接通过触摸找到按钮位置,但手感却很一般

顶部左侧是风扇的出风口。Tap 11 提供了多种 Core i 处理器配置。虽然已经选用了比通常超极本功耗更低的Y系列,但功率仍有11w,依然离不开风扇散热。

这种状态几乎是 Tap 11 能够竖直站立的极限
这种状态几乎是 Tap 11 能够竖直站立的极限

顶部右侧提供了一个 MicroSD 卡卡槽。另有支持日本 au 4G LTE 网络的版本,额外提供了 SIM 卡插槽。顶部中央隐藏了两个麦克风与一个红外线发射器,后者可以配合内置应用遥控各类家电。

VAIO ASSIST 系统帮助按钮与 NFC 通讯芯片也在卡槽附近
本体充电指示灯、VAIO ASSIST 系统帮助按钮与 NFC 通讯芯片也在卡槽附近

Tap 11 的正面只有两个接口,分别是 Windows 按钮与键盘充电接口。

回馈力度较硬,在站立模式下不易按下。索性此时一般都会选择键盘上的 Windows 徽标键
回馈力度较硬,在站立模式下不易按下。索性此时一般都会选择键盘上的 Windows 徽标键
键盘充电接口低调地置于正面的右下角
键盘充电接口低调地置于正面的右下角

Tap 11 的无线键盘厚度约4mm,19mm的间距与普通的笔记本电脑键盘相当,非常舒适。1mm的键程虽然略短,但实际使用时发现弹性适中,回馈明确,比预想得要好不少。事实上,键盘背面四角各有一个突起,防止键盘背面的金属表层磨损,因此键盘中间区域事实上出于架空状态。最初可能不太习惯,熟悉之后或许会觉得这层空隙对按键手感有着正面作用。

这块键盘的通信频率为2.4GHz,非蓝牙。尽管官方参数称有效距离为50cm左右,但实际中,在2~3m内都能正常使用。不过出现过几次失灵,在刷新设备管理器列表后恢复。由于次数太少,现在还不清楚问题的原因。猜测由同时按下多个键引起。如果今后经常出现这一问题,恐怕会严重影响体验。

2014/04/26 更新

2.4GHz 频段较为拥挤,一般的家用无线路由器、蓝牙设备等都会使用该频段。同样占用这一频段的 Tap 11 的无线键盘并不支持特殊的抗干扰设计,于是结果就是,连接断开、输入延迟、丢失按键或重复按键等问题,都是不可避免的设计缺陷。据说将无线路由器切换为穿透力和障碍物跨域能力较弱的 5GHz 频段后,干扰问题会有很大的好转。不过,自己的房间里同时有6台设备通过 2.4GHz 的 WiFi 连接,3台设备通过蓝牙连接,可能是干扰问题较为严重的一个次因。

从英特尔官网更新了最新版的网卡驱动后,连接断开的问题基本消失。但输入延迟、丢失按键和重复按键的情况依然存在。猜测其中也有 Tap 11 性能不足的原因。在系统资源占用较高时,这种情况的发生频率会大幅提升(例如,编辑大型的 Office 文档时反应会明显变慢)。反过来,例如,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就没有这样的问题,文本输入过程非常愉快。不过,按一次退格却连续删除了多个字符乃至一整行之类的问题,即使偶尔发生,也会让人抓狂。另一方面,一段时间没有使用键盘后再次输入内容时,第一个输入有一定概率丢失。例如,执行 Ctrl/Shift 等组合键操作时,Ctrl/Shift 很容易被忽略。解决方法是按第一个键时延长半秒。此外,Ctrl/Shift 等键无法与触摸板的单击同时使用,必须使用触摸板下方难按的独立按钮,也是一个问题。

键盘意外断开连接后,可以通过刷新设备管理器列表、打开并关闭飞行模式、在 Windows/drivers 文件夹中通过 Pairing tool 重新匹配等方法恢复连接。

总的来说,键盘的问题是 Tap 11 最大的设计问题。远比续航能力不足严重。为了减少不稳定性,用户必须自己主动为它创造一个良好的通信环境并手动更新最版的驱动。即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后,虽然稳定性高了很多达到了“基本能用”的级别,但存在“可能在紧要关头掉链子”的风险,依然很难让人接受。如果希望有一台可以作为主力使用的笔记本,需要大量输入文字,且无法忍受这个问题,那么 Tap 11 并不是一个合适的选择——如果官方没能通过升级软件解决这个问题的话。或者,可以考虑使用外接键盘完全摆脱这个问题——如果 USB 接口还空着。

虽然之前的小结中表示 Tap 11 让自己有些失望,不过事实上,在限定条件下,它依然是一台很优秀的设备——不需要大量输入文字、不需要长时间外出使用、对重量敏感但又希望有尽可能强的性能、主要用它做笔记看视频或浏览网页。如果用户有更多需求,就可能会遇到一些麻烦。这些麻烦也许在一些价格低廉的设备上也经常存在,只是 Tap 11 的定位与实际的表现,让原本的期待落了空而已。

2014/04/29 更新

如果上面提到的 Pairing Tool 失效,报错 Fail to get the dongle handle,且设备管理器显示 Cypress USB Bootloader 驱动缺失,可以在关机状态下通过背面的 Assist 键进入 BIOS,选择 F9 重置设定,并保存退出,以解决问题。

2014/05/09 更新

事实上,很多时候,如果键盘失去响应,只需从屏幕右侧划出菜单,选择PC设定,在网络中关闭 Keyboard Receiver 再打开即可。另外基本能够确定,在简单的2.4GHz网络环境中,由于干扰较小,很少会断线。把家中的路由器换成5GHz或许是个好主意。另外,在网络比较简单的环境中,键盘按键的响应速度都会有人可以感觉得到的提升。

2014/06/06 更新

换了一间房间后,干扰明显减小,键盘很少再发生断线问题,且反应速度明显改善。偶尔失去响应,只要按照上一条更新中所说,进入网络设置飞行模式界面,键盘就会自动获得响应。

2014/10/31 更新

索尼正式发布了无线键盘的固件更新,修复了键盘失去响应的问题,且整体反应速度大幅提升,附属键盘的可用性终于达到了令人满意的程度。这个问题似乎源于原版固件与 Windows 8.1 的不兼容,但直到一年之后才正式解决,实在令人失望。

2015/10/07 更新

又过了一年,索尼终于在9月发布了新的键盘固件更新,解决了刚启动电脑或长时间不使用键盘后第一次点击操作会被忽略的问题。经实际测试,键盘的反应速度确实又有所提升,偶尔出现的第一个输入被吞的问题也修复了。触摸板的反应似乎也又好了一些。产品发布两年,甚至 PC 业务部门已经出售后依然提供支持确实值得表扬,但问题是,这样的问题难道不应该在产品上市之前就解决么。

厚约4.25mm,重量约320g的无线键盘
厚约4.25mm,重量约320g的无线键盘
键盘右上方有独立的开关,其中触摸板可以关闭。另提供了大写锁定指示灯与低电量提示灯
键盘右上方有独立的开关,其中触摸板可以关闭。另提供了大写锁定指示灯与低电量提示灯

这块键盘的触摸板中规中矩,属于勉强能用的程度。有时过分敏感,会发生将拖曳操作的开始识别为一次单击。下方的左右键非常硬,需要用很大的力量才能按下,直接影响了使用体验。这块触摸板虽然支持多点触摸,但却只支持最基本的双指缩放与滚动手势等操作。对于自己这样没有特殊需求的人或许问题不大,但习惯了各类自定义手势操作的人可能就要失望了。

2014/04/26 更新

Tap 11 支持的触摸板手势包括:

  • 单击——鼠标右键
  • 双指单击——鼠标右键
  • 双指滑动——鼠标滚轮(支持惯性)
  • 双指缩放——视图缩放(需要程序支持)
  • 从触摸区域右侧向左划入——打开 Windows 8 右边栏
  • 从触摸区域上方向下划入——关闭当前 Windows 应用

自己原本就几乎不使用鼠标而偏好使用触摸板或指点杆(右手不必离开键盘,输入效率更高),在习惯了 Tap 11 触摸板的感度后更是如鱼得水——上面说的误触等问题已经几乎不再发生。这块触摸板的阻尼良好,即使长期使用也不会有太大问题。单击、双指单击与双指滑动等手势非常实用。如果不考虑下方的两颗按钮,它如此舒适,以至于自己甚至打算忘记键盘那不尽人意的使用体验。不过,由于键盘的无线连接问题和 Tap 11 本身的性能问题,在无线网络环境混杂或处理高强度处理的时候,偶尔会出现反应延迟的情况,实在遗憾。

当然,如果不习惯使用触摸板,而另外连接了鼠标,则完全不会遇到上面提到的问题——只不过唯一的一个 USB 接口就这样被占用了。

令人欣慰的是,这块触摸板的阻尼尚可,习惯之后误操作的次数也会明显下降
令人欣慰的是,这块触摸板的阻尼尚可,习惯之后误操作的次数也会明显下降

键盘通过磁铁与机身吸合,并将自动充电。充电3小时大约能维持一到两周的日常使用。盖上键盘等同于传统笔记本电脑的合上上盖。

键盘背面为金属材质,右下角有一个充电指示灯
键盘背面为金属材质,右下角有一个充电指示灯

由于要兼顾平板模式下的外形完整性,Tap 11 的背部比较简单。除了中间可收起的无级支架外,就只有两侧的立体声扬声器和一个800万像素(有效像素799万)的摄像头。扬声器的尺寸不大,实际效果也很平常。Exmor R for PC 传感器的画质不值得期待,聊胜于无。正面的92万像素摄像头也只不过能胜任日常的网络视频聊天。

Intel Inside & Powered by Windows 8 Pro
Intel Inside & Powered by Windows 8 Pro
最后的索尼 VAIO。摄像头上方是风扇通风口
最后的索尼 VAIO。摄像头上方是风扇通风口
合上键盘后,整体感觉厚了不少
合上键盘后,整体感觉厚了不少

Tap 11 依然采用了 N-trig 提供的电磁笔系统,因此虽然手写笔的外形略有不同,但是和初代 Duo 11 兼容。据称一节全新的 AAAA 碱性电池能够支持18个月的日常使用。考虑到 Duo 11 的那只笔已经使用了17个月依然没有问题,这个数字中不含太多的水分。

手感较上一代有少许提升,外形则洗练了很多
手感较上一代有少许提升,外形则洗练了很多

 

关于性能

这台 Tap 11 选择了 Core i7-4610Y 处理器,1.70 GHz,4MB的L3缓存。实际性能略强于低电压版的 Core i5-4200U(Surface Pro 2 即采用了此处理器),大幅低于去年的 i7-3667U,更低于其他很多移动版处理器。远高于 Atom Z3770 等处理器。

性能参考值(数据来自 www.cpubenchmark.net):

  • Core i7-3667U @ 2.00GHz:4031
  • Core i7-4500U @ 1.80GHz:3869
  • Core i7-4610Y @ 1.70GHz:3514
  • Core i5-4200U @ 1.60GHz:3325
  • Core i5-4210Y @ 1.50GHz:2247
  • Core i3-4020Y @ 1.50GHz:2333
  • Atom Z3770 @ 1.46GHz:1326

也就是说,这些今年超极本或平板电脑常用的处理器的性能都有些捉襟见肘。

Tap 11 的 CPU 是 Intel HD Graphics 4200,虽然功耗较低,但性能也稍弱于去年的 Intel HD Graphics 4000 与今年的 4400。应付大部分网页游戏不成问题,但大部分网游都只能勉强应用低画质,稍大型的3D游戏即使最低画质也无法应付。

手头的这台 Tap 11 搭载了8GB的板载内存,自己的日常内存使用量大约是6GB上下,正好能够胜任。虽然处理能力有限,但运行 Clip Studio Paint 等绘图程序并没有问题,甚至不弱于性能更强的 Duo 11 @ 4GB RAM。不过,毕竟性能不足,一些图像处理软件和 IDE 则会需要更久的渲染与编译等待时间。总的来说,这款 i7-4610Y 能够提供目前主流超极本具备的运算能力,对于大多数以文档处理与网页浏览为主要任务的用户,不存在明显的性能瓶颈。本文对于性能的一些描述,都基于外接了一个全高清显示器的前提。因此,通常情况下,系统的整体性能应该会更好一些。

 

关于显示

Duo 11 一样,Tap 11 采用了一块11.6寸的 FHD 分辨率(1920×1080) IPS 式 TFT 液晶屏。之前 Duo 11 的液晶屏存在非永久性的残影与特定条件下的灰度闪烁问题。遗憾的是,官方称,这是 Duo 11 选用的 IPS 屏幕的特性。虽然理解部分 IPS 确实存在这一问题,并且对实际使用的影响也并不太大,但索尼没有为自己的高端产品选用更优质的配件,着实让人失望。

Tap 11 的屏幕可视角度良好,色温偏暖。默认开启的 X-Reality for mobile 和 Triluminos for mobile 就好像是为色彩加了味精,浓艳了许多。根据 notebookchech.com 的测评文章, Tap 11 的屏幕具有约831:1的对比度、约412 cd/m²的亮度和约61%的 AdobeRGB 色域(超过100%的 sRGB 覆盖),在同类设备中优势明显。不同的测评由于设备与测量方法等原因,结果略有不同,但一致肯定了 Tap 11 的显示效果。自己主观的感受也是非常满意。

 

关于噪音与温度

得益于低功耗的处理器,Tap 11 在通常使用时机身温度约26摄氏度,高负荷条件下出风口约40摄氏度,较为舒适。不够,只要处理器负荷长期处于20%,风扇就会有较为明显的噪音。如果负荷长期高于50%,噪音就会达到令人烦躁的级别。观看 Flash 视频时建议关闭视频弹幕等内容。

 

关于电池

Tap 11 内置了一块 3800mAh/30Wh 的2芯锂聚合物电池,能够支持中等亮度下约5小时的网络浏览与文档处理,约4.5小时H.264 1080p 视频播放,约2小时的在线 Flash 视频播放能力。远低于 ThinkPad Helix、Surface Pro 2 等竞争对手。如果不使用无线键盘,使用时间还能有一定的延长。不过显然,这样的结果,对于一台便携式的平板电脑来说,是不合格的。

 

小结与其他

Tap 11 带给我的惊喜与失望大约是一半一半。

索尼确实设计出了这么一台轻巧便携、外形洗练、性能够用的平板电脑——但是它的续航不足、噪音略明显、价格高昂、做工平庸。

这里着重讲一下做工。事实上,之前就听说 Tap 11 的做工令人失望,边框存在缝隙。自己手头的这台的右侧边框也有一处约5cm长1mm宽的缝隙。也接触过不少笔记本电脑,平心而论,这种程度的缝隙,对一些中低端笔记本来来说并不是一个值得专门指出的问题,但发生在 Tap 11 身上,却着实是一个扣分项。首先,Tap 11 作为平板电脑而非传统的笔记本电脑,与用户的距离更加紧密,理应提供更好的做工。其次,即使不考虑这一因素,这样的做工与它的定位也不相符。与高端产品相当的价格给了用户额外的期待,但索尼没能兑现。不仅是做工,后背的材质质感也很普通,不及 Duo 11/13,更不能和 Xperia 系列的手机与平板电脑相抗衡,更不用说苹果(Apple)的 iPad/iPhone。明明精致的外观也是吸引消费者的一个重要因素。

人穷志短,VAIO 在连年亏损的背景下,即使索尼的工程师满腔想法,也难以把它们很好地实现在最终的产品中。为了实现9.9mm的厚度而放弃续航的决定,也只能用偏执来形容——人们应该很乐意看到一台12mm厚但能够使用10个小时的 Tap 11,而非不知与谁争的9.9mm4小时续航。Tap 11 的假想敌显然有 Surface Pro 2,780g/9.9mm 的重量与厚度确实赢了,大幅获胜。但弱得多的续航,却赶走了潜在的消费者。我想到了一个词,自取灭亡。

最近 VAIO Fit 11A 又爆出了因采用了由松下(Panasonic)提供的,存在过热自燃隐患的锂电池而紧急请求用户停止使用,并考虑免费检查更换的事件。VAIO 在诞生的十多年里,带来了很多新鲜的想法,创造了很多世界最轻、最薄的记录,却始终没能走出小众。

不过,如今是智能手机的时代。PC 已经成为过去式——它仍然是不可缺少的生产力工具,但不再是人们日常娱乐的必需品。

与 VAIO 一样,Xperia 的主战场也是日本本土与欧洲。欧洲人莫名其妙的品牌忠诚度支持着索尼。但无法抢占超过17亿人口的中国与美国市场,索尼就无法获得足够的销量和口碑来支持不断的改良与发展。前些天,IDC 的报告显示索尼凭借 Xperia C 与 Xperia M 等高性价比中低端机型在印度获得了第二位的市场份额——远低于三星(Samsung),但超越了苹果。基于各种原因,短时间内,索尼在中国大陆获得成功的希望渺茫,国产厂商的优势巨大。首先挑战印度市场或许是一个好主意。

流行的事物总是瞬息万变。在上海,诺基亚N系列多媒体手机、PSP、夏普高端翻盖手机、HTC Android 智能手机、 iPhone、三星 Galaxy 系列……或长或短地引领过地铁车厢中的潮流。新的大屏幕 iPhone 能否从 Galaxy 中抢回一部分市场、硬件已无明显短板的 Xperia Z2 能否提升索尼手机在国内的知名度,最近在海外也经常引起话题的不少国产品牌能否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价值……我很期待。

 

下篇为软件与应用感想,将主要介绍作为平板电脑的 Tap 11 能够提供哪些传统设计所无法实现的便利用法,比较 Duo 11、Xperia Z Ultra 等其他一些平板类似设备,并补充其他本文没有提及的内容。

看上去很美——索尼(Sony)智能蓝牙耳机 SBH52、充电保护套 CP12 使用感想与测评

蓝牙耳机不但能够解放双手,而能免去耳机线缠绕的困扰,是非常方便的外设。随着手机尺寸的不断加大,蓝牙耳机的便利性也越来越明显。然而,蓝牙耳机新奇的外观与使用方式也把不少潜在用户拒之门外。并不是每个人都希望被贴上“Geek”的标签。

索尼/索尼爱立信(Sony Ericsson)从很多年前就致力于设计外观时尚的蓝牙设备,推出过经典的 MW600 等蓝牙耳机。获得了 2014 iF 产品设计奖的智能蓝牙耳机 SBH52 也是其中之一。

sbh52

 

SBH52 的特点在于既可以通过耳机通话、收听音乐、电台,也可以直接通过机身内置的扬声器播放声音与通话。与索尼其他智能蓝牙设备相同,SBH52 也可以查看短信、电子邮件、日程等信息,并能控制/显示音乐播放信息及来电信息。防滴溅以及能够同时连接两台设备的能力也为日常使用提供了方便。

被设计与功能吸引,便选择了这款蓝牙耳机。可惜的是,实际的使用体验并不理想。

SBH52 的外观非常简约时尚。尽管本文的照片不如官方渲染图,但实际拿在手上依然觉得非常不错。只是轻飘的塑料机身质感稍有不足。

DSC01204
SBH52 的正面是麦克风、显示屏、接听/挂断按钮与听筒。右侧是返回键与播放控制/菜单控制键。由于快进快退键有一定的坡度,因此可以通过触摸识别按键
DSC01207
背面是扬声器与夹扣,上方印有索尼的 NFC 标记方便用户识别。左侧是 MicroUSB 接口及音量键
DSC01210
原配的入耳式耳机

作为智能蓝牙耳机,SBH52 有着诸多功能。

DSC01211
连接完成后的状态
DSC01212
系统菜单
DSC01216
音乐播放界面,可以控制播放状态
DSC01218
通话记录界面,可前后浏览并回拨
DSC01221
FM 调频收音机界面,需插入耳机作为天线
DSC01225
SBH52 能与2013年的全平衡设计风格很好地搭配
DSC01227
与6.5mm的 Xperia Z Ultra 并排放置
DSC01228
88 x 25 x 8 mm (厚度:含夹扣 13mm),重量23g

尽管官方声称的功能,SBH52 都能实现。出色的外形设计也让它能够出现在各种场合。然而它也存在诸多问题,以至于自己目前完全无法将它作为主要的耳机使用。

首先是两个不太严重的问题。

首先是电池续航。根据官方数据,使用耳机时,SBH52 在特定环境下具有约10小时的媒体播放时间与8.1小时的通话时间,待机则长达385小时。实际使用中,平均充电频率为两至三天,老实说,并不能令人满意。所幸 115 mAh 的电池充电也很迅速,没有造成实际的影响。

其次是音质,SBH52 极力渲染低音。没错,很多人喜欢重低音。但它的音质本身却不敢让人恭维。尽管应付语音不成问题,但在播放音乐时,劣化相当严重。虽然已经做好了“出门在外不能苛求音质”的心理准备,SBH52 的表现依然让人遗憾。

然而,这款耳机还有两个严重的问题。

其一,耳机本身的提示音无法关闭。即使手机选择震动或静音,即使链接了耳机,SBH52 的外置扬声器也会在收到通知或电话时发出自带的蜂鸣声。这直接决定了自己不可能在室内打开 SBH52。如果这个问题不会在将来的软件更新中改善,这款耳机对于自己就是鸡肋。

2014/03/10 更新

经提醒发现 SBH52 会为来电通知与媒体播放维护两套独立的音量。在播放媒体时,音量键控制的是媒体音量,在未播放媒体时则控制通知音量。只要将该音量调低至0,即可关闭蜂鸣。

其二,SBH52 与目前 Android 4.3 版本的 Xperia 手机兼容性很差。原因不明的掉线、无法连接、声音消失、自动重启等问题,迫使自己换回了之前的 XBA-BT75。音质出色的 XBA-BT75 有着外形过于独特不适合在室内使用,且电池续航较短的问题,原本退役为了跑步时的专用耳机,现在却不得不暂时顶替。SBH52 与其他一些设备并没有上述问题,经调查,猜测与 Xperia 不兼容的可能原因包括:智能连接应用的软件错误、手机中安装的各类 Smart Extras 插件的兼容问题、STAMINA 节电模式的兼容问题、区域联动 WLAN 模式的兼容问题,Throw 跨设备流媒体传送,等。其中 Smart Extras 原本用于向索尼的智能蓝牙设备同步包括短信、邮件在内的各类通知,国内无法正常访问 Gmail 也可能是导致问题的一个原因。由于可能的原因太多,加上 SBH52 的连接问题并非总是存在,因此也一直没能找到确切原因。事实上,只要重启手机,SBH52 就能够非常稳定地连接很久,直到,比如,进入了 WLAN 自动开启区域,或是手机彻底进入休眠状态等。希望不久之后的 Android 4.4 升级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否则 SBH52 可能会成为自己近年买得最不值的产品。

2014/03/17 更新

在近日索尼官方的智能连接设备管理应用升级后,SBH52 通过智能连接与设备连接时的稳定性得到了大幅提升。是否达到了实用级别,今后将继续观察。

 

索尼同时为 Xperia Z Ultra 推出了一款内置3000mAh电池的充电保护皮套 CP12。附送磁力充电线、伸缩式手写笔,以及具有支架模式,也是它的几个特征。

只不过,与 SBH52 一样,它也是自己少有的几件购买后不但没有为生活增添便利反而徒增很多麻烦的产品。

DSC01302
简洁的正面,拿在手上时颇似一本普通的笔记本。外层材质似乎是皮革,手感不错,可惜颜色略有些不均,影响了美观程度
DSC01304
内部是一个塑料外壳,用于固定手机。挂机绳孔等自然没有被遮挡
DSC01305
下方具有一个充电指示灯,能通过颜色提示充电状态。
DSC01306
背面的摄像头孔其实并不美观,额外的固定槽更使这款保护套的背面设计大打折扣
DSC01308
附赠的伸缩式手写笔只能在 Xperia Z Ultra 上使用,不支持其他电容屏。今年新推出的 Z2 与 Z2 Tablet 或许也能支持这种触摸笔。
DSC01309
翻盖内侧有一个不显眼的 SONY Logo,内层嵌有磁铁,用于在关闭时固定翻盖。
DSC01311
外壳上方提供了手写笔插糟,但是取放并不太方便,固定也不够牢固
DSC01312
这款充电保护套与最近的 Xperia 一样具有磁力充电接口,可以使用附带的磁力充电线充电。边框正面的长条形按钮用于控制是否为手机充电
DSC01313
聊胜于无的支架模式
DSC01314
支架模式不会影响耳机的使用
DSC01318
Xperia Z Ultra 能够识别手指与手写笔。当使用手写笔下拉通知栏时,将自动出现额外的新增便筏/涂鸦本的快捷方式
DSC01320
使用手写笔涂鸦(借助 AutoDesk SketchBook Pro)

首先罗列这款充电保护套的缺点:

  • 16.6mm、290g 的保护套过于厚重,如果官方事先公布了具体的重量,自己很可能会犹豫是否值得。原本6.5mm、212g的 Z Ultra 尚能够装入口袋,并用单手完成大部分操作。在安装保护套之后,双手操作不可避免。相比 Xperia Tablet Z/Z2 Tablet,6.44寸的设备有着超过10.1寸平板的重量与两倍以上的厚度,电池续航却更弱,这种外设的存在意义少了很多。
  • 做工并不算好。正面右侧使用最频繁的皮革区域在使用数周后出现了轻微开裂,虽然不妨碍使用,也能有办法修复,但严重影响心情。内部的塑料外壳也不够平整,有轻微翘起。
  • Z Ultra 在设计时没有考虑到保护套,因此无法在合上翻盖时自动关闭屏幕。设计细节上落后三星(Samsung)不少。
  • 支架模式角度固定,且不够稳固。如果可以采用 iPad 的设计应该会好很多。但也许小尺寸不容易实现吧。
  • 背面设计实在称不上美观。
  • 3000mAh的电池仅能作为移动电源使用,因此电池续航能力并非提升了1倍。

当然,存在的意义并非是零:

  • 提供了手写笔插槽。
  • 保护机身,尤其是屏幕。
  • 在外出时不必专门携带移动电源。
  • 毕竟屏幕尺寸不大,能够收纳于较小的包中。

虽然找出了一些优点,但极低的性价比又为它泼上了一盆冷水。于是,这款充电保护套与 SBH52 一样,成为了看上去很美的产品。

最后谈谈手写笔的使用:

  • 触感良好,只要屏幕没有污渍,就能流畅感应。
  • 不支持压感,与三星的 S Pen 相比劣势明显。
  • 笔杆较细,舒适度勉强。
  • 对于 Xperia Z  Ultra,系统内置的涂鸦应用优化不足,如果笔尖移动过快,线条将会断开。

默认分辨率下的 AutoDesk SketchBook Pro 基本流畅使用。开启了手写笔模式后,能够只识别手写笔的笔尖,手指只能进行缩放与菜单选择,不易造成误操作。但手指与笔尖同时接触屏幕时,将没有任何反应,即无法防手触,因此实用性依然不够。但愿这是一个软件问题,能够在今后的升级中解决。不过移动版的 SketchBook 功能较少,且缺乏快捷方式,同时 Z Ultra 6.44寸的屏幕也并不十分足够,因此只适合作为草稿本,随时记录灵感。不过这样一来,厚重的保护套又与便于随身携带相矛盾,实在是让人兴趣大减。

总之,这两款配件都决称不上能够推荐。

SBH52 与这款保护套都是看上去很美的产品。实际设计中的诸多不足,也反映出了索尼现在的问题——尽管有一些闪光点,但最终的产品常常会存在一些不足,赶走它的用户。今年的新旗舰 Xperia Z2 在上市前绘出了一幅近乎完美的前景,不知实际是否能够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自己已经是迫不及待地想要体验 Z2 了(笑)。

 

本文图像版权属于相关版权所有者

One Sony——索尼(Sony)正式发表智能手机旗舰 Xperia Z2 及相关产品

今天,索尼在巴塞罗那召开的 MWC  2014(Mobile World Congress 2014)上正式发表了新一代的智能手机旗舰 Xperia Z2,以及对应的平板电脑 Xperia Z2 Tablet。

0_Xperia_Z2_Black_Front_Colorrange

Xperia Z2 side

Xperia Z2 在外形上与前代 Z1 差别不大。以下是两者的基本参数对比:

Xperia Z1   5.0寸TFT-VA液晶屏 高144.0mm  宽74.0mm   厚8.5mm   重171g   电池容量3000mAh
Xperia Z2   5.2寸TFT-IPS液晶屏 高146.8mm   宽73.3mm   厚8.2mm   重169g   电池容量3200mAh

在机身面积几乎没有变化甚至更窄的情况下,Z2 在保持 IP55/IP58 的防尘防水等级的同时搭载了一块更大的屏幕。三星(Samsung)的 Galaxy S 5 在支持防水防尘后,边框反而变得比 S IV更宽。Z2 在这点上已经不再存在劣势。

除了 Full HD(1920×1080)分辨率的 TRILUMINOS™  Display for mobile 广色域技术及 X-Reality for mobile 画质增强技术,新引入的 Live Colour LED 将有效提升屏幕亮度并维持亮度均匀。根据 MWC2014 的现场媒体评价,无论是色彩、亮度还是可视角度,Xperia Z2 拥有能够与 iPhone 相媲美的最顶级的屏幕显示效果。

1/2.3” 2070万象素 Exmor RS™ for mobile 的传感器、F2.0 的明亮的 G 镜头以及 BIONZ™ for mobile 图像处理器也得到了延续。同时得益于性能的提升,4K视频录制也成为可能。根据各类权威站点的测评,Xperia Z1 是目前摄像头素质最高的 Android 手机,也是最优秀的拍照手机之一。得益于大型传感器、光圈明亮的镜头,以及高速的处理器,Z2 很有可能继续延续这一优势。新增的 120 FPS 高帧率高清(720P)视频录制也是一个亮点。Z1 引入的相机应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背景虚化等一些新功能或许会抢去一些图片编辑软件的工作也说不定。

音质方面,Xperia Z2 终于引入了索尼成熟的主动降噪技术,能够有效过滤包括飞机引擎、地铁轨道等在内的环境噪音。根据现有信息推测,它很可能是与索尼在 Walkman 等各类产品中采用的相同的技术,并标配音质优秀的 MDR-NC31EM 入耳式主动降噪耳机。传统的 Clear Stereo、Clear Bass 及 Clear Phase 音质增强技术让自己对 Z2 的实际听感放心。支持模拟立体声音效的双扬声器据说有着良好的音频外放表现。此外,和新一代的 Walkman 产品一样,Xperia Z2 也支持 DSD 高码率音源,虽然不知道实际播放效果如何,但也是 One Sony 的一个标志。

增强的 Snapdragon 800 2.3 GHz Qualcomm MSM8974AB 四核处理器及3GB的运行内存确保了 Xperia Z2 拥有当前智能手机中最强一级的性能(恐怕比采用2.5GHz主频MSM8974AC的 Galaxy S 5 在全负荷运行时略逊一筹,不过智能手机全负荷运行的时间并不很多)。NFC 一触即连功能也已经成为了索尼产品的标配。

14_Xperia_Z2_Water-640x426 15_Xperia_Z2_Turntable-640x426 17_Xperia_Z2_Notepad 18_Xperia_Z2_Dancer 16_Xperia_Z2_Surf-640x426 19_Xperia_Z2_Lifestyle

综合来说,Xperia Z2 是一款几乎没有短板的全能旗舰,屏幕效果优异、拍照效果顶级、音质出色且支持主动降噪,性能高端、双面钢化玻璃及金属边框的设计也抓人眼球。不考虑因价格、营销等影响下的实际销量,作为手机本身来说,Z2 的完成度颇高,无愧于 One Sony 之名。

Xperia Z2 预计今年3月上市。各方面近乎完美的 Z2 已经毫无疑问列入了自己的采购列表(笑)。

 

一同发表的 Xperia Z2 Tablet 是去年 Xperia Tablet Z 的小改版。为了与 Z2 统一,不但跳过了 Z1,还把 Tablet 一词调到了最后。

1_Xperia_Z2_Tablet_Group 27_BKC50 30_DK39

除了屏幕改为10.1寸且1920×1200分辨率,及摄像头参数下降外,Z2 Tablet 的基本规则与 Z2 相当。

一年前,Xperia Tablet Z 是当时世界最轻薄的10寸平板电脑(495g、6.9mm)。一年之后,Xperia Z2 Tablet 依然是世界最轻薄的8寸以上平板电脑(426g、6.4mm)。除了摄像头,屏幕素质与音质与 Z2 如出一辙。6000mAh的电池应该能维持和前代类似的水准,提供约8小时的视频播放及网页浏览能力。

老实说,Z2 Tablet 在分辨率等方面并不出众,最大的卖点在于世界最轻薄以及防水防尘。不过如果价格过于高昂,难保不会落得叫好不叫座的困境。前有性价比超高的 Nexus 平板,后有配置更顶尖的 Galaxy Tab,Z2 想要立足并没有那么容易。

除了两款旗舰,索尼同时发表了外形设计出色的低端机型 Xperia M2 、蓝牙键盘及外接立体声麦克风等附件,并再次宣传了智能手环 SmartBand。SmartBand 是个很有意思的附件,应该会在上市后体验一下。

 

新闻稿(日文)

产品页面:

Xperia Z2(英文)

Xperia Z2 Tablet (英文)

Xperia M2(英文)

SmartBand(英文)

 

 

本文图像版权属于相关版权所有者

世界最快0.06秒179点 AF ——索尼(Sony)发表无反微单相机 α6000

在前一天发表了2014年初的 Cyber-shot 机型后,索尼今天正式发表了新一代无反相机 α6000。

ILCE-6000L

 

α6000 是 NEX-6/7 的整合改良版,除了 EVF 的面积与像素降低外,各方面规格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作为卖点,α6000 搭载了2430万像素的 Exmor® APS HD CMOS 传感器以及最新的 BIONZ X™ 图像处理引擎,实现了0.06秒的世界最快 AF 性能以及179点的全相位对焦与11张/秒的跟踪AF。

Wi-Fi、NFC、PlayMemories Camera Apps™ 等辅助功能健在。PlayMemories Camera Apps™还将新增星空追迹、平滑反射等新应用(国内则专门推出了四款免费的相机应用)。

新发表的 Cyber-shot 便携式数码相机对现有产品线做了增强。WX350 是世界最小最轻量的20倍光学变焦数码相机。HX60V 与 HX400V 分别支持30倍与50倍的光变。且都具备最新的 BIONZ X 以及 Wi-Fi、NFC 功能,并支持 PlayMemories Camera Apps 相机扩展应用程序。

继中低端的 α5000 之后,α6000 进一步完整了今年的产品线。机身约4000人民币的官方定价也非常有吸引力,如果对焦性能令人满意,或许会成为一款热销型号也说不定。

NEX 子品牌已经成为历史,今后索尼的单镜头相机都将仅通过 α 标识。现在看来,一位数型号表示全画幅机型、四位数符号则替代原有的 NEX 产品线。两位数与三位数的含义,相信不久后就会揭晓。

 

新闻稿:

α6000(日文)

Cyber-shot(日文)

产品页面:

α6000(日文)

 

本文图像版权属于相关版权所有者

失落的 VAIO——浅谈索尼出售以 VAIO 品牌为核心的 PC(个人电脑)业务

进入二月,NHK 等媒体先后透露了索尼打算出售 PC 业务的消息。对海外市场业务出售给联想的消息,索尼官方表示不是事实。对于日本市场业务出售给日本产业合作伙伴(下称 JIP,日本産業パートナーズ)的消息,官方的回应是“这不是索尼正式发表的消息”。这一切都给人不好的预感。

今天索尼召开了2013年第3季度的业绩说明会。正式宣布转让旗下 PC 业务。在日本国内,索尼和 JIP 签下协议,共同出资成立独立的新公司,设计开发制造生产 VAIO 品牌的 PC。其中,索尼仅出资5%。预定2014年3月签订协议,7月完成业务转让。新公司位于现在VAIO的技术中心,长野县安云野市。新公司中索尼本社的老员工预计250~300人,原本 PC 部门的近千名员工中的大部分将离开,或提前退休。今后,索尼将把精力集中在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上。2014年春季型号是索尼本家的最后一批产品,索尼将继续为它们提供售后支持。

受到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的影响,近年全球PC市场在以每年10%的速度萎缩,几大 PC 厂商都遇到了大幅的销量下降,其中索尼尤为严重。去年的安倍经济学给日本经济带来了景气,却没有惠及 VAIO。占全球市场份额1.9%,名列第9位的 VAIO 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VAIO 2013年第3季度的销量仅有上年同期的80%,持续下降,连续亏损。在 Windows8/8.1 推出后,尽管索尼开发了一系列可变性的PC,也没能挡住销量的下滑。由于性价比等原因,VAIO 不敌其他品牌,在日本以外的市场处境非常不利。如果要扭转索尼整个电子业务的颓势,分出 VAIO 部门是一剂猛药。但从个人的角度来说,不愿意看到这个结局。

三年前,索尼提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PC 与 TV 的四屏融合战略。如今却不得不砍去极为重要的 PC 业务。以轻巧便携、美观时尚著称的 VAIO,终于要黯然离场。尽管索尼强调 VAIO 品牌将继续存在,但离开了索尼之后,能否保持原有的性格,需要打上一个巨大的问号。

值得一提的是,索尼前天刚刚完成了音乐信息数据公司 Gracenote 的出售手续。这家公司为索尼的大量软件产品提供了乐曲信息查询服务,广受好评。北美地区的电子书籍商店 Reader Store 由于不敌亚马逊(Amazon)的 Kindle,也将在今春下线。如今索尼又准备出售具有重要意义的 PC 业务,可见索尼的财政危机应该不轻。同时,这次出售的不是连年亏损的 TV 业务,也不是市场规模越来越小的音乐播放器部门,其中的理由有些耐人寻味。也许继 IBM 之后,撤出 PC 市场将是大势所趋也说不定。

至于 TV 业务,尽管最近的4K超高清电视在日本本土获得了75%的市场份额,在美国也获得了第一位的占有率,亏损逐年减少,但也不得不做出进一步的改革。索尼将为 TV 部门成立独立的子公司,专注于4K/2K新技术的开发。平井一夫表示,目前没有出售 TV 业务的计划。

其他部门也有不少的组织架构改革与重组,今年预计裁员5000人,以减少生产成本。

在今天的业绩说明会上,PC 的销量预期被进一步调低至580万台(上年同期760万台);液晶电视维持1400万台(上年同期1350万台);智能手机从4200万台下调至4000万台(上年同期3300万台);家用游戏机维持1500万台(上年同期1650万台);数码相机(单镜头相机与便携式相机)维持1200万台(上年同期1700万台)。

拥有三台 VAIO 的自己在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很是失落。一个优秀的品牌,由于过高的售价而始终叫好不叫座,最终不得不被市场淘汰。Xperia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也尚无起色。更糟糕的是,被认为会在本月 MWC 发表的 Xperia 次期旗舰尽管改进了之前 Z1 存在的诸多不足,但从规格上来看似乎也比竞争对手三星(Samsung)的 Galaxy S5 要稍逊一筹。虽然数码影像部门、电影、音乐、金融部门继续盈利提升,但若没有 PC 与智能手机的支持,很难说索尼的未来会是光明的。这次断腕是良策还是拙招,只能看今后的结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