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考取驾照至今已有四年,在幸运地“抽取”到稀有而高价的牌照后开始日常驾车通勤生活,现在也是三年有余。 三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 一贯谨慎的做事风格,加上更重要的好运气,除了停在小区时被人追尾外,尚未发生道路交通事故。之前在申请公司车库停车许可时强制参加了防御性驾驶线上培训,回想起来,确实对降低事故风险有帮助。于是借此机会,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聊聊防御性驾驶。
防御性驾驶(defensive driving)起源于汽车大国美国,大意是整理出一套驾驶行为的指导思想,让司机在驾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做好准备,以应对突如其来的危险。防御性驾驶的相关内容在互联网上可以找到很多,这里不再赘述,更多地介绍自己在实践防御性驾驶三年来总结的心得。
了解车辆并做好维护保养
如今汽车越来越普及,驾驶汽车不再像过去那样是专业人员或具有较高技术素养的人的专利。遗憾的是,不善于操作机器、不愿意阅读说明的人越来越多地成为司机。对很多人来说,汽车是朝夕相处的交通工具,充分了解自己的汽车,不仅有助于最大程度上发挥汽车的性能,延长汽车的使用寿命,更可以确保自己的人身安全。
为了了解汽车,最有效的手段便是阅读由汽车厂商专人编写的使用手册,了解汽车的性能、功能、保养与应急措施。其中,最低限度是充分熟悉车辆各种指示灯的操作方式及使用场景,了解包括换挡、手刹、自动启停、定速巡航等运动功能的操作逻辑与效果。对于提供了应急报警功能的汽车,要了解其使用方式。以上这些不仅要知晓,还要实践,以加深记忆。
另外,应根据车辆保养手册建议的周期对车辆进行维护与保养,一方面确保能及早发现车辆硬件问题,一方面可以延长发动机等关键零部件的寿命。
熟悉交通规则并在严格遵守
能够考取驾照,理论上应该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道路交通规则。然而再一次遗憾的是,目前的现状是,在没有监控摄像的道路上,无视交通规则的司机占了绝大多数,是道路安全的极大隐患,也是防御性驾驶尤为重要的一个主要原因——如果其他人大多危险行车,能够保护自己安全的,就只有自己了。
在驾校学习并实践的交通规则通常无法涵盖实际情况,因此,在开始开车上路后,依然需要保持学习的心态,复习遗忘的知识,并主动学习新遇到的交通标识。
交通规则是一套需要所有道路参与者共同遵守的协议,它经过长期演化,出发点在于从理论上尽可能减少事故风险,提高道路利用效率。出于各种各样的实际原因,100% 遵守交通规则来讲并不现实,在有些情况下也可能不是最优选择。然而,就绝大多数日常驾驶场景来讲,遵守交通规则对减少事故有非常显著的正面效果,也是防御性驾驶的前提。不闯红灯;按照道路车速行驶,尽量与车流速度一致;如非必要,不(大幅度)超速;不违规变道;进入隧道后开启大灯等,既是交通法规的内容,也对安全驾驶有重要作用。
确保身体状态并始终充分掌握环境
大量的事故起于反应不及,而司机的身体状态对反应速度有关键影响。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酒后驾车,在服用嗜睡效果的药物,或缺乏睡眠的状态下,也应避免开车。有能力始终保持高度的注意力,也是防御性驾驶的根基。
每一个司机都应充分了解汽车提供的观察外部环境的途径,包括但不限于左右后视镜、内后视镜、提供声音警报的测距雷达,或是能够在屏幕上投影的盲区摄像头画面等。司机在驾驶过程中应尽可能多地利用所有这些设备,根据当时地车流密度与环境复杂度,以恰当的频率,持续观察车辆周围地环境,包括道路与障碍物,自身与相近车道上的其他机动车,以及道路周边的非机动车与行人等。此处的要点在于保持较高的观察频率,例如,根据情况,每隔数秒至数十秒确认两侧后视镜,以及在观察时尽量广地确保观察范围,而不仅仅集中于车辆四周。一位有经验司机,应当有能力通过观察,在脑中建立以自车为中心,后方数十上百米、前方数百米的概况,能在较早期就发现并意识到接近自车的物体,并随时留意路口、人行横道、学校医院厂区出入口等可能有其他车辆与行人闯入的高风险地带,尽早做出减速等相应的防御操作。在十字路口右转穿越人行横道但左侧停有大型车辆等有明显有障碍物遮挡视线的场景,应减速并通过改变观察角度,错开车辆A柱盲区,提前确认通行路线上没有行人或非机动车闯入。
这里有两个容易忽略的技巧。其一,利用车内后视镜观察车辆后方。以个人经验来讲,车内后视镜能够提供远优于左右后视镜的观察效率。首先,车内后视镜面积较大,距离人眼较近,司机甚至无需明显转动头部就能确认后视镜画面。其次,对于大部分车辆来说,车内后视镜可以透过车辆后挡风玻璃观察到包括当前车道在内的左右至少五车道的情况,且一定的变形效果可以方便司机确认后方车辆是否在加速或减速。充分利用内后视镜可以让司机较仅使用两侧后视镜提前掌握后方车辆的变道与超车意图并做好准备,显著降低因后方车辆急速超车而造成的危险。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如此实用的后视镜使用在驾校中几乎不会教授,大部分人对此一无所知,或是把内后视镜当作观察后排的工具,或是用杂物堆满后挡风玻璃,物理上限制内后视镜的功能。尽管内后视镜被严重忽略,它仍然是落实防御性驾驶的重要工具。其二,根据声音来判断两侧车辆。车厢静音水平虽说是越高越好,通常情况下,四周其他车辆的发动机噪音仍无法被完全隔绝。因此,可以将发动机噪音作为辅助渠道来判断左右两侧是否有车辆从后方靠近。在不方便观察后视镜,或者存在视觉盲区时,声音可以很好地辅助司机判断两侧是否有车辆正在加速,意图超车。
以上这些手段看似麻烦,增加了驾驶的复杂程度,却都能实实在在为司机争取到多半秒一秒的反应时间。很多时候,宝贵的零点几秒就能避免一次事故。
善用灯光提示其他车辆
在自己尽可能掌握其他车辆的行动后,下一步则是尽量让其他车辆也掌握自己的行动。按理说鸣笛也是一种有效手段,不过现状是道路上常常禁止鸣笛,住宅区内反而肆无忌惮,鸣笛的使用场景有限。灯光虽然也有其局限性,但通常距离也更远,合理使用,能够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事故。
建议始终打开日间行车灯或示廓灯、在暴雨与大雾天气打开雾灯、在隧道中打开前光灯,这些都是告知周围自车位置的有效手段,能帮助对方提早做出判断。对于有自动大灯功能的汽车,建议始终使用自动大灯,以免忘记使用车灯。很多人过低地估计了日间行车灯与示廓灯的作用,实际上,对于视力一般,或是夜间视力一般的人,开启小功率的车灯可以非常有效地帮助他们识别,最终提升自己的行车安全。
在变道前,应提前两三秒打开转向灯。在转向开始后才使用转向灯和不使用转向灯无异,都是有严重事故隐患的危险行为。换个角度讲,给相邻车道司机增加两秒的准备时间,除非对方打算趁机加速通过,否则很难会让对方因反应不及而发生车祸。如果从后视镜发现对方开始加速,因立即推迟变道,因为这种行为极易引发事故。
在准备超车和正在加速即将越过侧面车辆时,可通过快速闪烁闪光灯提醒对方。事实上,如果大多数人可以做到变道前提前打开转向灯,这一步骤并非必须。然而,由于不打灯就变道的比例是如此之高,为了防御,就必须自己主动发出提醒,警告侧前方车辆不要突然变道,告知他们侧后方有车辆正在加速前进。除了使用灯光,还应观察前车是否有正在向车道边缘偏离等变道征兆,在超车时保持高度警惕。
预留提前量给自己和他人
对于上下高架匝道、变道、急刹车等行车状态变化,应尽可能早地做好准备。一方面,提前做好准备,有助于自己能更镇定地驾驶,不会因为慌乱而做出错误操作。一方面,结合灯光等方式,其他车辆也能更早地意识到情况变化,有反应的时间。
预留提前量不仅适用于驾驶途中的具体操作,也适用于整段旅程。对于上下班通勤,适当提前出门,预留充足的时间,可以避免因赶时间而仓促开车,增加事故风险。时间宽裕也会减弱超车动机。根据实际经验与观察,很多时候超车带来的收益远小于想象。简单的数学计算可知,对于长达数十公里的市内通勤,超车可以带来的时间节省往往不会超过十分钟;在拥堵的高架道路上反复左右变道超车的“高手”最后很可能也就比原先提前三五个车位而已。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提前或延后旅程,避开每天有规律的道路拥挤时段,可以有效降低事故风险。一方面,更少的车辆总数和更低的车流密度直接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车辆间距增大,反应时间增加;另一方面,危险性车的驾驶员通常也会随着路面上车辆的减少而成比例减少,单一危险驾驶行为本身的风险也会被进一步稀释。另一方面,更通畅的道路对提升驾驶心情,甚至降低油耗都有帮助。
保持心态平和并经常反思
经常驾车,难免遇到各类马路杀手或野蛮驾驶行为。保持心态平和,不与其他司机怄气,也是减少事故隐患的重要一点。人在冲动时往往会忽视周围环境,在驾驶时这是大忌。相互挑衅还可能造成冲突升级,诱发对方做出过激行为,得不偿失。
另外,人非圣贤,在驾驶过程中总会偶尔有做出危险动作的情况发生。即使没有被监控摄像拍到,甚至并没有违法,也应对问题进行反思,理解做出危险行为的原因和可能的风险,并提醒自己今后注意,这样才能避免驾驶风格随着驾龄增加而越来越粗犷,事故风险越来越高。
以上便是自己对于防御性驾驶的一点心得。一家之言,也尚未可以自称老手,仅供参考。愿事故越来越少,驾驶越来越轻松,而不再是负担。
——写于自动驾驶尚未普及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