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e

Line

第十一弾、「Line」。

思い出ばかり。

 

这次的主题是在地铁站台候车的女孩子。上一次在没有基础的情况下贸然尝试写实风格,结果果然不理想,也收到了不少批评。虽然并不是说就此放弃,但总之这次先回到二次元风。构图上也没有再选择半身像,而是想要表现出整体的氛围。在这一个多月里,每天抽了点时间来画,终于在今天完成了。

几张画的经验积累下来,似乎对人体结构和手的画法稍微有些领会了。不过衣服的褶皱依然是一个难点,还要继续学习摸索才行。色彩与光线投影同样也是还没能很好地处理的部分。画面看起来还不是很协调,一部分原因应该就是其中包含了一些不自然的光影与颜色吧。不管怎么说,这还只是第4张,争取下一次能够更进一步就好。

最近的状态相当不错,情绪和健康状况都是如此。虽然很忙碌,但也很充实。上个月独自去了东京,现在回想起来整个体验依然是非常难忘。日本给自己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让自己深刻意识到了各种方面的差距,上海和东京。而最近两周则变得很忙,每天晚睡早起,已经明显感觉睡眠不足,利用这个周末好好休息一下吧。

然而,总有种担心,现在这样自己所满足的时光,终归是会到头的。也许突然哪天就会结束。又或是,只是自己觉得累了,感到无法再像现在这样拼命地去争取。说到底,是意志力的问题,又或是信心的问题吧。换句话说,这与自己究竟有多想要实现自己所追求的那些密切相关,是否坚持,取决于自己是不是愿意为此而各种付出。

不过就目前来说,鼓足干劲,继续加油就好。

 

好きだから、諦めない。

 

 

完美显示——索尼(Sony)Xperia Z Ultra 测评(硬件篇)

手机,或者说智能手机,的屏幕尺寸在近几年中不断增大,成为了一时话题。三星(Samsung)通过 Note 系列成功地打开了所谓“平板手机”市场。随着 iOS 和 Android 系统的不断完善,手机已经俨然成为了人们生活所必需的信息终端。这也正是消费者需要更大的屏幕来显示信息的主要理由。

索尼在平板手机战场姗姗来迟,直到今年,才终于推出了第一款屏幕大于5寸的智能手机 Xperia Z Ultra ( XL39h / C680x )。从各种规格来看,大有一种希望后发制人的气势。自己从发布当天开始就十分关注 Z Ultra 的消息。最近其 3G 版本率先上市,于是已经工作了一年半的 Xperia S 也就顺利退役。

Xperia Z Ultra 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其6.44英寸的全高清分辨率(1920×1080点阵)屏幕。在现时点,它获得了以下几项殊荣:

  • 世界最大屏幕的全高清分辨率智能手机
  • 世界最薄(6.5mm)的全高清分辨率智能手机
  • (除日本市场)世界唯一支持 IP55/IP58 防水防尘规格的全高清分辨率智能手机

换言之,作为具有通话功能的智能手机,而非平板电脑,Z Ultra 具有最大的屏幕尺寸。华为(Huawei)的 Acsend P6 虽然具有6.18mm的厚度,但却仅采用了1280×720分辨率的屏幕,K3V2E处理器以及2000mAh的电池也都是减分项。而防水防尘已经成为了 Xperia 的招牌特征,在 Z Ultra 上自然也不会缺席。这款面向日本以外市场的 Z Ultra 在统计时没有考虑其他日本厂商的防水手机。毕竟在日本,防水早在多年之前就已经是很平常的功能。

和其他很多 Xperia 智能手机一样,Z Ultra 能够在1.5m的水中保持至少30分钟的防水性能。日常的生活滴溅更是不在话下
和其他很多 Xperia 智能手机一样,Z Ultra 能够在1.5m的水中保持至少30分钟的防水性能。日常的生活滴溅更是不在话下

每天回家后会在水池里冲洗一下 Z Ultra,玻璃面板上的指纹就会消失殆尽,焕然一新。

Xperia Z Ultra
挂机绳孔是索尼/索尼爱立信(Sony Ericsson)十多年来没有放弃的传统设计

在世界最薄的同时,212g的重量也是非常轻巧——当你把 Xperia Z Ultra 看作一个接近7寸屏幕的小型平板电脑时。在实际使用中,手的负担很小,能够轻松长时间持机。

Xperia Z Ultra
6.5mm的厚度,且没有任何突起。恰好容下了一个标准耳机插口

索尼在此前仅在平板电脑中使用了 IPS 类型的液晶屏,而坚持在手机中使用可视角度较小,在斜视时将会整体泛白的普通液晶屏。本来,在中低端机中使用这样的屏幕也无可厚非,但在如今 iPhone 或是三星的 Galaxy S 系列等其他厂商的旗舰手机都使用了广可视角度液晶屏的情况下,索尼的这种做法不但受到了支持者的抱怨,更成为了竞争对手经常使用的揶揄之词——“2013年上半年索尼的旗舰 Xperia Z 的屏幕虽然色彩表现出色,但在斜视时却会明显泛白”。

或许是索尼的管理层终于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或是是6.44寸的 Xperia Z Ultra 具有更加接近于小型平板电脑的使用方式,总之,Xperia Z Ultra 是索尼第一款配备了 IPS 类型液晶屏幕的智能手机。(注:Xperia Z Ultra 使用 IPS 类型屏幕的说法源自网络,官方并没有在参数中明确说明。但无论如何,这不影响它有着优异的屏幕表现。)

和之前的 Xperia S 相比,Z Ultra 在侧视时也保持了优秀的色彩表现。

Xperia Z Ultra vs Xperia S

于是,毫不夸张地说,Xperia Z Ultra 的屏幕显示效果,是业界顶级的。在可视角度不够大的问题被解决之后,它凭借索尼特有的 TRILUMINOS™ 液晶显示技术,获得了远超竞争对手的广色域,实现了极为丰富细腻的色彩还原效果。

Z Ultra 的边框非常窄,仅略超过4mm。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持机难度。

Xperia Z Ultra
屏幕上方仅有 SONY 字样,其两侧隐藏了距离传感器、前置摄像头以及状态提示灯

自从2011年的 Xperia arc 开始,索尼就开始采用 OptiContrast™ 无缝面板制造工艺以减少机身厚度。而 TruBlack™ 面板则能使屏幕在关闭状态下以纯黑显示。

屏幕关闭后几乎纯黑,与边框融为一体,也是 Xperia 的特征之一
屏幕关闭后几乎纯黑,与边框融为一体,也是 Xperia 的特征之一

和 Xperia Z 一样,Xperia Z Ultra 也使用了双面钢化玻璃设计。正面采用了康宁(Corning)公司提供的大猩猩玻璃(Gorilla Glass),这种玻璃由于被 iPhone 采用而广为人知。而其背面则采用了旭硝子(旭硝子,AGC,同样是业界顶级的特殊玻璃制品提供商)提供的 Dragontrail 钢化玻璃(康宁在智能手机屏幕玻璃市场取得先机,获得了半数以上的市场份额,旭硝子随后研制推出的 Dragontrail 虽然有着略优于大猩猩玻璃的强度,却没能得到广泛应用)。Z Ultra 的边框则采用了金属拉丝处理。

Z Ultra 的后背采用了 Dragontrail 玻璃,并印有 SONY 及 XPERIA 字样
Z Ultra 的后背采用了 Dragontrail 玻璃,并印有 SONY 及 XPERIA 字样
在实际见过后,依然惊讶于 Z Ultra 6.5mm的厚度
在实际见过后,依然惊讶于 Z Ultra 6.5mm的厚度

接下来是一些 Xperia Z Ultra 与2012年上半年旗舰的 Xperia S 在屏幕显示效果方面的对比。两者都处于最高亮度。

DSC00705 DSC00709 DSC00710 DSC00711 DSC00712 DSC00713 DSC00714 DSC00715 DSC00716

可以看到,Xperia S 的屏幕在斜视时表现不佳。但即使是正面观看,Z Ultra 在色彩还原上也更胜一筹。

然后是和同样采用了 IPS 屏幕的笔记本电脑 VAIO Duo 11 进行比较,两者都处于最高亮度。Duo 11 是去年推出的机型,并没有像今年的 Duo 13、Pro 11/13 一样支持 TRILUMINOS™ 技术,专业测评的结果也是色域不如后者。

DSC00718 DSC00719 DSC00720 DSC00722 DSC00723 DSC00724

从对比中可以看到,Xperia Z Ultra 有着优秀的可视角度,同时有着一目了然更为出色的色彩表现。尽管优于大多数笔记本电脑,但 Duo 11 的屏幕色彩并不能称得上完美,中规中距的色域限制了其显示效果。而与之相对的,Z Ultra 提供了移动设备中顶级的画质。

事实上,由于相机的问题,照片中所显示的效果与实际还有一些差距。没能完全展现出 Xperia Z Ultra 的广色域。而9月份 Z Ultra 还将获得新的系统升级,通过名为 X-Reality for mobile 的软件优化技术进一步提升画质。不过个人觉得,这应该和之前的 Mobile BRAVIA Engine(2) 类似,在见到实际效果之前,对其意义持保留意见。

虽然现在手头没有 iPhone 或是 Galaxy 设备,但自己能够凭之前的经验断言,它们的色域不及 Z Ultra。自己在将照片导入 Z Ultra 观看之后,唯一的感受就是惊讶——从没料到这些照片竟然会有如此深刻的色彩表现。绿如碧玉,蓝如澄空,赤如鲜血。在其他网站的测评中,Xperia Z Ultra 的色彩效果完胜 HTC 今年的旗舰 HTC One,而 HTC One 所采用的 Super LCD 又是有着媲美 iPhone 的现实效果。Z Ultra 的色彩表现可见一斑。Galaxy S 系列一贯采用的 AMOLED 屏幕亮度低且偏绿偏灰,据说 Galaxy S IV(S4)有了一定的改善,有机会的话也想实际做下对比。S4 的屏幕像素依然是不规则的 Pentile 排列,在锐度上会有所损失(同等规格下锐度下降约20%),不过更小的屏幕尺寸应该也会是一种弥补。不过在一篇2013年上半年期间智能手机对比测评中,专业相机在微距模式下得到的结果是,S4 的白色严重偏灰,不及 Xperia Z 及 HTC One 等其他手机。至于 Galaxy Note 2,作为自己每天都能见到朋友在用也会时常拿来把玩的手机,可以很确定地说,其分辨率和色彩都无法与 Z Ultra 相抗衡。

Xperia Z Ultra
SONY 字样上方的凹槽是听筒,手机顶面有第二麦克风,以提供更好的通话质量。Z Ultra 的厚度仅有 VAIO Duo 11 的1/3
Xperia Z Ultra
作为 Xperia Z 家族的一员,Z Ultra 同样在拇指正好能够触及的位置设计了金属圆形开关
Xperia Z Ultra
事实上,在之后的升级中,Z Ultra 的默认壁纸会更换为2013年下半年的新风格
Z Ultra
手机左侧分别是 MicroUSB 接口的防水保护盖,以及充电底座接口
Z Ultra
Logo 左侧的是一个200万象素的前置摄像头
Z Ultra
在开关与耳机插口之间,是 MiniSIM 卡插槽和 MicroSD 卡插槽的防水保护盖

DSC00740

Z Ultra
纤薄机身,而圆角处理的边框使得把持感非常好
Z Ultra
内外兼修的 Xperia Z Ultra,是索尼对平板手机市场提交的第一份答卷

关于触摸屏

索尼声称 Xperia Z Ultra 支持任意铅笔书写。不过事实上,任何导体都可以胜任这一任务。高强度的屏幕也不必担心会发生刮花问题。屏幕的整体响应非常灵敏,一开始不太习惯,甚至反而会发生误操作。

2013/10/05 更新

经过了几次系统更新后,触摸屏误操作的概率低了很多,基本不再出现。看来最初的是软件优化问题么。

关于摄像头

Z Ultra 或许是受厚度所限,又或许是市场定位原因,仅采用了800万象素的 Exmor RS 摄像头,且没有配备补光灯。虽然在白天户外的成像效果与 Xperia Z 相当,不过锐度不足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改善。作为旗舰级别的手机来说,确实令人遗憾。HDR 功能有一定的效果,但最终的成像效果却不够理想,色彩较为暗淡。得益于 Exmor RS 传感器,噪点的抑制能力比去年的旗舰 Xperia S 明显提升,但与其他厂家的当前旗舰相比并没有优势。尚不完善的 Premier+ 场景识别模式效果差强人意,经常会错误判断,降低照片的质量。即使识别准确,也说不上明显改善了画质。

下面是 Xperia Z Ultra 的一些样张。通过 Picasa 微调过色温和对比度。锐度、噪点等方面基本保持了原图的情况。毕竟适当的后期无可厚非,现在大多数的照片分享应用也都提供了便捷的照片风格修改功能。今后将陆续更新各种场景的拍照样张。

DSC_0001 DSC_0008 DSC_0015 DSC_0017 DSC_0021 DSC_0033

关于性能

得益于最新的 Qualcomm® Snapdragon™ 800 处理器、2GB RAM,以及 Android 4.2.2 的支持(且索尼已经公开表示今后将会获得 Android 4.3 升级),Xperia Z Ultra 的系统响应异常迅速,界面动画丝般顺滑,在操作过程中除了读取数据及网络通信外,毫无卡顿。通过 Chrome 浏览网页时效果也非常好,页面滚动流畅,同时开启多个页面也没有什么问题。和所有手机一样,Xperia Z Ultra 在进行游戏等高负荷处理时机身背部会发热,不过也在完全能够接受的范围。使用后直接通过冷水冲洗一下或许是个不错的散热方式(笑)。

2013/10/05 更新

使用至今,曾经无故死机重启过两次,原因不明。也不知道是不是有什么程序兼容性有问题。

关于电池

Xperia Z Ultra 内置3000mAh的电池,不过由于屏幕较大,所以实际的电池续航时间与主流智能手机相当,强于去年的平均水平,中等强度使用下能够维持1天至2天(内置 Walkman 应用通过蓝牙耳机播放音乐2小时、浏览网页约30分钟、短信若干、电话若干分钟、阅读电子书约30分钟、查看照片约10分钟,以及其他一些操作。从早晨8点30分满电断开电源,至晚上8点,剩余电量约50%)。不过对于用惯了智能手机的人来说,这并不算什么问题。

2013/11/03 更新

Magnetic Charging Dock

为了避免频繁开关 USB 接口造成防水性能的下降,决定购入配套的充电底座。底座无法调节角度,不过只需将手机放入槽中轻轻左右滑动就能准确固定,还算便捷。底座底部贴有不干胶,拿起手机时也不会有麻烦。通过索尼的智能连接应用,可以设定在连接底座时自动执行某些功能,比如进入时钟模式。不过要让屏幕保持常亮,还得启用充电时始终点亮屏幕的选项才行。总的来说,只是一款功能比较简单的配件。

最后谈谈对9月4日 IFA 2013 柏林电子展的一些期待与看法。

在 Android 智能手机市场,华为虽然销量可观,却并没有什么强有力的机型,要在终端上真正进入第一集团还有待时日。LG 赶在其他几家之前发表了次期旗舰 Optimus G2。5.2寸全高清屏幕,2G RAM,Qualcomm® Snapdragon™ 800 处理器,连8.9mm(不含突起)的厚度都是很普通的规格。唯一的亮点是支持光学防抖的1300万象素摄像头,或许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成像效果。HTC 似乎并没有靠 HTC One 起死回生,进一步说明了光有优秀的产品是无法获得市场的胜利的。大部分消费者根本不关心或是不了解各个厂商产品孰优孰劣。

重点谈谈三星和索尼,一家是已经稳坐 Android 智能手机榜首的厂商,一家是正在智能手机领域迅速追赶前途有望的厂家。

平板手机方面,预定9月4日发表的 Galaxy Note 3 似乎会采用5.7寸的全高清 AMOELD 以及与 Z Ultra 相同的处理器。据说它会采用3GB的 RAM 以期在浏览网页时提供更好的效果。确实如果要同时打开大量网页窗口的话,2G内存还是稍显不足。不过如果其他方面没有优势的话,很难说是否能够获得比 Z Ultra 更好的成绩。还是说三星打算继续投入血本,采用营销攻势呢?

智能手机方面,S4 的小改版或许也会在同一天发表,将处理器从 Qualcomm® Snapdragon™ 600 升级为和 Z Ultra 相同的 800,或是三星自主研发的4+4核(分别负责高性能+省电模式) Exynos 处理器。而关于索尼的下半年旗舰,代号 Honami 的手机,目前已经有了不少的传言,基本能够确定的是它将会通过1/2.3寸的感光元件实现凌驾于智能手机的拍照能力,而最新的 Qualcomm® Snapdragon™ 800 处理器则能够保证它在性能上不会让步与三星——目前没有更快的处理器。如果 Honami 也能达到和 Z Ultra 相同等级的屏幕表现的话,无疑将是综合实力最为出色的 Android 智能手机。其销售成绩将仅仅是营销的问题。Honami 届时还会公开哪些新特性,实在令人期待。

扭亏为盈——从索尼(Sony)2013年第一季度财报说起

近日,索尼发表了今年Q1的财报。整个电子部门都是盈利状态,特别是电视机业务也扭亏为盈。智能手机 Xperia 更是比上年有着大幅的业绩提升。

在两年前,各种唱衰索尼的声音还很多。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连年亏损,使人们认为索尼的辉煌已经不再。去年上任的新集团CEO平井一夫或许能够扭转这一局面也说不定。

根据财报,整个电子部门收入最高的是智能手机与电脑业务。一季度 Xperia 的全球销量达960万台,同比增长220万台。Xperia Z 可说是真正意义上第一台没有在发售时在硬件规格上落后于竞争对手的产品,凭借着优秀的外形设计及防水功能,获得了不错的成绩。日本定制机型 Xperia A 也在 Docomo 的宣传攻势下获得了本土110万台的惊人销量。全球范围来看,即使仅考虑智能手机市场,索尼距离销量前三也还有不小的差距,首先还是应该以在全球范围内进入前五为目标才好。

电视机业务的扭亏为盈则是依靠4K产品。通常的高清电视机的销量似乎一如既往的惨淡。单台利润较高的4K机型确保了最终的盈利。其实索尼不必通过低端产品来占据市场,毕竟降低规格放低价格并非索尼的强项。只要牢牢占据高端用户就足够了。

数码相机业务的收入和利润都有所下降。原因是低端卡片机的销量剧减。这一市场无疑受到了智能手机的冲击。不过高端的 RX 系列的良好势头总算是缓解了问题。

而整个电子部门中盈利最高的则是零部件业务。苹果(Apple)等厂商在设备中使用了包括 CMOS 传感器等在内不少索尼的零部件。虽然有些微妙,不过其他厂商产品的大卖,确实也成就了零部件部门的高利润。

游戏机依然亏损,而且亏损加剧。

除了电子部门,金融、音乐、电影等部门则是依然状况良好。整个集团总计364亿日元的收入,以及35亿日元的净利润。

时常觉得,流行这种事,正如其名,是不会长久的。依靠几款产品不可能永远站在市场的最前线。十年前,没有人能想到 iPod 能彻底击败数十年历史的 Walkman,五年前,没有人能想到 iPhone 会成为智能手机标杆,三年前,没有人能想到 Galaxy 能够统领 Android 手机市场。又有谁能预测,五年之后,哪家的产品会成为街头巷尾的话题呢?仅凭产品的成功是不稳固的,苹果虽然也在努力寻找产品之外的盈利方式,不过目前情况还不明朗。iPod 自然会跟随整个便携式播放器市场的萎缩的淡出人们的视线,而 iPhone,个人的私见来说,在今后数年内也会逐渐式微。它确实是一款非常优秀的产品,但是目前的成功中,至少教科书级的营销占了很大的比重。所谓流行现象。当竞争对手能够提供相似甚至更优秀的产品时,就连 iOS 设备目前引以为豪的软件生态环境,也将会失去优势。事实上,这一切,现在正在发生。相比之下,三星(Samsung)则从十多年前索尼最有潜力的“学生”,一跃成为了能够左右整个电子产品业界的领军人物,且在本业之外也大量涉及金融等其他业务。尽管在设计等一些方面上,还缺少积累,不过的确是今后值得期待一家公司。至于国内厂商,华为、联想也在拼命尝试突围。步步高、魅族、小米则是通过差异化的策略获得了各自的市场。这个行业果然很有意思。

财报(日文)

财报(中文,译自英文)

1.0英寸的高画质——索尼(Sony)数码相机 Cyber-shot RX-100 Mark II 测评

去年,索尼推出的采用了1.0英寸 Exmor CMOS 传感器的 RX-100 叫好又叫座。借助于大尺寸感光元件,RX-100 实现了便携式数码相机中一流的画质。而体积控制又是索尼一直以来的强项,于是不难理解 RX-100 能够广受好评。个人来说,虽然觉得 GF 系列之类采用 M4/3 系统的相机也很不错,不过毕竟那已经属于微单的范畴,还是应该和 NEX 比较才合理。

一年之后,索尼顺势推出了其小改版,RX-100 Mark II(下称 RX-100M2)。在改用了 Exmor R 背照式传感器之后,夜景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而可动式液晶屏、WiFi、NFC 和新的标准热靴,使其易用性与扩展性也得到了增强。

<测评图片与拍摄样张将在之后补充>

包装盒内除了机身之外,还有充电电池、电源适配器、MicroUSB 连接线、挂机绳以及转接挂钩、说明书等。

RX-100M2 的尺寸约为101.6mm × 58.1mm × 38.3mm。重量约为254g(装有电池时281g)。

1.0英寸的 Exmor R 背照式传感器是 RX-100M2 画质的保证。相比通常的1/2.3英寸机型,在微光条件下的成像效果非常出色。

F1.8的明亮的卡尔蔡司(Carl Zeiss) Vario Sonnar T* 镜头,对畸变及边缘色变的控制相当出色。

最高3.6倍的光学变焦,并支持超像素技术,减少数码变焦时的画质损失。

镜头圈与操作转盘提供了很好的操作感,相比超薄机型,RX-100M2有着更多的快捷键。

通过滚轮,可以在多种模式之间迅速切换。

可以旋转的液晶屏幕。采用了 Xperia P 中首次使用的 MagicWhite 技术,在室外高亮度环境下也有非常出色的显示效果。

内置水准仪,为拍摄提供了方便。

支持全高清分辨率的视频录制。

用户通过Fn键设置自定义快捷键。并能够注册最多3组自定义设置集。

内置摄影技巧指南。并支持丰富的拍摄选项。

通过 WiFi 与 NFC 可以很容易地与智能手机通信。

<待完善>

个人觉得,索尼中国为 RX 系列起的“黑卡”的营销名称及相关文案,是少有的比较优秀的方案。而 RX-100 系列本身的高素质也没有辜负人们的期待。如今 RX-100M2 在各方面都获得改良,可说是一款画质出色操作便捷的便携式数码相机。无论是作为普通用户日常拍摄的随身用相机,还是作为单反的轻便备用机,RX-100M2 都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今年实在是索尼影像部门雄心勃勃的一年。除了夏季更新了 Cyber-shot 的 RX 系列产品线之外,还将在秋季发布全画幅的 NEX-9(暂定名) 以及 NEX-7、NEX-5 的升级版,以及几款新的蔡司镜头。与奥林巴斯(Olympus)合作的5轴防抖技术的效果也令人期待。至于明年初“革命性”的新 Alpha,更可能是索尼改变目前单反/单电市场格局的第一步。今后自己也会对此继续保持关注。

谈谈笔记本电脑的选购及使用方式

或许是因为计算机专业的关系,有时候会被问到如何选购和使用笔记本电脑。不过说实话,自己的使用习惯应该是很小众的。一方面,得益于自己的习惯,那么多年来电脑从来没有中过毒,仅有的两次比较大的问题也是由自己的误操作引起的,而且不久就恢复了。另一方面,自己这种不用电脑玩游戏、也不下载使用盗版资源的使用方式,恐怕不能满足国内的很多用户吧(笑)。不管怎么说,这里简单总结一下自己的一些想法与建议,供参考。

硬件及选购

关于预算

如今主流的笔记本电脑通常在四到六千的价位。不过如果希望获得较为舒适的使用体验,则可能需要八千左右的预算。这时,性能、屏幕显示效果、键盘、静音与散热等方面通常都会有明显的改善。

关于品牌

对于比较熟的朋友,如果没有特别的偏好,一般自己会推荐索尼。一来是自己对索尼比较了解,在推荐时也有底气,二来是索尼的产品本身也是非常优秀的,通常可以让他们满意。当然,由于所谓的性价比或是其他一些原因,索尼这个选项可能会在一开始就被拒绝。这时简单的做法就是“在预算附近挑选一个外形最喜欢的,近期上市/更新的型号”。笔记本电脑市场也已经成熟,对于主流的品牌,这样的挑选方式就足够了,也不用考虑太多。对于不太熟的朋友,一般不会推荐索尼,直接给出几个所谓的高性价比品牌,或是知名度比较高的品牌让他选择。惠普和华硕则是明确建议不要选择的品牌,质量问题见到的比较多。

关于屏幕尺寸与重量

屏幕尺寸与重量因人而异,根据用途和是否经常需要携带决定即可。分辨率虽然理论上越高越好,但果然还是因人而异。自己能接受1920×1080@11.6’,而有人的会觉得1600×900@15’也看着难受。还是需要亲自确认才行。

关于散热与续航

尽管便携机型的散热与续航会稍差,但如今最新的超极本也能达到接近10小时的连续工作时间,散热方面得益于处理器功耗的下降,已经不再是一个令人恼火的问题,不需要过分考虑。另外,应该至少选择标称4小时使用时间的笔记本电脑。

关于超极本

英特尔联合厂商提出超极本的概念也有一段时间了。简单说,超极本就是采用了英特尔超低电压版处理器的,性能稍有下降,但续航时间较长且较为轻薄的笔记本。目前的超极本可以满足除了最新的大型3D游戏或是其他一些对运算性能要求很高的程序外的大部分应用。如果不追求在笔记本上流畅运行最新的高画质大型游戏,或是进行大规模制图、渲染等工作,选择超极本即可。

关于处理器平台和显卡

始终选择最新的。在写本文时,应该毫不犹豫地选择英特尔第四代i系列处理器。至于具体的型号,根据预算选择即可。目前英特尔的命名规则是将处理器分为了 i3、i5、i7 低中高三档。在确定了品牌及外形之后,按照预算选择能承受的最高配置即可。至于显卡,目前第四代i系列集成的 HD4400/HD5000 已经能够满足大部分日常需求,因此不用过分考虑。这里就不讨论希望在笔记本电脑上玩大型游戏的情况了,事实上无论从任何方面来看,通常的笔记本电脑都不是为了这个目标而设计的。Alienware 那样的游戏电脑,虽然可以实现较好的游戏体验,但也已经不是一般人所需要的了。

关于内存

目前来说4G是底线,应该优先选择6G或8G。今后这一数字应该也会不断提高。至于内存的类型,确实对于普通人来说不必太过在意,因为它还不是性能瓶颈。

关于硬盘

应该选择 SSD(固态硬盘),建议容量256GB或更高。SDD 是一种新型的硬盘,连续文件读写及零散文件读写性能都是传统硬盘的数倍,功耗与静音也明显改善,正在逐步得到普及。SSD的容量越大,性能越好。128GB不但性能较弱,容量也捉襟见肘。如果之前的电脑没有使用SSD,那么SSD对系统性能的提升是飞跃性的。感官上的系统整体速度有望提升2~4倍,甚至更高。不过 SSD 虽然已经多次降价,却还是整个系统中最为昂贵的设备之一。512GB的 SSD 的价格甚至可以购买一台非 SSD 的电脑。如果与预算冲突,强烈建议推迟购买。现在购买传统硬盘的电脑,并不会感觉到明显的性能提升。至于容量,自己因为没有从网络上下载电影音乐游戏之类的习惯,所以256GB也觉得足够。如果非要大容量的硬盘,可以购买一块移动硬盘。实在不行选择传统硬盘也无所谓——如果觉得并不需要大幅的速度提升的话。相比传统硬盘,SSD 能够在包括开关机、安装程序、启动程序、运行程序等在内的各种情况下大幅减少等待时间。

关于屏幕显示效果与触摸屏

日系品牌在屏幕显示效果,如色彩及对比度等方面较花心思。对这方面的需求因人而异。虽然大部分人在有对比的情况下能看出显示效果的优劣,但他们在实际中往往并不在意,或是不认为值得花更多的预算来提升屏幕效果。如果预算充足,推荐 IPS 类型的屏幕。目前索尼已经开始在中高端笔记本电脑中推广全高清的 IPS 屏幕了,实际的显示效果确实要优于其他一些普通的电脑。Windows8 对触摸操作进行了很多优化,事实上,在日常的传统桌面模式的使用中,不少操作都因此得到了改善。至少自己在实际使用中深有体会。在不少细节之处,触摸操作都比传统的鼠标操作更为直观快捷。相比之下,Windows8 的平板模式确实差强人意,应用数量少且质量低。不过这不是拒绝在桌面模式下使用触摸操作的理由。如果预算足够,推荐选择触摸屏。说起来,似乎不少年纪大的对触摸屏操作都感到满意,反而是年轻人对这种新方式有所抵触呢。

关于接口及周边

HDMI 虽然还没有普及,但一般也都会有。VGA 根据需求考虑是否需要。建议选择支持 USB3.0 的型号就算是选择轻薄机型,也应尽可能选择附有以太网接口的,这在旅行等场合会很方便。似乎只有索尼等少数厂商在轻薄机型中也没有在接口的全面性方面做出太大的妥协。如果预算不是太紧,推荐选择背光键盘,在很多情况下很有用。索尼的大部分型号都支持选择背光键盘。如果预算足够,也推荐选择蓝牙功能。蓝牙的主要功能有两个:偶尔的小体积文件传输、耳机等外设的连接。前者免去了随身携带 USB 线的麻烦,还是很方便的。而蓝牙耳机没有线材的束缚,也十分方便。当然,如果确实没有需求,也可以选择不需要这些。

其他

如果没有特别的需求,尽可能不要去电脑城购买。可以在那里进行外形挑选或配置比较,但是不要购买。电脑城潜在的问题很多。可以在正规的连锁电脑卖场、正规的大型在线商店,以及品牌专卖店购买电脑。并不是说在电脑城就一定会遇到严重的问题,但绝不是一种省心的途径。

软件及使用习惯

硬盘分区、程序安装及文件管理

新买电脑时,硬盘应该是尚未分区的。如果没有特殊需求,直接将整个硬盘分为C盘即可。特殊需求包括需要安装双系统等。这个问题的讨论有很多,目前来看,单分区对于普通人来说有着更多的好处。自己已经使用单分区多年,自己的朋友在被推荐这种方式后也非常满意。至少不必再考虑各个分区的大小问题了。这里不展开说明。同时,由于只有一个C盘,安装程序时一律默认路径即可,不必每次进行额外的操作改变安装路径。文件管理则可以参考以下方法:Win键 + E 可以打开资源管理器,左侧有文档、图片、音乐、视频四个库文件夹。把所有图片存在图片库中,把所有的视频存在视频库中,把所有的音乐存在音乐库中,按照艺术家、专辑的层级建立目录,把所有其他文件存在文档库中,根据自己的喜好建立文件夹管理,即可。浏览器下载的保存文件夹就使用 Windows 默认的下载文件夹即可(默认会在资源管理器左上角显示),下载完成后移至相应位置。

关于杀毒软件

自己在 Windows7 时代使用的是微软的 MSE,优点是免费小巧不占资源。Windows8 中集成了 MSE,所以就没有安装其他的杀毒软件。如果可能的话,不要使用360等安全卫士。且不说它曾经做过的斑斑劣迹(比如假冒微软官方升级安装自己的所谓安全浏览器),自己是无法理解让360禁用 Windows 的自动升级,而再让360安装它提供的系统升级补丁是出于怎样的考虑。至于优化之类的,根本不必要。无论是 Windows7 还是 Windows8,都能在不对系统进行任何优化的情况下达到几乎最佳的使用效果。如果已经中毒了,可以考虑小红伞之类的杀毒软件。

关于浏览器

如果没有特殊的需求,推荐 Google Chrome 浏览器。不说 Google 功能的整合,功能先进且性能优秀,支持各种扩展功能,就足以让它成为大部分用户的选择。如果没有特殊需要,不要使用360安全浏览器等国产浏览器。它们在性能上毫无优势,还添加了很多多余功能,降低性能。360更是会恶意地对正常的网站发出安全警告,通过恐吓用户来树立自己的必要性。至于网银的兼容性问题,在必要时使用 Windows 内置的 IE 浏览器就足够了。

关于防病毒

不要下载安装来路不明的软件。不要下载来路不明的其他文件。不要执行来路不明的可执行文件,特别是 Windows 会弹出窗口请求权限的那些(然而 360 竟然会仅仅为了减少用户数秒的等待而默认关闭 Windows 提供的如此重要的一个安全选项)。不要下载来路不明的 BT 文件。不要浏览可疑网站或是点击其中的可疑链接。尽可能不要在公共电脑上使用自己的私人U盘(推荐使用网络硬盘或是电子邮件传输文件,或是在使用后立即格式化硬盘)。做到以上几点,除非被蓄意攻击,否则基本没有中毒的可能性。

关于电池

不应在连接电源时取下电池,如今的笔记本电脑不存在过充问题。取下电池对电池寿命的延长毫无帮助,还会在发生意外突然断电时造成数据的丢失。如果不需要频繁使用电池,建议将电池电量维持在50~80%,这时电池的损耗最慢。索尼、ThinkPad 等品牌的笔记本电脑提供了自带的电源充电量管理工具。将电池远离热源。高温是电池寿命快速缩短的最主要原因。电池是消耗品。通常的笔记本电脑电池能够在500~1000次充放电循环后,电池最大容量会下降至50%左右。这里的充放电循环指的是用去并充入100%的电池电量。例如,电池从100%用至40%,充电至70%,用至30%,充电至100%,记为一次充放电循环。

关于关机、睡眠与休眠

大部分人的习惯可能是每天中断使用电脑时将电脑关机。事实上 Windows 发展到了现在,已经不需要每次都关机了,就好象不需要每天关闭手机一样。如果仅仅是数分钟或一两小时不用电脑,可以选择睡眠。Windows 默认在笔记本电脑合上时进入睡眠状态。这时电脑仍在运行,但是功耗很低,且能够在一两秒内恢复。如果数小时或是多日不用电脑,可以选择休眠。这时所有的运行状态将被保存至硬盘,电脑不再运行。重新恢复运行后将会回到休眠之前的运行状态,且所需时间也较短。最近索尼等厂商还开发出了新型的混合睡眠模式,在混合睡眠时不但不需要供电,还能实现两三秒内迅速恢复运行的效果。如果没有修改设置,在默认情况下,只要在不使用电脑时按下电源按钮,电脑就会自动进入休眠模式。再次按下电源按钮后两三秒,即可重新正常使用。因此,不需要每次都在系统菜单中选择关机,至少,这并不是一个环保的做法(笑)。

SMART FIT —— 恰到好处的收纳包

在入手 VAIO Duo 11 时,官方送了一个简单的便携包。它只提供了最基本的保护功能。又因为提供了手写笔插槽,所以包的长度比机身要略大,作为内胆包也不是很合适。所以一直希望换一个合适的收纳包。

Case (open) Case (close)

之前也看过不少的电脑包,都不是很满意。而好友送给自己的生日礼物, LIHIT LAB 的 SMART FIT 系列收纳包,各方面都满足了自己的需求。这里就简单介绍一下这款包。

LIHIT LAB 是一家老牌的办公用品厂商,而 SMART FIT 则是旗下针对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设备设计的多彩收纳包。整个系列包含了A6、A5、A4、B5等多种规格尺寸,适合收纳从笔记本、平板电脑、至最大13寸的笔记本电脑在内的各种物件。在保持了小巧外形的同时,提供了丰富的分隔口袋。和很多其他同类产品一样,SMART FIT 采用了高强度的 CORDURA 面料,轻质耐用不易磨损。

Duo 11 虽然是11寸机型,但由于同时具有平板模式,所以边框较厚,与通常的13寸机型相当。所以自己选择的是A4尺寸的款式。

SMART FIT A4 SMART FIT

自己非常中意 SMART FIT 系列简洁的设计,而恰到好处的尺寸与内袋布局,使它将成为自己今后在需要轻度使用电脑时的主力电脑包。当然这其中也有 Duo 11 实际4小时(或是外接电池底座时8小时)的长时间续航的功劳。

SMART FIT 的正面没有多余的装饰,侧面也很薄。

SMART FIT Front SMART FIT side SMART FIT Logo

另购的肩带为了支持小尺寸款式的腰包,所以带宽较小。在包较重的时候恐怕会增加肩膀的负担。所幸这款收纳包也装不了多种的东西。

Shoulder belt Hook

虽然容积不大,但是恰好能装下所有自己随身携带的物品。

SMART FIT

虽然照片的效果不太好,不过自己对这款收纳包的满意度则是满点。其中包含的情谊,更是自己将会永远珍视的。现在看来,当务之急是需要买一台相机(笑)。NEX-7 的后继机型似乎会在暑期发表,就再等待一阵好了。

 

本文图像版权属于相关版权所有者

黑卡小改版——索尼(Sony)发表高端数码相机 RX1R 与 RX100 II

索尼今天终于正式发表了旗下 Cyber-shot 家族的最新机型 DSC-RX1R 与 DSC-RX100 II(音 Mark Two)。

RX1R 是 RX1 的改进版。去除了低通滤镜之后,画质有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据测评,RX1R 与 RX1 的画质几乎没有区别,锐度仅有微小提升,画面中的网格纹理部分的摩尔纹则不可避免地有所增加。

RX1R

去年以“全画幅终于在掌中实现”为卖点的 RX1 以其超高画质获得了用户的认可。而 RX1R 同样具有2430万像素的 Exmor 全画幅传感器,以及 35mm F2 的卡尔蔡斯 Sonner T* 镜头。在薄型非球面镜头设计的帮助下,机身厚度也被控制得很好,重量也在500g以内。

而 RX100 II 则改用了1寸的 Exmor R 背照式传感器,以求微光环境下画质的提升。而新的可动式液晶屏、对 EVF 的支持,及 NFC 功能,也提高了 RX100 II 的可用性。据测评,RX100 II 的画质与前辈几乎相同,不过微光环境下的成像效果确实得到了提高。

RX100 II

这两款机型都支持 TRILUMINOS Colour 色彩模式,在连接 BRAVIA 等设备时能够获得最佳的色彩效果。日本市场的上市日期都是7月5日,官方售价分别为250000日元(约1.57万元人民币)与75000日元(约4715元人民币)。

新闻稿

RX1R 新闻稿(日文)

RX100 II 新闻稿(日文)

RX1R 产品页面(日文)

RX100 II 产品页面(日文)

本文图像版权属于相关版权所有者

平板手机——索尼(Sony)发表世界最薄、最大屏幕尺寸智能手机 Xperia Z Ultra

在今天于上海举办的亚洲移动通信博览会(MAE)上,索尼移动发表了其最新的智能手机 Xperia Z Ultra,今夏上市。

Xperia Z Ultra

Xperia Z Ultra 搭载了一块6.44英寸的全高清(1920×1080分辨率)屏幕,是当前世界最大的智能手机,并保持了超视网膜规格的屏幕密度。而6.5mm的厚度也是全高清屏幕智能手机中的世界最薄,重量也仅有212g。

和今年的产品一样,Xperia Z Ultra 也采用了 TRILUMINOS™ Display 及 X-Reality for mobile 技术,在色彩方面不必担心。

TRILUMINOS™ Display with X-Reality for mobile

 

800万象素的 Exmor RS™ for mobile 传感器及 HDR 功能的配合下,拍照效果应该属于主流水平,不过受机身厚度所限,并没有闪光灯。但也可以看出这不是 Xperia Z Ultra 的重点。

Camera

最新的2.2GHz Qualcomm® Snapdragon™ 800 四核处理器以及2GB的 RAM 保证了 Xperia Z Ultra 拥有目前市面上最强的处理性能。索尼在这三年里,终于渐渐学会了为自己的旗舰手机配备最强的处理器。

IP55 & IP58 级别的高性能防水功能自然也是 Xperia 的标准配置。而 Xperia Z Ultra 最大的卖点还是这块支持任意笔书写的屏幕。

Any Pencil

不仅仅是手机自带的电磁笔,任何类型的铅笔都可以在 Xperia Z Ultra 的屏幕上书写记录,这或许将能极大地扩展手机的使用场景。Xperia Z Ultra 还支持同屏多任务功能,配合大尺寸屏幕,能有效地提高使用效率。

multi-tasks

 

 

很明显,Xperia Z Ultra 的直接竞争对手是三星(Samsung)的 Galaxy Note 系列。目前而言,更强的处理性能、更优秀的屏幕色彩(三星所生产的 OLED 屏幕色彩偏绿失真已经是老生常谈的问题,至今没有很好地解决)、更薄(6.5mm对9.4mm)、防水防尘、支持任意笔书写。不足之处在于电池稍弱(3000mAh对3100mAh,且更强的硬件会加快电池使用),屏幕的可视角度较小(Galaxy Note 采用了可以在斜视状态下色彩偏差也较小的 OLED 屏幕),更重(182g对212g,但毕竟屏幕存在着5.5对6.44英寸的差距)。另外,售价或许也会是 Xperia Z Ultra 热销的阻碍。不过至少索尼已经有了一张好牌,接下来就看其市场部门的表现了。

xperia-z-ultra-display-940x480-969fa218418126c031a7c2ac349987ba xperia-z-ultra-features-design-onehanded-620x370-8636caa5a190ca9e5781b39cb58da083 xperia-z-ultra-smartwatch-2-620x300-13bb443ede05dcff4e98c2dab1dbe855

xperia-z-ultra-DK30-620x283-e612f860f2eaf455f92b2956dace8ce9 xperia-z-ultra-thin-940x124-74cb1e2a657695d0a4e09b269e50c4c0 xperia-z-ultra-waterresistant-620x382-e4167fd242e3af78da9cbd8580111661

Xperia Z Ultra 和 Xperia Z 一样,提供了黑、白、紫三色。按照惯例,下半年应该也会继续推出 Xperia Z 的性能升级小改版,或许也会采用相同级别的处理器。不管怎么说,Xperia Z Ultra 的市场反应令人期待。

今天索尼同时还发表了新的智能手表 SmartWatch 2。

SmartWatch 2作为第三代智能手表,SmartWatch 2 在各方面又有了小幅提升。采用了 Android 系统之后,手表的可扩展性得到了增强,而防水功能和 NFC 也提升了其适用范围。与手机配合时,可以发挥更多作用。

sw2-gallery-01-620x420-ca50d621568ba06a4dca94a5fe65176b sw2-gallery-02-620x420-bcab4a961033d747386899c219e9a954 sw2-the-perfect-android-wireless-02slider-940x450-a205ac6fa88552a61670778fec2927c0

不过自己是感觉智能手表还没有到可以普及的时候。两三天的使用时间也需要人们花时间去习惯经常对手表充电。索尼从索尼爱立信时代起就开始不断地探讨智能手表的可能性,至今已经多年,虽然积累了不少经验,但对于这种难以做出差异化的设备,或许会被苹果的 iWatch 或是类似的东西轻松打败也说不定。索尼在很多领域都是先行者,进行了大量的创新,然后被后来者打败。果然还是哪里存在问题。

最后还有一款由中国团队开发的 Xperia C (S39h)。双卡双待,中低端的5寸qHD屏幕,800万象素过时摄像头,并搭载了国内山寨机所广泛采用的 SoC 系统(处理器)。在官网上甚至没有说明具体的处理器规格,中国团队是有多不自信。而索尼中国的文案依然让人觉得没有想买的欲望,也实在是无奈。而 Xperia SP 也推出了 TD-LTE 制式的版本,中移动也真是不放弃。

Xperia C

在这次展会上,尚没有发表传闻中的集大成者,代号 Hanomi 的下一代旗舰。相比屏幕巨大的 Xperia Z Ultra,自己还是更加期待这款,希望它能带来真正的惊喜。

 新闻稿(英语)

产品页面(英语)

产品页面(中文)

本文图像版权属于相关版权所有者

君と1000回メールしても

君と1000回メールしても

第十弾、「君と1000回メールしても」。

1000回メールしても、心の距離は1チンチしか近づかない。

 

这次画的是握着白色的 Xperia Z,似乎在思考着什么的女孩子。差不多是和上一幅画同时产生的构思。期间完全重画了一次,大幅改动了很多次。原本也是想画二次元风格的,结果不知怎么的变成了写实风。第一次尝试写实风格,原本就完全没有基础,又要以这种方式来画,结果所有的问题就都暴露了。关键是连到底怪在哪里都看不出,在想是不是应该先去练基本功呢。不过说到底是自娱自乐,画的过程很有意思,也就足够了。

每次完成了新的画,差不多都是刚忙完了一阵。上周顺利通过答辩之后,很多事情也就告一段落。在继续各种工作之前,想着先把拖了很久没怎么花时间进展的画给完成。

最近虽然既有顺心的事,也有不顺的事,不过总的来说,处于非常好的状态。又能够每天早起了也是一个佐证。同时,对未来充满希望,所以也很有干劲。至于那些还说不清的事,就先不去管那么多,努力过好每一天,顺其自然就好。

 

しかし、幾千回したら、必ず分かり合えると信じている。

 

人生備忘録

去年的时候,已经想清楚了自己想要成为怎样的人。即使在一年之后,也依然坚信那些想法的正确性。那是自己所向往的理想像。而在确定了“什么”之后,就不得不考虑“怎么做”的问题。于是,自己花了几乎一年的时间整理旧的想法、吸收新的观点,试图用自己目前仅有的经验,去弄明白一些问题。

随着经历的增加,越来越感受到靠谱的人的稀有。遇到一个能够把事情认真负责地做完的人,实在不是一件易事。生活中各种事被各种人搞砸,早已见怪不怪。

对于是否应该认真地去做某件事,并做好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不同的价值观决定了各人对这件事的态度。这本无可厚非。但自己至少认为,做好自己承诺的事,是一条底线。当然,人的能力各有差异,而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能力,并能作出相应的判断,又何尝不是一种靠谱呢。

对于这个问题,很多年来,自己也是在不断地思考。对于仍在不停犯下各种错误的自己来说,在没有做到自己所承诺的事时,会感到很惭愧,在没有按照标准做完规定的工作时,会深感自己还远远不够。就像是在各种问题的漩涡中挣扎,想找到一条出路。

小学、中学,直至大学,班主任、老师、导师的评价,大抵是“一个认真负责的人,布置的工作都能完成”。那只是因为并没有什么特别困难的工作。偶尔能听到朋友有类似的说法,那也不过是因为他们不那么了解自己,仅从学习成绩之类的表面现象上所做的判断。即使找自己帮忙的人通常都能得到想要的结果,也是自己如此不希望给人留下不靠谱的印象,以至于不会答应自己无法做到的事而已。

然而,实际的生活,却比那些要困难得多。很多的问题,必须由自己面对;很多的责任,必须由自己承担;很多的选择,必须由自己做出。要成为一个靠谱的人,是很不容易的。而情绪的起伏也会对自己产生很大的影响。越来越认同,理性不过是感性的一个状态而已。

特别是对于自己自身的问题,更是常常无法做好。是因为那些只是对自己的承诺,没有其他人知道么。

必须找到问题所在,并设法做出改变。为此,需要理清自己的思路。

自己经历尚浅,恐怕下文中会有不少欠考虑之处。又或许不久之后,自己就会对很多事有新的认识。然而正如标题所说,这只是一份备忘,谨作为现在的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理解的一种记录。

虽然经过了多次筛选,留下的内容仍然不少。这些想法又很杂乱无章,难以分类。最终试着将它们分成了几个主题,整理如下。

 

关于人

人心真是最复杂的东西。更多地了解自己,了解“人”,或许才能更好地面对这个世界,进而做到知世故而不世故,面对现实而依然温柔。

  • 人永远不会获得满足。不存在一劳永逸的事。所以,在知足常乐的同时,不断去争取自己所追求的东西。
  • 人对快乐和悲伤的感觉,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去。一旦不再触及,人就会渐渐忘记过去,甚至会改变想法。这是没有办法的事。
  • 人对快乐和悲伤的敏感程度会逐渐下降,承受力会越来越强。所谓的“习惯了”。应该经常地提醒自己,快乐的本质并没有发生变化,依然值得珍惜。
  • 每个人最终都只是选择了自己最看重的东西而已。这是所有人的本能。无法强求别人放弃他所重视的东西。
  • 大部分人都无心,或是有心无力,去关心另一个人的生活。生活只属于自己,以最好地方式去生活。如果有人愿意和自己共享生活与体验,那便是幸。
  • 理解另一个人是很不容易的,要使自己被他人理解也是如此。语言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常常会引起误会,对此只能用心,通过沟通来尽可能地相互理解。
  • 人是会变的。只要这种变化是一种成长,就没有问题。

 

关于人生

尽管之前已经明确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但生活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这个问题不会存在绝对的答案。何况是还没有经历太多的自己,恐怕更是不可能完全理解人生的实质。或许从高中开始的独居生活,让自己拥有了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能静下心来思考。而有一个看着长大并经常谈心聊天的妹妹,也让自己有了更多对于人的成长本身的感悟。

  • 时间,以及通过时间所换取的经历,组成了人生。和谁在一起,做了什么,才是自己所真正关心的。
  • 人生的意义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过程。没有过程的结果,并不能让人感到充实。而没有结果的过程,会给人以回忆。至少自己相信,后者才是更重要的。

 

关于情绪

远离纷扰,保持良好的情绪,是事半功倍的基础。

  • 如无必要,不去尝试改变他人的观点。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焉。
  • 对恶意迟钝。或者说,奉行善意假定的原则。虽然不知道实际情况如何,自己确实很少能感受到来自他人的恶意。这应该不算什么坏事吧。
  • 他人的口头评论不会对自己造成太大的实际影响,不必过分在意。对别人评头论足是人的天性,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事即可。
  • 在沮丧而不安时,想象更糟的情况。如果自己已经临近最期,还会因此而沮丧么;而想象更为糟糕的情况,也能让自己感到一些庆幸。
  • 放弃已经无法挽回的事。当它真的无法挽回时。
  • 身体是情绪的基础,情绪是思考的基础。所以先要确保身体状况良好,才能确保精神状态良好,从而高效地应对各种情况。良好作息和定期运动,应该成为一生的习惯。
  • 专注做事。完成计划的事之后的轻松感让人难忘。这件事越是困难,效果越强。
  • 不要将自身的想法投射到别人身上。自己喜欢的,不代表别人会喜欢;自己向往的,不代表别人会向往;自己厌恶的,不代表别人会在意。
  • 不要将期待映射到事实。“只要XX,就一定YY”的想法,往往会事与愿违。期待与事实并不一定相符。

 

关于法则

这个世界中除了那些物理法则外,还有很多更为广义的法则。它们如同物理定律一般,普遍适用于大部分的场合。了解这些法则,或许能对世界有更确切的认识。

  • 世间万物最终都会符合正态分布。而非平均。平庸而普通总是大多数,而极端情况则不常见。
  • 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只有相对最优解。在相矛盾的要素之间的选择,是基于个人价值观的权衡取舍的结果。资源与人的精力都有限,因此有时必须放弃一些东西。
  • 任何行为都会导致相应的结果。积少成多是客观规律,而付出与回报是否相符,则只是价值观的问题。如果是认为有意义的事,不妨去做。
  • 生活趋向于平淡枯燥。其实生活的本来面貌只是日复一日的日常。不过,世界如此丰富,如果愿意去发现,去体验,一生是不够的。
  • 事情趋向于混乱无序。“熵”无处不在。房间会自动地变乱、电脑里的文件会自动地变乱…维护与整理有时比创造与构建更重要。
  • 过分绝对的事,可能就会有问题。事物与道理都会有或大或小的适用范围。非黑即白的二元论,通常是片面的。

 

关于决策

执行决策已经不是一件易事,而制定决策更是难上加难。更糟糕的是,在今后的人生中,不得不面对大量的决定。其中很多都会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虽然在做决定时不存在完美的策略,但应该也确有一些可以帮助减少问题的提示。

  • 通常情况下,人总是会对情况作出乐观的估计。据说60%的人认为自己比其他人更聪明。这种乐观是如此自然,以至于不得不在任何情况下都考虑到这个问题。
  • 人所表达出的观点并不一定会体现在其行动中。这些观点仅表示说话者认为正确,并不表示他会这样去做。不能仅凭言论作为判断依据。
  • 人会不断强化自己的观点,以避免自我矛盾。他人的言行可能会受到这种心理的捆绑,而自己在做判断时也很可能受到这样的影响。
  • 人通常会短视。人们总会不由自主地只考虑眼前的利益而无视长远情况。眼前的问题能马上得到反馈,而更具吸引力,使人做出短视的决定。
  • 长于三个月(甚至更短的时间)的未来无法预测。不要花太多的精力,对无法确定的事做太多的计划。
  • 个人甚至社会的经验都是有局限性的。对于重要的决策,应当尽可能地与他人交换意见。
  • 信息不对称处处存在。当不确定的信息过多时,需要更加谨慎。要避免仅由单次/数次的观察而推测长久的情况;避免仅由外在现象来推测内在情况。
  • 压力会影响判断。当处于压力之下时,应该检查自己的决策中是否受到了压力的干扰。
  • 考虑个体差异与个别情况。不为自己设置条条框框,尽可能柔软地应对各种特殊局面。
  • 逆向思考。在做决策时,应该习惯性地,有意识地,考虑“如果没有/不是……”时的情况。

 

关于方法

要做好一件事是很困难的。毕竟,并不存在放之四海皆准的通用解法。不过在整体的框架,及一些具体的细节上,或许确实是存在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的吧。

  • 简明扼要地说明问题:运用色彩、字体及格式来突出文字信息的重点。运用图形、表格来展示相互关系或成组数据等。
  • 解决问题的常规流程:分析并确定目标,制定计划并确定优先级,根据优先级执行计划,总结与反思。
  • 确定优先级:在可能的情况下优先完成重要的事。这是使整件事进入良性循环的关键。否则即是花数倍的付出去改变状况,也可能因无法持续而最终放弃。
  • 确定问题的难点:规模太大、过于抽象、复杂度过高、信息不足、缺少工具或资源。
  • 选择解决问题的思路:减小规模,选择合适的目标;通过图形或是状态机等方式化抽象为具体;尝试将问题拆分为低耦合的子问题;寻找过去的类似做法,并针对当前情况做恰当修改;增加投入或是尝试新方法。
  • 学习已有示例:认真观察、学习模仿、细节改进。可惜的是,现在止于模仿的人占了大多数,也就无法真正取得超越。
  • 设计反馈机制:快速明确可衡量的反馈有助于保持计划持久而顺利地进行。
  • 借力于习惯与制度:将常规而重要的工作变成制度或习惯。明确的制度能保证执行不会逐渐出现偏差,而一旦形成了习惯,效率也会上升。
  • 评价效果:定量与定性并用,通过具体数字说明。这将便于今后的总结与改进。
  • 保持创新:尝试改进流程、并行或调整分工、改进工具、改变规模、改变目标或增减功能等
  • 执行。

 

写完这些后顿感心安。或许正是上文所说的,是了却一桩心事后的轻松感。

尽管过去走了很多弯路,犯了很多错误,今后也不可能就会变得一帆风顺,但是,因为有希望,所以不会退缩。

对未来抱有期待,在心中怀有梦想,每天早晨醒来,都是值得努力的新的一天。

继续加油。